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经典设计——筷子

2017-09-10齐慧

西江文艺 2017年15期
关键词:日常生活筷子设计

齐慧

【摘要】:筷子是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餐具,在中华文化传承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据记载,中国是最早使用筷子的国家,显示了中国传统器具设计的文化特征,也见证了中国文明的发展历程,看似普通的筷子蕴藏着开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钥匙,对于今天的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筷子是一项找不出设计师,却又不知有多少人下过功夫的中国设计。本文试从筷子的设计角度去了解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经典设计。

【关键词】:筷子;设计;日常生活

筷子作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经典设计案例之一,从其设计特征来看,外观简洁、使用方便、功能多样、工艺精巧,从其使用价值来看,以饮食器具的形态,沿袭古今,其设计应用了物理学的杠杆原理,同时符合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与方式。

一、筷子的起源

筷子,源起于中国,是由汉族发明并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圈特有的饮食工具,在古时被称为箸、櫡、荚等,关于筷子的由来有很多版本故事,如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亦或是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了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等,筷子,是亚洲人类缓慢演化过程中的产物,如今,筷子这种称呼已习以为常,但在书法、诗词、文章等作品中依旧称之为箸,并未“忘其始也”。

二、筷子的设计理念

筷子不仅是食具,还是可以体现中国由古至今的文化理念和设计思维的象征物,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表现了中国人的通达和智慧,这种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餐具,承载了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人生观。

1、从传统与现代两个方面同时认识筷子中的设计

筷子的外观是一头方,一头圆的,其上部方形的设计,使得摆放在饭碗和桌子上时不易滚落,另外,在夹菜时增加了手与筷子的摩擦力,不易滑落,其下部圆形的设计,减少了与嘴唇之间的摩擦,更易入口,而中间方圆形式的过渡最为巧妙,自然流畅,使筷子整体形象精巧美观。从中国传统文化方向来思考,圆的部分象征天,方的部分象征地,对应了“天圆地方”这种古代中国人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同时体现了设计中“方圆、曲直”等形式对比。

筷子为一双,分为两根,则遵循了太极阴阳的理念,太极为一,阴阳为二。筷子一分为二,代表万物都有两个对立面,两根筷子合二为一,阴阳结合,意味着一个圆满的结果,筷子在使用时,一根动,一根不动,才能夹稳,两根都动或不动则夹不住,这既表达阴阳之理,也表现了杠杆原理,筷子的握法是拇指、食指在上面,无名指、小指在下面,中指在中间,是代表《易经》中的天、地、人三才,是中国人对人与世界关系的认知。

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这一长度与人的前臂长度相当,是手指的延伸,可以代替手指做很多事,且不惧冷热,另外,七寸六分这样的尺寸还代表了人有七情六欲,是人与动物之间本质的不同。

筷子的设计中蕴藏了我国的传统文化的内涵,而且,以现代设计的角度看也不落俗套,造型简洁,材质环保,工艺精简,且便于包装运输,其取舍大胆中不失精致,符合当今的简约设计。

2、从材质、工艺的角度认识筷子

中国的传统设计中重要的工艺美学观是“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为良。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即是说工巧的人能够掌握天时的变化,地理环境的改变,利用美材,精巧的工艺,制作出精美的器物,而这一观点始终贯彻于筷子的工艺及其材质之中。

古时的筷子大多是以竹和木为原料制作。封建统治者还采用金、银、象牙、玉等名贵材料制成筷子,为了炫耀其地位和财势,向世人展示他们豪华的生活。筷子作为陪葬品出土了很多,有利于后人对当时的筷子的材质、工艺有更深刻的认识。而历史上的名筷有:成都望江楼的烙花筷、成都武侯祠的狮头竹筷、河南中岳的楠木筷、武汉黄鹤楼的贴花筷、湖南阳明山的通气筷、杭州西湖的天竺筷、宁波的水磨竹筷、苏州的白木筷、福建的漆筷等。

筷子是一种工艺品,受到国内外游客和收藏者的青睐,现在,我国的筷子品种繁多,最常见的是依然是竹筷、木筷,竹筷的原料有棕竹、湘妃竹、楠竹等,木筷的原料有红木、乌木、冬青木、枣木等,其纹理美观,对人体健康有益,且符合当下提倡的广泛应用绿色生态材质。

三、不同食具及其设计理念比较

中国的筷子的文明史可以追朔到3000年前,而在十五世纪前,西方人则基本使用手抓食物,后来将刀叉作为餐具,其早期使用的是石刀或骨刀,西方在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冶金术成熟,促使了刀叉得以普及。

食具不同也由于饮食习惯的不同,西方人的饮食结构以荤食为主,促使其选择刀叉进食,而东方人以五谷杂粮等素食为主,这样的生活方式促使东方人最终选择了以筷子进食。

东西方的饮食文化不同也导致食具不同,東方崇尚会食制,表现了集体主义,西方讲究一人一份的分餐制,体现的则是个人主义。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进食工具本身的差异和饮食方式的不同都只是表面的,背后体现的是东西方的思想差异。西方餐具中获取食物的部分为刀叉,分类明确,有着各自的功能。中国人的餐具主要是筷子、辅以汤匙,以及各种形状的杯、盘、碗、碟等共同作用,体现的是“和”。

法国作家罗兰·巴特认为筷子相对于刀叉具有一种母性的温柔,它“不切,不抓,不毁,不穿……是在移动一个婴儿时所表现出的那种恰如其分的谨慎动作。它是一种力量,而非一种冲动。它从不穿透食物,从不弄断食物,从不破坏食物,而只是提起食物,转动食物和移动食物……食物不再是需要施以暴力的捕猎对象”,巴特的说法渗透着法国人特有的浪漫主义情调,也是对筷子的高度褒扬。

筷子和刀叉,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风貌,体现其特有的情感及生活方式。

四、筷子的再设计

一次性餐具成为当今的主流,用量大且不可重复利用,消耗了大量林木资源,以便携式的餐具来代替一次性餐具,人们自带餐具,既环保又卫生,且符合当今的环保理念。

传统意义上的筷子只具备夹取固体食物的功能,若要食用汤类只能另外借助汤匙或吸管,如果在筷子现有基础上融合吸管的功能,可给日常用品赋予新的生命。如,将筷子中部制作成空心的,使其具有吸管的功能,同时,将筷子柄设计为空心,其中可放置牙签或调味品等。

原研哉先生认为,从无到有,当然是创造,但是,如果能将已知事物陌生化,更是一种创造。可见,再设计的本质是回到设计的初衷进行创造,探索设计的本质,对筷子的再设计也是为了更好的传承。

五、小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设计在给人们带来更多便捷与舒心的同时,人们对设计中的文化内涵需求也日益加强,而筷子只是我们民族器物的一个缩影,还有很多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典型设计值得研究,以现代的设计理念探究传统设计,并从中获取新的设计灵感,遵循自然,顺应自然,同时创造出更多完善且能满足人们各个层次需求的设计。

参考文献:

[1]原研哉 朱锷译.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2]张吴湖.筷子与刀叉:中西文化符号的比较[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闻人军译注.考工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4]周明扬.筷子的设计文化[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06

猜你喜欢

日常生活筷子设计
BUBA台灯设计
Chopp ed!
有种设计叫而专
筷子礼仪
浅谈德育在学科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渗透
实现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诗意地栖居”与“看上去很美”
结合生活实际,学习初中化学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筷子的神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