APP下载

引本土文化资源,成丰满教育张力

2017-09-11李旻

速读·下旬 2017年9期
关键词:文化生活

李旻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利用本土资源丰富教学内涵,扩展教学张力,实现教学目的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领域。结合江城文化,依托《文化生活》版块教学的开展,立足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发展需求,探究高中思想政治课利用本土文化资源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以相关的理论经验为指导,研究提出《文化生活》教学过程中本土文化资源利用的现状以及解决方法,期望能够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以及师生的发展提供建议,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化生活的兴趣,切实提升学生参与文化生活的能力,增强学生爱乡爱国的凝聚力,从而提高文化生活课堂教学实效性。

关键词:本土文化资源;《文化生活》;江城文化

文化生活模块日常教学,要求把学生视为文化中的人,把课程真正当作一种有价值的“文化资本”和精神食粮,用以熏陶学生的心灵。但现行教材主要以国家文化为中心,理论较深实践性不强;教师对文化生活教材比较陌生,教学方法传统单一,严重影响了文化生活教学的实效性。本土文化资源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公共资源,学生“生于斯,长于斯”,如何引领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呢?文化生活教学坚持三“贴近”原则,挖掘本土文化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体味本土文化,在文化中感悟生活,增强学习兴趣,探寻民族文化之根,提高文化素养和爱乡爱家意识。基于这样一种思路,我在《文化生活》的教学中,更注重挖掘泸县历史文化资源,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各地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本土文化资源主要指的是本地所属的宗教、风俗习惯、人文历史、语言资源等,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公共资源,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带有鲜明的地域烙印,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文化生活》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在《文化生活》教学中有机渗透本土文化资源,既坚持了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三贴近”原则,又凸显了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是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主体的“双主体互动”论;同时,还能增添教学活力,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爱乡意识,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知识服务于发展的需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通过学习继承、发扬、创新家乡的本土文化,把他们的知识经验升华成为一种爱家乡的力量和行动。

一、精选案例,激发兴趣

教育家杜威说: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本土文化资源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宗教、建筑等方面知识是学校教育活动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本土文化的精髓加强了道德文化的渗透与传承,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人格,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到教化无痕的最高境界。

《文化生活》模块教学大纲要求坚持“三贴近”原则,依托于学生耳染目濡的历史文化生活素材,使学生理解文化历史、进行文化赏析、提高文化修养,学习文化创新等。具有鲜明区域性、历史传承性和相对稳定性的本土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文化根基,蕴含着文化教育的重要知识来源。本土文化资源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学校进行道德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重要教育资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借助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在讨论中学习并应用知识,提升能力和素养。这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还能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的真实性、鲜活性,同时能培养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生动性、创造性,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悟道理、领略事理、分析社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讲授《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一框时,借助有悠久的文化传统舞龙灯、黄鹤楼、热干面、屈原,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本框的重要知识点: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民族性和稳定性。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有機使用本土文化资源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而且无形中增强学生的家乡自豪感以及建设美好家乡的责任感。

二、综合探究,提高能力

本土文化是区域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具体体现,能体现区域的优秀文化传统。引用本土文化资源进入课堂,是进行文化教育,传承区域优秀文化传统的基本途径。学生在家乡悠远的历史文化长河中畅游,接受浓郁的本土气息、厚重的文化底蕴的浸染和濡化,在了解家乡本土人文的同时,更能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的陶冶。

作为新一轮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产物的《文化生活》模块教学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疑问为主线、活动为主轴,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体验为中心,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开展探究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知识、技能、人格、道德方面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参与本地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回归生活,在实践中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与此同时,依托本土文化资源在文化生活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蕴藏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开拓创新、诚实友善等丰富的德育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怀。

例如在《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中结合本地文化资源设置“江城文化”进行探究学习。班级组成探究小组,他们可利用课余时间,通过问卷、走访、查阅文献、上网等方法全面了解本地“江城文化”全貌:以黄鹤楼为代表的传统建筑、雕刻;以舞龙灯、剔龙头为代表的传统习俗;以书法、服饰为代表的传统艺术;以“左青龙、右白虎”为代表的传统思想。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展示、交流、分享,并就这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一些可行性对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

三、社会实践,提升“三观”

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个人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练,最终都来自于实践。虽然教育的途径很多,但立足于本土文化的教育则更具有亲和力和生命力,因为它源于身边故事、源于真情实感,能较好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达到“知行合一”。没有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分析,没有对现实问题的亲身体验,一切教育都停留在空洞说教,导致文化生活课程教育的知行脱节,失去她提升学生文化理论修养功能。教师在文化生活教学中可以围绕本土文化资源开展社会服务、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拓展到学生熟悉的、有意义的生活素材中,从而让师生摆脱“高大上”空洞文化架子,走向真实的生活场景,在活动中拓宽视野,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新课程的实施真正面向学生生活世界,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能力。endprint

新大纲要求教学重视创设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习实践的机会。我们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历史古迹等本土文化资源,利用寒暑假、月假等长假,安排实地访谈,了解本地著名景点的建筑风格;了解武汉建设格局及发展规划,带领学生列计划、做笔记、写考察报告等,着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更加亲密地接触社会,更多地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调动多方面的感官与思维,进行各方面的价值判断与知识的内化,做学问、长智慧、全人格,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本土文化资源是课程资源的重要宝库之一,犹如一汪清泉不断地滋润着政治课堂教学,并为其注入勃勃生机与活力。因此,作为政治课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利用丰富的本土资源,结合实际教学情况,进行恰当、合理地使用,促进学生开展生活化的研究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活动,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瑞芳.论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隐性功能[J].当代教育科学,2005,14.

[2]唐云富.论课程资源的类型与开发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6,01.

[3]徐秀荣.课程资源新谈[J].当代教育科学,2006,08.

[4]陈义勇.浅谈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S1.

[5]刘刚.开发乡土课程资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1,05.

[6]李云双.作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J].学周刊,2011,16.

[7]周红芳.依托德育综合实践彰显品德课实效[J].生活教育,2011,14.

[8]潘家永.《化学与生活》模块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发[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06.

[9]柳东宏.引得源头活水来——浅谈本土文化与作文资源的结合[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

[10]黎丽云.闲暇里的综合实践活动[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

[11]贡成锁.挖掘科学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内涵[A].节能环保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7.

[12]黃少珊.浅谈学生综合素质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培养[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生活
谈苏南城镇的文化生活状态
《文化生活》“综合探究”课的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以《文化生活》为依托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
将上林地方习俗融入文化生活教学的必要性探究
浅谈高中学生对政治理论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