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补学派明薛己

2017-09-11王雪之

益寿宝典 2017年3期
关键词:司马学派内科

文/王雪之

温补学派明薛己

文/王雪之

南司马王荆山腿肿作痛,寒热发渴。辨证诊断为足三阳经湿热壅滞,用槟苏败毒散一剂,就止住了寒热,再服一剂,肿痛就消退了;继而又用逍遥散,使病人恢复了元气。两个月后,这位南司马因为发怒病情复发,肿痛如锥刺一般,而且赤晕散漫,再用活命饮二剂,缓解了疼痛;义用八珍汤加柴胡、山栀、丹皮,止住了疼痛。后来,南司马因过度劳顿,倦怠懒食,腿重头晕,辨证为脾胃气虚而不能升举,用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使病人康复。

户部李孟卿的环跳穴部位发一肿物,原以为是小疮,服了寒凉败毒之剂,后凶痛极,将其刺破,脓液泄出,疮口开张,肉紫下陷,诊为胃气已伤,属跗骨疽。施以豆豉饼灸法和六君子汤加味内服的方法,待患者胃气渐复,肌肉渐生,最后再以十全大补汤调补而愈。为南司马和李孟卿治愈大证的良医,即是明代著名医学家薛己。

薛己(1487-1559),字新甫,号立斋,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医学家。其父薛铠,为太医院医官。薛己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过目成诵,曾拜佥宪高如斋为师,因屡考不第,转承家学,得父之传,初攻外科,后精于内科、儿科等。薛己22岁(正德三年),守父孝满后,代补太医院医士。公事居庸关,为履车者治疗;25岁(正德六年),返北京升太医院吏目;28岁(正德九年),擢为太医院御医;33岁(正德十四年),被调任南京太医院任正六品院判。嘉靖六年,41岁的薛己校刊徐用诚的《本草发挥》四卷,嘉靖九年,奉政大夫、南京太医院院使致仕归里。

薛己初为疡医,后以内科驰名,精于内、外、儿、妇、骨伤诸科。其著有《内科摘要》两卷,《女科撮要》两卷,《外科发挥》八卷,《外科心法》七卷,《外科枢要》四卷,《正体类要》两卷、《口齿类要》一卷,《疠疡机要》三卷,《外科经验方》一卷;校注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二十四卷、《外科精要》三卷。校注陈文仲《小儿痘疮方论》一卷;校注王纶《明医杂著》六卷、《保婴金镜录》一卷。校勘元明医书七种。诸书合称《薛氏医案》。

薛己广学博览,著述宏富,在医学理论上注重经络原委,阴阳变合,崇尚《内经》,重视内、外各科的统一性。他的学术思想源于张元素的脏腑辨证,又以李杲的脾胃论为核心,结合临床实践,形成了自己的温补思想和方法,开创了明清温补学派先河。薛己学术思想的中心是以人体脾胃命门为主,强调真阴真阳的不足,谓“真精合而人生,是人亦借脾土而生”,对当时的医界有一定影响,从此开温补一派。薛氏重视脾胃与肾命,主张人以脾胃为本,擅用甘温益中、补土堵元等法,并每以温补取效,临证治疗常用古方,其变化加减电只在一两味之间,但疗效甚为显著,对于疾病辨证治法有一定的独创之见。

临床中,薛己崇尚治病必求其本的思想。他在《明医杂著注·续医论》中说:“凡医生治病,治标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本即疾病在一定阶段的本质,疾病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等是南其本质决定的,因此,治本的实质是强调诊断治疗要善于分析主要矛盾,消除疾病的根本致因。因为疾病发生的本源就是脏腑的失调、虚弱,治疗当从滋补化源人手。同时,薛氏遣方用药善用古方。用方和平纯正,久服无弊。治阴虚火旺,但用滋阴潜阳,不用苦寒之品。治虚不仅善用温补,亦善用滋阴。

余闻薛己医德圣明,医术精湛,知其通悉各科,是开创明清温补学派的医学代表人物,他为中医籍的传播、普及作出了巨大贡献。然其后医学界,有医家评其少于创新,遣方欠灵活,以至虽本善疡医,竟以己之疡证而卒。岂知医不治己矣,切勿求全责备。颂曰:

太医院使誉吴中,

订正群籍著述隆。

通达各科温补派,

薛氏医案集大成。

猜你喜欢

司马学派内科
先上马,后加鞭——中国戏曲的演化路径与“前海学派”的深度阐释
呼吸内科治疗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体会
对“京都学派”元杂剧曲词评点的诠释
“司马”原来是官名
创建梵净山学派 培育梵净山学
“司马”原来是官名
“司马”原来是官名
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哲学基础
司马云烟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