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内部扁平化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2017-09-08吴爱丽

关键词:上海戏剧学院扁平化院系

吴爱丽,陈 思

上海戏剧学院,上海 200040

高校内部扁平化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吴爱丽,陈 思

上海戏剧学院,上海 200040

基于部分高校基层单位规模小与综合性强的特点,提出扁平化管理模式,并对改革试点,高校进行案例研究。通过探索“1.5级”行政管理体制,为未来高校管理“去行政化”积累经验。

高校内部;扁平化管理;大部制改革;体制创新

区别于巨型大学的组织架构设计,部分“办学规模精小、学科门类专一”的高校更适合采取扁平化理念和大部制改革。扁平化组织就是尽量减少组织的决策层和操作层间的中间管理层级,使组织内部尽最大可能地将决策权延至最远的底层,从而提高效率。[1]组织结构扁平化是指通过减少中间管理层次、裁减冗员建立起一种紧凑的扁平型组织结构,使组织变得灵活、敏捷、富有柔性和创造性。[2]扁平化管理理念是为解决传统的科层制管理结构面临的问题而创立的一种管理模式,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部门和机构,使决策层和操作层之间的中间管理层级尽可能地减少,以便决策快速传至管理基层,提高工作效率。[3]

大部制改革是一种政府实施综合管理的组织体制,其特征是“职能统一、部门精干、决策与执行分开、运转协调高效”。[4]将大部制改革引入高校,即推进高校办学事务过程的综合管理与协调,按照学校现状和合并职能部门,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门管理的业务范围,最大限度地避免行政职能交叉、多头管理,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当前实行的“大部制”主要有三种类型:以成都为代表的职能统合型,以重庆为代表的规划协调型,以广州为代表的党政合署型。[5]

一、高校内部扁平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推进高校内部扁平化管理体制创新,重点聚焦以下三个突出问题。

(一)“行政化”影响高校运行效率

高校必须依托行政管理,才能更好地服务和支撑人才培养与教育教学。但当前高校过多的“行政化”、“机关化”,与加快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研创作的实际需求不相适应、不相匹配。特别是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向高校下放和落实办学自主权的大背景下,传统的“行政化”运行模式,难以支撑高校提升“接好球”的能力。

(二)传统组织人事管理思路,不利于高校改革发展

传统的组织人事管理思路是“因岗定人”,而非“因事设岗”,这就造成整个人才队伍的僵化,既流动性不足,也难以激发创造力和活力。为此,以行政管理扁平化体制创新为抓手,打破人才成长成才的体制性壁垒,为各类管理人才提供更大的开放平台,最终形成结构合理、类型多样的人才梯队组合。

(三)面对开放合作,高校现行运行体制机制活力不足、对接困难

加强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在更加开放的平台上有效配置资源,已经成为现代高校发展的必经之路。与市场机制的高度灵活性相比,现行高校运行体制机制相对比较僵化,管理上的“条条框框”多、体制上的“门槛”多,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合作的实际效果。为此,有必要通过压缩管理层次、提高运行效率,推进与企业、与国际等合作化更好地“对话”。

二、高校内部扁平化管理体制改革的现实参照

本文以艺术类高校作为“办学规模精小、学科门类专一”高校的典型代表。首先,比较一下大陆与台湾地区和香港地区院校的行政部门设置情况。

表1 若干艺术类高校行政部门设置的比较

如表所示,台北艺术大学和香港演艺学院的校内行政单位数最少,台湾艺术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次之,中央戏剧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近20个,上海戏剧学院为23个。这说明根据不同的办学理念,行政管理部门的设置可以有多种方式,但也可以从中发现,每所学校在行政部门的大部制改革中都还可以有所作为。

关于教学单位的组织结构,中世纪大学的诞生、15世纪古典大学的衰落、二战后的大学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生大学的涌现,其根本变革动力在于大学功能的实现和教育资源配置的平衡。我国社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阶段,其现状是通过政府的直接管理开办公立高校,然后按照政府的指令办学,所有的公立高校都是如此,当然也包括了艺术类高校。

艺术类高校的机构设置、合并和撤销缺乏合理性依据。职责分工不是很明确,缺乏及时的更新和完善。从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运动时期的“校-系”两级管理,到20世纪80年代重新推行的“校-院-系”三级管理或是“校-院-系-研究室”四级管理的变化,让高校在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变革跟不上时代,或者变革得“四不像”。当高校还没有形成成熟的办学自主机制时,二级学院就开始向总校要求更多的办学自主权,是非常不成熟的做法。

目前大学教学部门的组织结构类型有:

表2 若干国家的大学教学部门的组织结构类型

在经历了院系调整后,艺术类高校的内部结构技能已经呈现出障碍现象。在面对臃肿的组织机构,艺术类高校必须在各个时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才能应对与时俱进的变化。我们所说的组织内部结构机能的障碍,不仅指组织规模和组织层级,还指组织核心和组织理念。选择什么样类型的组织模式必须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根据学校在同类组织中的类型进行筛选,这样才具有针对性。

三、高校内部扁平化管理体制改革的理念

(一)校级行政与院系同步

高校内部扁平化管理体制创新,分为校级和院系专业两个层面。其中,校级层面,基于大部制改革的理念,深入推进“1.5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基于职能定位推进学校行政管理体制的“再造”,通过归并职能、优化结构、压缩层级,提升整个行政管理运行的效率。院系专业层面,重点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打破院系和专业之间的边界,推进跨院系、跨专业之间的联合,提升专业组织和运行的效率。

(二)建立岗位责任清单制度

为实现用人理念由身份本位向事业本位转变,以及用人制度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根据高校中长期的事业发展战略,形成目标清单。各职能部门和二级院系根据学校整体的战略目标清单制定工作岗位任务清单。每一位教职工根据工作岗位任务清单找准定位。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科学规划人事改革,从根本上推进以教师聘用制为核心的全员聘用制改革和学校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进程,彻底改变因人设岗的被动局面,形成“人尽其才、人尽其能”的局面和服务学校各项战略发展的有利机制。

四、高校内部扁平化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

(一)创新校内扁平化管理体制,初步形成大部制管理框架

例如上海戏剧学院推进校内扁平化管理体制创新,主要基于两大现实基础:一是学校“四个中心”的总体功能布局。到“十三五”中后期,学校将最终形成A校区以戏剧艺术教育中心为主体、B校区以中华戏曲教育中心为主体、C校区以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为主体、D校区以影视新媒体教育中心为主体的四个校区的整体结构布局(简称“四个中心”),通过明确各校区的功能定位,形成鲜明特色、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支撑联动的发展格局。为此,内在要求校级行政管理体制必须与“四个中心”结构布局相适应,这也为推进扁平化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改革中,重点探索建立介于一级管理与二级管理之间的“1.5级管理体制”。形成以“服务平台共享、管理层级精简、办事灵活高效”为特点的教学与学术管理机制。主要内容:一是基于大部制的理念,理顺各职能部门的内部管理思路和运行流程,合理压缩行政管理的层级,精简行政管理机构和人员,提高办事效率。职员依据工作内容块面,直接对部门主要负责人负责,不必“层层请示、层层汇报”。二是优化校内机构设置,最大限度地抓好职能相近部门的合并与整合,避免职能交叉。三是优化院系和专业教学组织体系。截至当前,上海戏剧学院已完成11个部门的合署归并办公,占原有行政部门数量的40%。在此基础上,学校还注重扁平化管理理念的具体实践。

(二)推进院系专业管理改革,初步形成“三跨”运行框架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积极推进院系专业管理改革,初步构建形成了“跨专业、跨年级、跨院系”的运行架构。例如,学校某二级院系率先实行“选课程、选教师、选时间”三选和“跨专业、跨年级、跨院系”三跨,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形成主干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人文课程四大类课程体系,由师生双向选择。同时,在实践环节和公共课方面,开展选课探索。专业组织管理形式的扁平化,优化了专业组织形态,经过一个学年运行,教师授课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双提升”,特别是推动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三)推进综合试点改革,推进扁平化理念融入实践

按照市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上海戏剧学院推进二级学院综合改革,一是分别实行综合预算管理。通过综合预算管理试点,让“两院两校”作为相对独立的二级院系,统筹考虑和整体设计专业、招生、教学等事宜。二是推进“两院两校”的中本贯通培养改革。以人才培养的扁平化,有效支撑管理体制的扁平化;以管理体制的扁平化,切实服务人才培养的扁平化,真正做到校区形态与培养内容的深度融合。

(四)建立青年干部轮岗机制,促进扁平化管理改革落地

结构的扁平化与人员的灵活性,是推动扁平化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体两翼”。重点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探索青年干部“管理培训生”模式,加强行政管理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养。二是积极推进岗位轮转,依据大部制改革后岗位和职能的实际需要,选拔合适人才。2015年教育综合改革至今,上海戏剧学院已有多人次轮换管理岗位。三是推进多岗位锻炼。上海戏剧学院还将针对大部制改革岗位职能的特点和需求,进一步完善管理干部轮岗的具体实施机制。

(五)实行校企合作新模式,“倒逼”学校管理体制扁平化

2016年,上海戏剧学院与国内知名民企举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根据初步合作框架,三方将以创新的体制机制,合力打造全新二级学院。主要是整合上海戏剧学院优质师资、生源和办学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招聘顶级的师资队伍和管理人员,在其原有办学模式上进行深度创新,用以培养适应全球化市场需求和产业应用需求的行业高素质人才。在运行管理体制上,双方共同设立和管理的民办非企业法人,作为管理实体进行独立管理和运营。

(六)试行多元评价机制,全面检测学校改革绩效

扁平化管理体制改革,最终的目的是服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为此,上海戏剧学院从四个层面,积极推进多元评价机制建设:一是绩效评价。围绕与建设一流大学目标相适应的师资队伍,通过本科教学教师激励计划、教师发展工程、新进教师培训计划、校级教研课题、教研室工作、教学工作室等项目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探索符合艺术教育规律和艺术师资特点的绩效激励新机制。二是学生评价。学校每学期利用教务系统开展“课程满意度”调查,组织每位学生,针对任课教师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专业满意度等,进行评价打分。2015—2016学年,共有1059门次本科课程参与学生评教。三是用人单位评价。四是社会评价。

五、高校内部扁平化管理体制改革经验分享

(一)试行“1.5级”管理体制,以结构优化促进功能提升

一是管理岗位的突破。基于从“身份本位”向“事业本位”转变、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的理念,建立岗位责任清单制度。上海戏剧学院根据学校中长期事业发展战略,形成目标清单。在此基础上,一方面,由各职能部门和二级院系,根据学校整体战略目标,制定各自工作岗位任务清单。另一方面,每一位行政管理人员,根据工作岗位任务清单,找准自身定位。二是管理层级的突破。学校按照办学需求,对行政管理体系进行顶层化设计,按照“理想化状态设计,再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合理化调整”的原则,逐步减少中间管理层级,实现扁平化管理在此基础上,校级层面抓机构优化设置,职能部门内部抓理顺管理思路。三是坚持“先行政、后院系”的思路,逐步推进。学校从行政管理部门大部制改革起步,根据试点情况,逐步向院系推广。

(二)构建行政管理部门新板块,打破传统边界壁垒

传统的学校职能部门,基本是对应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部分划分,虽然有利于条线的管理,但在面对综合性的学校改革任务时,难以体现体制上优势。对此,以大部制思维再造行政管理体制,将学校各管理部门划分为六大类板块:战略类部门、教学类部门、运行保障类部门、资源类部门、学生工作类部门、党群工作类部门。据此,根据功能,逐步推进职能部门归并和大部制建设,最大限度减少职能交叉和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提升管理运作的效率。

(三)创造校企合作新形式,突破传统条条框框

知名高等艺术院校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民营资本合作办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前所未有的探索,符合教育综合改革的趋势和要求。主要从下几方面抓突破:一是实行相对独立的二级院系管理;二是设立董事会运行管理新模式。共同设立管理实体进行管理,最高权力机构是董事会,管理人员和教职工全球招聘。这一模式,作为符合现代治理理念的创新管理体制,有利于推动学校和企业构建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探索产教结合的教育教学新路径,能够充分发挥“弯道超车”的体制性优势。

(四)探索多元化评价新机制,丰富教师管理模式

在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框架内,教师队伍管理模式过于单一,“身份认同”难以转变为“事业认同”,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为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突破:一是体系设计。建立一套符合艺术院校教师队伍特点的薪酬体系和绩效激励机制,实现“聘任管理、薪酬管理、考核管理、合同管理”四位一体。二是绩效撬动。通过推进“传承绩效+效益绩效+平衡绩效”的绩效考核方式,彻底改变“因人设岗”的,建立起“因事设岗、人尽其才”的用人新机制。三是多元标准集聚人才。既抓好国际化人才、领军人才的引进,又注重潜力人才的培养,以多元化的标准选拔和培养人才。四是聘任管理有序流动。实行同行评议、“非升即走”的聘任制,保证教师队伍的持续高水平发展。

六、结语

高校内部扁平化管理体制的创新,既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这个宗旨,优化了专业之间的组织运行模式,又抓住了“培养青年人才队伍”这个关键,解决了管理干部人员的培养困境。这对于各高校如何站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视角,如何发挥人才最大效益的规划,都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与启示意义。希望每所高校都能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坚持在改革中求创新、在创新中谋发展的理念,积极推进内部改革,进一步形成教育教学综合服务平台,提高效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育资源共享”的办学目标。

[] 赵欣,张胤.基于组织扁平化理论的大学学部分权管理体制研究[J].教育探索,2011(10).

[2] 盛佳伟.浅谈高校组织扁平化管理[J].北京教育(高教),2014(1).

[3] 王兴中.基于扁平化管理理念的高等院校效能建设探讨[J].莆田学院学报,2014(3).

[4] 沈荣华.大部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6).

[5] 肖华孝等.变革中的行政体制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

[6] 郭石明.社会变革中的大学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武 亮)

吴爱丽(1963-),女,上海人,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艺术教育、艺术哲学、院校管理;陈 思(1984-),男,浙江人,上海戏剧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院校管理。

本文系2015年上海市落实全国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试点项目“高校内部扁平化管理体制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

2017-06-03

G647

A

猜你喜欢

上海戏剧学院扁平化院系
少数民族表演教学的现代性与民族性——以上海戏剧学院2017级西藏班为例
扁平化设计在手机界面中的发展趋势
The view on teachers’corrective feedback
高师音乐院系艺术实践周实效提升策略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扁平化的球星Ⅱ
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
关于高等院校院系党政关系的思考
扁平化的球星
扁平化的球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