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的研究

2017-09-11宋勇

科技视界 2017年12期
关键词:田面旱地项目区

宋勇

【摘 要】规划设计是土地整理项目的前期工作,并且是一项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工作,规划设计介绍了规划目标、原则以及规划地概况,提出了优化的规划方案和实施建议。

【关键词】土地整理;规划设计

土地整理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的重要手段。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对于缓解人地矛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了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需要,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需要,也是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土地整理项目的规划设计主要是对项目的田、土、水、路进行规划。

1 规划目标

全面优化可研方案、因地制宜、综合整治,完善项目区基础设施配套,同时通过工程、生物措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田生态环境,调整土地产权关系,保障土地权属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项目区社会稳定,制定规划设计方案。

2 规划原则

规划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土地整理要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要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要因地制宜的进行土地整理;要统筹兼顾、合理布局;所采用的技术手段要先进可行、经济合理、便于操作;土地整理要有利于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政府规划和公众建议相结合,综合决策。通过土地整理达到以下设计要求:增地、增质、增产、增效、生态、环保、发展。

3 土地整理工程设计

3.1 土地平整工程设计

3.1.1 格田整理

本项目格田整理主要是以修建囤水田为主,选择田面较大,位置较高,控灌面积大的田块作田埂修筑,并对原有田土坎进行裁弯取直,田埂修筑时首先清理原有田埂已有的杂填土、耕植土和草皮等,采用生土进行田埂修筑加固,硬化田坎。

3.1.2 旱地坡改梯

项目区旱地多位于坡地上,现状地面坡度大,不保水保土,重点区域进行坡改梯整理;按照《四川省坡改梯工程建设技术规程》和《四川省中部丘陵地区改造中低产田项目技术工作要点》(试行)的规定,对旱地田面平整提出如下要求:平整后保证土层厚度达到60厘米以上,土壤耕作层30厘米以上,因地制宜,提高机械化耕作程度。

3.1.3 一般水田整理

结合灌排沟渠的布置,并满足田间灌水和排水要求,在台地区归并原有田块,切小并大,按照设计重新制埂。

3.1.4 一般旱地整理

旱地一般区域整理主要以现有田坎修补、田面平整、挖设背沟等工作为主,旱地埂子采用素土夯实。

3.1.5 地力培肥

对整理后水田、旱地进行实施农家肥、秸秆还田等地力培肥,地力培肥交由农民自行组织实施。

3.2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

3.2.1 灌溉工程设计

根据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规定,项目区灌溉设计保证率需达75%~85%。根据相关规范并结合当地已有灌区规划经验,确定设计灌溉保证率为80%。对地区农作物需水量的预测和调查,根据项目区实地调查及相关原始资料,项目区内现采用相应的灌水模数。

据项目区工程布局,可确定各渠道的长度和控制面积,再由设计灌水率和渠系水利用系数可确定各渠道的设计流量。

3.2.2 排水工程设计

根据灌溉排水规范确定项目区的排水设计标准。依据当地有关资料,确定项目区设计暴雨量。对于控制面积较小的排水沟,在不超过作物允许的耐淹历时条件下,可允许地面径流短时间内漫出排水沟,因此,可用排水面积上的设计径流深在规定的排水时间内平均排除的方法计算排涝模数或排涝流量。

根据项目区的地形特点、植被状况、土壤类型以及各排水沟排涝区域的特点,排水沟的排涝设计流量除应满足排除田面降雨形成的径流外,还需考虑满足排除部分山体径流的要求,但由于山体植被覆盖率较高,径流形成时间应较田面径流形成时间滞后,故只在排除田面径流的基础上适当加大加以修正。

根据项目区地形特点和土壤性质,在保证流速不冲不淤沟床的前提下,确定沟道比降、糙率系数。排水沟沟深在正常排涝水深的基础上加0.3~0.5m,以满足最大排涝水位和安全超高的要求。

考虑当地利用排水进行灌溉及现有排水沟的工程特点,设计排水沟采用的结构形式,并尽量保证沟顶高出田面10~20cm,以滿足灌溉时壅高水位的要求。

3.2.3 建筑物工程

根据初步设计要求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对原有山平塘增设防渗处理和排洪措施;以提高山平塘的有效利用率。根据山平塘原塘现状及周边情况确定山平塘设计采用材料,高度视每口塘具体高度而定,塘的坝体充分利用原坝体结构,对原坝体宽度较窄的坝体进行坝体加宽,坝体宽度不小于2m。

对项目区旱地主要分布在丘坡之上,单片耕地面积小,发展集中提灌和渠灌有一定困难的,采用蓄水池灌溉。根据《四川省坡改梯工程技术规程》规定,旱地蓄水池保证每亩地有10m3左右的水量,年调节水量25m3左右。旱地灌溉以修建旱地蓄水池为主。

根据农业生产要求和蓄水池功能设置,蓄水池修建在有良好汇流面的坡面,并配套沉砂池、引排水渠等设施。

3.3 田间道路工程设计

3.3.1 田间道工程设计

根据各项目区的自然、地形条件和结合利用原有田间路等因素布置交通道路系统;通过田间道路整修改造,缩短耕作半径,减少断头路和田间道路占用耕地;为便于工程施工管理,也改变农业生产和生活习惯,根据项目区现有田间道路系统设施条件规划村级道路,通过村级道路将原有的贯穿部分项目区的田间道相连,使得田间道贯穿整个项目区,各个生产队均有田间道接到干道上,从而起到改善项目区对外交通条件的作用;田间道主要为老百姓出行以及农产品的运输服务。

3.3.2 生产道路工程设计

在项目区修建连接各主要居民点的生产道路,同时生产路与主要田埂结合,从而构成项目区交通网;生产路为人工田间作业和收获农产品服务。

4 结论

通过土地整理的研究,提出了优化后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方案。规划设计有以下特点:

1)对原有田坎进行裁弯取直,采用生土对原有田埂进行修筑加固,硬化田坎蓄水,增加项目区农业灌溉用水;通过小并大、坡改梯减少田坎面积,增加耕地面积;通过地力培肥提高耕地质量。

2)根据相关规范并结合当地已有灌区规划经验,确定设计灌溉保证率;对原有水利设施进行修整和完善,提高了原有水利设施的有效利用率。

3)设置了田间道、生产路两级道路,能满足项目区人民生产、生活需要,便于生产时负重通行。

【参考文献】

[1]赵元明,梁勇,等.山东省章丘市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发的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1(13).

[2]章西林.辽宁省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各种作物灌溉制度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2(3).

[3]唐少君.陕西省白河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08.

[4]郭岚,关欣,等.土地整理规划设计研究——以中鱼口乡土地整理项目为例[J].公共管理,2009(8).

[5]李天阁,张雷,等.土地整理规划设计中的水资源平衡分析研究——以开封县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02(8).

[责任编辑:田吉捷]endprint

猜你喜欢

田面旱地项目区
长期秸秆还田对水稻产量与田面水环境的影响
旱地麦田夏闲期复种绿肥 保持土壤的可持续生产力
合阳县节水灌溉项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旱地冰球运动开展价值的研究
旱地冰球运动推广及发展策略
掺混控释肥侧深施对稻田田面水氮素浓度的影响
水稻全程机械化灌溉技术模式应用
凌河源项目区水土流失危害及策略研究
华阴市农发项目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长期施肥下红壤旱地土壤CO2排放及碳平衡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