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航标管理转型升级的思考

2017-09-08王永利刘承旭

珠江水运 2017年14期
关键词:航标转型升级思考

王永利+刘承旭

摘 要:文章结合当前航标行业发展动态、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科技信息发展状况,从管理机制、服务体系、法规标准、国际履约交流、人才培养和科技应用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航标 转型升级 思考

1.航标发展现状

截至2015年底,我国沿海港口共设置各类航标14095座。沿海干线航路重要节点全面布设,港口航道航标配布较为完善,视觉航标和无线电航标实现多重覆盖。随着导航技术的发展,船舶对灯塔等大型助航标志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对无线电航标的需求不断加强。在港口、航道以及岛礁区等受限水域,视觉航标仍然是重要的导助航设施。航标管理机构较为健全。截至2015年底,沿海共设有19个航标处,下辖136个航标站。经过多年发展,航标内部管理机制和外部协调机制较为完善。装备设施逐步夯实,航标基地、船舶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科技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航标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得到大力应用推广,市电、太阳能等绿色能源普遍应用,LED灯器、遥测遥控技术广泛推广。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发展方式和管理模式滞后

总结近年来航标的发展轨迹,在发展方式上,受国内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主要以被动型、同质化、重复性的大规模扩张为主,对服务内涵和外延的拓展不足,与之相对应的是管理理念、配套资源和服务能力跟进的滞后。在管理模式上,仍然处于粗放式、经验型、高投入的管理阶段,在定量化、精细化、集约化管理方面存在欠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对港航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新常态下,随着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国家财政预算的紧缩和资源投放的减少,传统的管理模式难以为继,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2.2国际影响力有待加强

我国在国际航标事务和标准制定中仍处于跟从地位,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不高,对政策的制定和导向的影响力不足。航海保障履约体系机制尚未有效建立,政府、高等院校、产业界和用户未能有机整合,导向性、前瞻性的研究较为缺乏,提前部署,全面参与的局面尚未形成。航海保障履约研究水平还不够高,未能取得学术领域的权威地位。参与国际航标事务的人员数量少,参与计划少,持续时间短,在业务能力和语言能力方面往往不能兼顾,未能推出在国际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的人才,对国际组织的影响力太低。

2.3人才培养机制和队伍结构有待完善

航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与现代化的综合助航服务体系建设要求仍有差距,具体表现在人才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不合理。未能按照IALA建议指南开展航标人员培训,尚未形成科学有效的人员培训机制。学历水平整体较低,工勤人员所占比例较大,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小,航标管理和科技人才结构不够合理,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的航标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匮乏,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相对短缺。年龄结构不合理,一线职工老龄化问题严重,招录渠道有限,大部分一线作业实际上由社会化用工进行操作,由于用工机制尚不健全,社会化用工人员流动性较大,队伍稳定性不足。

3.挑战与机遇

3.1国际履约提出了强制要求

近年来,国际公约制修订发生较大变化,对成员国履约要求越来越高。2006年IMO开始实施“IMO成员国自愿审核机制”,并从2015年起对所有会员国实施强制性的履约审核。IMO航行安全分委员会在2008年提出“E-Navigation”战略实施计划框架草案,2014年正式实施“E-Navigation”计划。2014年,国际航标协会发布《航标人员培训和认证标准》(E-141建议),对成员国航标人员提出了强制性适任要求。为更好地履行相关国际公约,要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高航海保障服务质量,同时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航海保障的发展经验,积极跟踪并参与国际相关动态和活动,不断提升参与国际事务能力。同时应密切跟踪IALA转为官方组织的動态,积极组织对IALA相关推荐书和标准进行深入研究,逐步推动实现国际标准的国内化。

3.2国家战略提供了广阔空间

近年来,我国先后实施了“海洋强国”、“一带一路”等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为航标事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海洋经济已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又一支柱性产业,水上交通、资源开发、旅游休闲等各类涉海事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期。航海保障是国家海洋经济活动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也是经略海洋、开发海洋的重要力量。随着海洋经济新活动、新区域的不断开辟,为航海保障单位融入新的海洋管控大格局提供了机遇,需要勇于破除部门局限和利益藩篱,与相关涉海部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不断扩展合作领域和深度,在保障航行安全、保护海洋环境、维护国家主权和融入区域发展等方面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共同打造海上交通安全保障体系,努力在海洋管理新格局发挥更重要作用,担当起更为重要的角色。

3.3科技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随着先进科技引入航海保障领域,对航标行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LED光源、太阳能、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等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在航标上应用效果良好,VTS、RBN/ DGPS、北斗、AIS等系统的建成和使用,初步形成一个数字化、网络化的综合助航体系。而目前新兴的“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也将逐步在航标领域得到应用,航标科技的发展已经进入到数字化时代。随着国际海事领域对E航海研究的逐步深入,E航海的发展已经逐步进入实施阶段。进几年,从“智慧城市”到物联网,再到大数据,科技进步速度不断加快,必然对航标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

4.转型发展的着力点

4.1转变管理机制

航标管理主要是对内部支撑保障资源的管理和对外服务的管理,主要包括资源、服务和管理三要素,其中服务是目的,资源是基础,管理是核心,是对服务和资源的组织,直接影响着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服务的效率、质量。面临航标事业发展现状、存在的不足、形势和挑战,关键是要创新管理理念、手段和发展方式,引领航标管理转型升级,合理引进开发利用资源,高效履行服务职责。要健全航标效能、人力资源、装备设施评估管理体系,提高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努力实现从模糊的、定性的、经验性管理,向动态的、量化的、指标性管理的转变,并最终达到精细化、集约化管理的目的。

4.2升级服务体系

在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应用互联网思维,更加重视用户对服务产品的体验,更加重视用户对服务质量的评价反馈,多渠道、多角度地为用户提供助航服务,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用户需求,提供更多的专业定制服务、个性服务。通过促进各类航保信息资源与其他涉海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与深度融合,加强构建航海保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航保保障服务,实现服务方式由“适应型”向“引领型”迈进。

4.3健全法规制度标准体系

(1)积极参与推动法律法规完善。加大立法参与力度,积极推动和参与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航标条例》等关乎航标系统定位、行业发展前景的法律法规,为航标行业发展争取发展空间、话语权和影响力。及时修订和完善航标行业管理、养护、接收等相关管理和运行维护制度。

(2)加强航标标准化建设。积极推动航标制度标准建设,健全标准化管理机制,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形成满足国际履约要求、充分适应事业发展的标准制度体系,推动航保管理实现标准化、法制化。

4.4完善履约机制和国际交流平台

积极参与航海保障国际合作,加强与各国的交流合作以及与国际组织的互动,鼓励参与国际培训、交流访问和合作研究,积极选派推荐人员到国际组织工作,努力提高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健全双边多边机制,畅通交流合作渠道,搭建对话、论坛平台,促进航标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

4.5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和队伍结构

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做好航标人才的职业发展规划,强化人才队伍培养的针对性。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打造一支规模化、专业化、有层次的人才队伍。搭建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平台,健全国内、国际前沿领域动态跟踪和信息共享机制,增加高精尖人才储备培养。提高专业性人才引进比例,优化人才队伍的知识专业结构。以青年职工为重点,加强基层锻炼和轮岗交流,做大做强业务骨干队伍。扩展船员、航标工等一线岗位的用工渠道,完善薪酬体系,保证一线队伍稳定。endprint

猜你喜欢

航标转型升级思考
航标工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虚拟航标的作用与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