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古典主义时期女上装斯潘塞形制及结构

2017-09-11王朝晖徐若瑶

丝绸 2017年9期
关键词:衣身新古典主义复原

王朝晖, 高 璐, 徐若瑶

(1.东华大学 服装·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051; 2.同济大学 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上海200092)

研究与技术

新古典主义时期女上装斯潘塞形制及结构

王朝晖1,2, 高 璐1, 徐若瑶1

(1.东华大学 服装·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051; 2.同济大学 上海国际设计创新研究院,上海200092)

以服装结构为出发点,从技术层面对西方传统服装进行复原研究。文章选取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斯潘塞女装为研究对象,对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内收藏的27件斯潘塞藏品进行了观察,结合相关文献、图像、实物等历史资料,以服装实物图为主要研究参考依据,统计归纳了斯潘塞的基本形制,分析总结出复原对象的款式分片结构、服装细部尺寸等。并参考同时期的相似服装的平面结构图进行了复原制作,总结出斯潘塞的结构特点,对中国在西方服装研究体系的完善具有积极意义。

复原研究;服装结构;斯潘塞;新古典主义时期;西方传统服装

现代服装,无论是款式设计还是结构设计,都是沿着西方服装发展进程而演变的。目前国内关于西方传统服装的研究多是从历史学、文化学、美学、设计学的角度分析西方服饰的造型风格和特点[1-2],由于缺乏一手的资料,对西方传统服装的形制和结构方面的专门性研究有所不足。近几年,虽然陆续有学者[3-4]开始关注欧洲服装结构的发展演变的特点和规律,分析各时期典型服装的结构特点包括衣片的连接方式、结构设计方法等,但大部分的结构研究仅停留在对服装结构表面的观察和理解,过于笼统,并未对服装结构细节展开深入研究。本文选取新古典主义时期风靡一时的“斯潘塞”这一服装品种作为研究对象,对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等与斯潘塞相关的电子及纸质文献查阅及检索后,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斯潘塞服装共27件,以结构为出发点,结合大量历史资料,归纳其形制特点,并对其款式结构、版型结构、衣片特点进行分析总结,通过平面制图的方法,最大程度地复原一款具有代表性的斯潘塞。当代女上装品类中的短外套正是来源于“斯潘塞”,通过对斯潘塞结构特点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相关研究者领会服装设计的精髓,掌握服装结构发展的根本规律,深化对服装结构的认识。同时丰富和完善中国服装结构设计的理论,进一步提升中国的服装技术水平。

1 斯潘塞的形制特点

1789年,法国爆发的政治大革命彻底摧毁了路易王朝的封建专制制度,使得社会面貌呈现出许多现代特征[5]。法国第三等级在国民会议上宣布废除过去的身份装束令,在服装上推行民主化[6]。与此同时,在精神领域,盛行一种与英国自然主义相似的哲学思想,出现了遵循唯理主义观点的新古典主义思潮[7]。在服装史上,把这一历史阶段(1789—1825年)称为新古典主义时期。

斯潘塞(Spencer)起源于1790年,延续至1820年左右,是一种短款、长袖的合体上衣。因其最早的穿用者为英国的斯潘塞伯爵Earl Spencer(1758—1834年)而得名。最初,斯潘塞起源于男式外套夫拉克(Frock),因为穿着的实用性,1790年迅速被女性所接纳。形成初期的斯潘塞,样式追求古典主义风格,没有过多的装饰,款式造型朴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古典风样式服装也在不断地演变,一方面保持古典风格,另一方面追求优雅,朝着华美、奢侈的方向发展。服装增加了编织、流苏、饰扣、细绳等装饰,同时绗缝的技术也进一步丰富了斯潘塞的款式。到1820年左右,衣长逐渐增大[8],下降至人体腰围线以下的位置,斯潘塞也逐渐走向衰退阶段。

本文对27件斯潘塞服装所处年份、形制、装饰情况等进行统计,总结出新古典主义时期斯潘塞的形制特点(图1、图2)。

图1 1820—1825年的斯潘塞女装Fig.1 Spencer women’s dress in the period of 1820-1825

图2 斯潘塞的典型装饰Fig.2 Typical decorations of Spencer

1)衣身贴身合体,一般穿在连衣裙的外面,紧紧裹住女性的身体,没有多余的松量。通过收省或抽褶的方式处理胸腰差,使服装呈现出贴体的风格。

2)长度短至腰线以上,衣长最短时高及乳下,最长可到腰围线附近。

3)合体长袖,有些斯潘塞的袖根处还有一层膨起的装饰性面料,呈现出灯笼状的肩饰。

4)不同造型的衣领,领型主要有立领、无领、翻折领三种,其中以翻折领居多。

5)军装元素的装饰,由于受拿破仑战争(1793—1815年)的影响,斯潘塞服饰上呈现了很多军装元素,包括纺锤形纽扣、流苏、饰带、穗饰等(图2)。

2 新古典主义时期斯潘塞的结构复原

2.1 斯潘塞复原对象选取

2.1.1 复原对象选取标准

1)复原对象的历史意义

服饰是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与人民思想状态的真实写照,服饰发展与社会变化息息相关。某一时期的审美设计倾向、审美意识也并非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根植于特定的时代。因此,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服饰原貌的研究就是在呈现特定的社会历史情景。

2)复原对象的典型性

每个时期的服装都会反映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复原对象的选择必须具有典型的结构、款式、造型等特征,这样才能代表该时期的服饰文化,复原的研究才有意义[9]。

3)复原对象的可行性

复原根据标本的不同可分为两种:一是以实物为标本的复原,二是以图像为标本的复原。复原的内容可以是质地、结构、纹样、色彩和造型等[10]。本文的复原是以图像为标本的复原,以服装结构和造型为研究内容,结合图像、文献、实物等历史资料,通过对服装正、侧、背面实物图,穿着效果图,结构图等图像的交叉对比分析,进行复原对象的制作。

2.1.2 复原对象的选定

根据复原对象的选定标准,综合对斯潘塞各时期历史资料的查询与典型特征的分析,本文选取了一件收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编号为C.I.39.13.48的服装作为复原对象。该服装为翻折领、袖山抽褶袖、前肩后借、衣长至胸围线下、有华丽绳带装饰,均符合斯潘塞流行阶段的代表性特征,因此选取如图3所示的这件1813年的斯潘塞作为复原对象。

图3 复原的斯潘塞实物Fig.3 Restored Spencer works

2.2 斯潘塞的结构复原

2.2.1 款式结构分析

该款服装衣长至胸下围,衣身为开门襟。衣身部分共由前片、后片、后侧片三片构成,前片有三个指向胸围附近的省道;后片有分割线,后侧片在背部的分割线呈弯曲的弧线,后下摆处有褶裥。领型为翻折领,袖根处形成抽褶膨起的状态,袖山底部围度较大,袖山高较小,袖子在肘部附近迅速减小,袖口处呈现合体的状态。图4为复原对象的款式图。

图4 复原的斯潘塞款式Fig.4 Restored Spencer styles

2.2.2 复原对象制作

复原该款斯潘塞,首先需要参考同期相似女装的尺寸和结构线轮廓等,本文从《Regency Women’s Dress Techniques and Patterns 1800-1830》[11]一书中找到一款同时期的相似女装(图5)的结构图,图中每一小方格长为1英寸(2.54 cm),将书中的纸样进行1︰1放大后,得到这款服装的结构制图,然后对其主要部位尺寸进行测量分析(单位cm),可以了解该时期女装的细部尺寸特点(图6)。

图5 同时期相似服装款式Fig.5 Similar garment styles in the same period

图6 相似服装的平面结构Fig.6 Plane structure of similar costumes

由于该款式衣身部分呈现的形态与复原对象相似度较高,如后片结构处理都是刀背分割线,前片衣身采用斜裁结构,肩部为肩线后移,除装饰不同外,该款服装衣身部分所呈现的整体形态与复原对象一致,因此以该款式为复原对象的主要参考。根据该款式的版型,绘制1︰1样板,再根据复原对象的实物图,对纸样进行调整:增加衣身部分的前后衣长及侧长,将前片集中的一个省道分散为三个小省道;增加袖山高从而相应地增加袖窿弧线长,然后用调整后的纸样制作坯布样;将坯布样试穿后,再根据同时期服装结构图及细部尺寸数值,对袖窿弧线、袖山弧线、衣领弧线等进行纸样修正;用大头针别出坯布样,进行整体观察,经多次修正缝制样衣后,进行最终复原对象制作。其复原效果如图7所示,该复原作品现收藏于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图8)。

图7 复原作品Fig.7 Restored works

图8 中国丝绸博物馆展出的复原作品Fig.8 Restored works on display in China National Silk Museum

2.2.3 复原对象结构图

在完成复原制作后,得到的复原对象结构如图9所示,分别对应样衣的衣身结构、领子结构和袖子结构。图中一方格为2.54 cm。

2.2.4 斯潘塞复原对象结构分析

衣身部分共由前片、后侧片与后片三片构成。服装采用借肩处理,肩缝线后移,前片的胸腰差通过收省的方式平衡衣身,腰省一共是6 cm。通过三个省道处理,既解决了胸腰差,又显得胸部自然流畅。后片的肩背结构用破缝的办法解决,由于前肩后借,后中肩胛骨以上的部分被剪开,后移的肩线和后片的分割线平衡了后浮余量和胸腰差。该款服装衣长较短,从胸点到下摆仅7.5 cm。服装衣领为翻折领,借鉴于男装。服装后领宽为9.5 cm,其中底领为4.5 cm,翻领为5 cm。袖型为袖山抽褶袖,衣袖在袖根处膨起,向袖口处肥度逐渐减小。抽褶袖使肩部加宽,在视觉上给人以细腰的视觉感。

图9 复原对象结构Fig.9 Structure of restored works

2.2.5 复原作品与复原对象比较

将复原作品与复原对象的整体穿着状态及正面、背面、袖、领等细部分别进行比较(表1),可以看出衣身的围度松量、省道分布、分割线设置、整体装饰与实物均具有很高的相似性;肩部处理方法相同,前肩后借,肩线顺畅,无绷紧斜绺现象,肩斜度相近;衣领均为翻折领,袖型为袖山抽褶袖,袖根处褶量相同,膨起量相当;复原作品领外口弧线、袖口、后分割线等细部的线圈装饰均呈现出较好的复原效果。从而可以论证,复原作品与复原对象吻合度较高。

表1 复原作品与复原对象的对比

3 新古典主义时期斯潘塞的结构特点

3.1 衣领结构特点

斯潘塞领型有立领、无领、翻折领三种。在新古典主义时期之前的女装中,领口线虽然各种各样,但领型仍然是结构简单的无领和大翻领,也有部分是立领结构。到了新古典主义时期,初期斯潘塞保留了男装的大翻领,同时也延续着新古典主义之前的无领和立领。随着斯潘塞的流行,翻折领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突破性发展,成为服装的的主要领型,且装饰华丽。

3.2 衣身结构特点

斯潘塞衣身长度短至腰线以上,通常由前片、后侧片与后片三片构成,衣身结构如图9所示。根据文献[11]显示很多斯潘塞的前片衣身采用斜裁结构(图6),采用斜裁结构可以使得衣身廓形更加贴合人体、舒适,褶裥更加自然。

3.3 肩部结构特点

斯潘塞的肩线分为自然肩线和肩线后移两种形式,但以服装肩线前肩后借的处理方式为主,肩线的形式有直线和弧线两种。后移的肩线与后片在肩胛骨处缝合,这样可以消除肩省,有效地解决人体背部肩胛骨的凸起量,起到平衡后衣身浮余量的作用,也使得肩部看起来更加圆润、柔和。

3.4 衣袖结构特点

斯潘塞的衣袖为合身长袖。斯潘塞形成初期,袖身贴体且无装饰;到了斯潘塞的流行阶段,装饰性增强,衣袖在袖根处膨起,向袖口处肥度逐渐减小,也有在合身长袖的袖根处装饰一层形似白兰瓜的灯笼状肩饰,具有典型的帝政时期灯笼袖的特征,灯笼状肩饰使肩部加宽,在视觉上给人以细腰的冲击感;也有的袖子用细缎带将袖身部分分段扎成数个泡泡状,袖子华丽优雅(图10)。

图10 1823年的斯潘塞Fig.10 Spencer in 1823

3.5 胸腰差处理特点

斯潘塞前片的胸腰差处理方式有抽褶和收省两种,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女装强调人体的自然形态。要平衡衣身的胸腰差一种方法是采取抽褶的处理方式,将省量转移为抽褶量来解决胸腰差,造型柔和,含蓄而不夸张。另一种是利用指向胸部的省道,省底位于腰节部位,后片则采取分割线的形式处理胸腰差。

4 结 语

本文通过对27件斯潘塞藏品进行统计和归纳,总结出其形制及结构特点:

1)斯潘塞是从1790—1820年流行的一种短款贴体上衣,衣长随时间变迁由短及长,最短至人体胸围线下围,最长至人体腰围线附近。衣身通过收省或抽褶的方式处理胸腰差,使服装呈现出贴体的风格。斯潘塞的领型有翻折领、立领、无领三种,其中以翻折领为主。

2)袖型为合体长袖,多数斯潘塞的袖根处还有一层膨起的装饰性面料,呈现出灯笼状的肩饰;肩部分为自然肩线和肩线后移两种处理方式。

3)衣身部分为三片式结构,前片衣身采用斜裁结构。

通过对一件收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斯潘塞藏品的复原来绘制服装正、侧、背面实物图,穿着效果图,结构图等图像的交叉对比分析,进行复原制作,将二维图片转化为三维立体实物,为中国西方服装史研究增加相关理论依据。

[1]李当岐.西洋服装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9. LI Dangqi. A History of Costume in the West[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1995:9.

[2]余玉霞.西方服装文化解读[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6. YU Yuxia. Decoding Western Costume Culture[M]. Beijing: China Textile & Apparel Press,2012:6.

[3]杨丽娜.欧洲女装结构的历史演变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05:2. YANG Lina. Study on the Structure Evolution of the European Women’s Costume[D]. Tianjin: Tianjin Polytechnic University,2005:2.

[4]臧迎春.从重装到轻装:近现代中法女装样式结构比较分析[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4:8. ZANG Yingchun. From Heavy-type Wear to Light-type Wear: Comparison of Style & Structures of Women’s Costumes[M]. Beijing: China Textile & Apparel Press,2014:8.

[5] E·H·贡布里希.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GOMBRICH E H. The Sense of Order: A Study in the Psychology of Decorative Art[M]. Changsha: Hunan Science & Technology Press,2000.

[6]刘静轩.论18世纪末新古典主义服装风格的兴起[J].美术大观,2010(11):62-63. LIU Jingxuan. On the rise of clothing style of neoclassicism at the end of 18th century[J]. Art Panorama,2010(11):62-63.

[7]杨馨.传统帝政风格服饰及其在现代时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J].科教文汇,2012(7):207-208. YANG Xin. Analysis of traditional style of clothing of the imperial regim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odern fashion design[J].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2012(7):207-208.

[8]WAUGH N, The Cut of Women’s Clothes:1600-1930[M]. London: Routledge,1987:1.

[9]张丽华.十九世纪下半叶查尔斯·F·沃斯服装复原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0:3. ZHANG Lihua. The Restation of Charles Frederick Worth’s Dress in the Second Half of 19th Century[D]. Shanghai: Donghua University,2010:3.

[10]包铭新.西域异服:丝绸之路出土古代服饰复原研究[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7. BAO Mingxin. Western Costumes: Study on the Ancient Costume Recovery Form the Silk Road[M]. Shanghai: Do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7.

[11]PERCOCO C. Regency Women’s Dress: Techniques and Patterns 1800-1830[M]. London: Costume and Fashion Press,2015:10.

Spencer shape and structure of women’s coat in the Neoclassical Period

WANG Zhaohui1,2, GAO Lu1, XU Ruoyao1

(Fashion and Art Design Institute, Donghua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51, China; 2. Shanghai Institute of Design and Innovation,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study technical restoration of western traditional dr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arment structure. For this purpose, Spencer women’s dress in the Neoclassical Period was focused on,27 Spencer works collected in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nd the Victoria & Albert Museum were observed, related historical materials such as literatures, images and objects were studied, and pictures of real products of garment were referred to. On this basis, the basic Spencer shape and structure were concluded, and the fragmentation structure and part-dimensions of the restored objects were analyzed. Restoration was carried out by referring to the plane structure diagram of similar garments in the same period, and the features of Spencer structure were summarized, which is of positive significance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Western traditional costume research system in China.

research on restoration; garment construction; Spencer; Neoclassical Period; western traditional costume

10.3969/j.issn.1001-7003.2017.09.007

2016-11-18;

2017-06-29

东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预研究项目(107-10-0108055)

王朝晖(1967-),女,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服装结构造型设计。

TS941.61

A

1001-7003(2017)09-0036-07 引用页码: 091107

猜你喜欢

衣身新古典主义复原
温陈华:唐宋甲胄复原第一人
女装连身型翻驳领的纸样设计研究
浅谈曜变建盏的复原工艺
毓庆宫惇本殿明间原状陈列的复原
马建军的“新古典主义”
18世纪的甜腻与壮丽——从洛可可到新古典主义
女西装翻驳领造型与衣身的结构关系研究
新文化原型衣身浮余量消除与衣身平衡
合体两片袖绱袖工艺的模板设计
“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与十七年文学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