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隐患问题再思考

2017-09-08吴阔忠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7年17期
关键词:抱团留守儿童

吴阔忠

摘 要 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长期城乡二元体系造成的一群“制度性孤儿”,由于父母“缺位”、亲情缺失,隔代监护、补偿心理,留守儿童群体“抱团”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塑造,阻碍其良好行为习惯及优秀品德的养成,甚至危及自身安全及社会稳定。要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隐患问题,应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快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观。

关键词 留守儿童 父母缺位 隔代监护 “帮派”抱团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7-0127-02

农村留守儿童作为我国长期城乡二元体系造成的一群“制度性孤儿”,伴随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这一群体呈逐渐“壮大”趋势。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样本数据推算,“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 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与2005年全国1%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五年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如此数量庞大、覆盖范围广泛的农村留守儿童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关系到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局。”大量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存在已然成为事关孩子健康、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因素,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父母“缺位”、亲情“缺失”:影响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塑造

“父母陪伴”这一看似寻常而普通的心理需求,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却是莫大的奢求。《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5)》报告,“中国有近1000万留守儿童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这种情况使得留守儿童在烦乱度、迷茫度上高于非留守儿童。”长期的父母“缺位”导致留守儿童人格发展出现很多问题。

《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2014)》指出,留守儿童往往有严重的自卑感,但又有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大多数儿童对父母充满怨恨、盲目反抗。对于正处在成长关键期的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父母的陪伴、亲情的关怀、爱与被爱的权利全然被赤裸“剥夺”。在他们心底自己就是被父母抛弃的“孤儿”、被亲戚邻居嫌弃的多余人,老师眼里的“消极被动”分子。久而久之,强烈的自卑感、孤独感形成,“孤独的感受会引起人们的恐惧感。孤独意味着自己被迫与同伴分离,与外界没有联系,不能发挥人的力量,意味着一筹莫展。孤独意味着外部世界可以侵犯我们,而我们只能听之任之。”由孤独感产生恐惧感、无助感,甚至是绝望感,无形中铸就了农村留守儿童自我隔离、消极被动的负面人格特质。

西方有句名言:“一个母亲胜过一百个优秀教师,一个父親胜过一百个校长。”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是无法估量的,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性格和行为养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父母一方甚至双方缺席,都将对其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某种障碍,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人格缺憾。心理学已有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儿童的顺利社会化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抚慰感。反之,“父爱或母爱的缺失会使人到外界去寻找补偿,容易导致精神疾病”,有研究指出,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出现自暴自弃、孤僻、悲观消极、偏激、内向、忧郁等现象,从而导致其道德行为发生偏差。”一部分孩子从留守儿童沦为流浪未成年人,甚至成为犯罪未成年人,已经成为令整个社会为之担忧“问题儿童”。

二、隔代监护、补偿心理:阻碍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与优秀品德的养成

父母外出务工后,农村留守儿童其饮食起居等问题主要转移到祖父母(外祖父母)身上,由此产生的便是隔代监护和隔代教育问题。就中国的传统来说,隔代人更为宠爱孩子。尤其对于那些“没妈没爸”的留守儿童有着强烈的补偿心理,百般宠爱不让其受丝毫委屈,即便孩子犯错,仍然袒护宽容。殊不知无原则的溺爱是不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品德的养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良好行为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不良行为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习惯是行为的自动化,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的一种力量,习惯形成个性,个性决定命运。良好行为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的辉煌;反之,不良行为习惯则严重影响一个人的身心健康,甚至成为一个人道德败坏的罪魁祸首。

补偿心理的监护模式,不仅影响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容易导致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偏离正确的轨道。法国教育家卢梭特曾如是告诫:“你们知道造成你们儿童的不幸的最可靠的方法是什么吗?那就是他要什么便给他什么,惯见一切事物都屈从于自己的儿童,一旦投身社会,到处碰到的尽是违逆自己意思的事情,从前以为世界上的事可以随心所欲,现在这个世界竟沉重的压倒了自己。”在百依百顺环境中成长的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自私、任性、暴躁、不懂感恩、自我中心的现象。他们根本无法体会隔代长辈承担起监护任务的不易和良苦用心,反而觉得所有的给予都是理所应当的补偿。

三、留守儿童“帮派”抱团:危及自身安全及社会稳定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性格较为孤僻,有较强的戒备心,往往选择与自己有着相同经历的留守儿童为伴。如此,众多具有相似经历和相同心理发展水平的留守儿童容易达成共识、组成“帮派”。但是,他们并没有形成明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且意志力比较薄弱,缺乏安全意识,自我保护能力差,行为易受外界影响,也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的伤害,对自身和社会而言都构成了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近年来,网络、媒体等报道的有关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事故呈上升趋势。尤其是那些单独居住和生活的农村留守儿童,受到意外伤害的几率更大,特别是寒暑假期间,斗殴、触电、溺水等意外伤亡事件时有发生。此外,那些被寄养在亲戚家的留守儿童安全情况也是令人担忧,遭受体罚、虐待者不乏有人,导致这一群体离“家”出走的比率更大,因而也极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严重者道德情感发生异变,从而导致其道德行为发生偏差。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帮派”抱团,渐渐丧失学习动力,养成逃学、厌学、撒谎、小偷小摸等行为。加之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及“留守儿童帮派”的诱惑和从众心理,他们混迹于网吧、游戏厅、录像厅、赌博场所、黑社会势力等少儿不宜场所,容易沾染社会不良风气或受不法分子教唆,敲诈勒索、抢劫盗窃,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据公安部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犯罪率一度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

四、结语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凡事之开始,为最重要之点而于柔嫩之儿童,则更宜注意,盖其将来人格之如何,全在此时也。”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家庭之痛、社会之痛,更是国家之痛。它不仅是一个群体问题、教育问题,更是重要的社会公共问题,需要各界的帮助、关怀和重视,“从家庭到学校、从政府到社会,都要为孩子们的安全健康、成长成才担起责任,共同托起明天的希望。”在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依然明显的格局下,要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隐患问题,应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快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观。

参考文献:

[1] 全国妇联课题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http://acwf.people.com.cn/n/2013/0510/c99013-21437965.html,2017-03-10.

[2] 缪荣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青年与社会(上),2015,(09):215.

[3][美]艾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1:10,55.endprint

猜你喜欢

抱团留守儿童
抱团“娶”暖
合作社“抱团”种出“火辣辣”的好日子
谢凤英 菌菇追梦 抱团脱贫
自愿结伴抱团养老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中小企业如何抱团取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