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35例临床观察

2017-09-07朱时法

关键词: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

朱时法

【摘要】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35例临床效果。方法 收取我院3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收取时间在2015年10月1日~2016年2月15日,并将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 观察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治疗后的SICAM-1(148.49±20.29)ug/L、sVCAM-1指标(330.79±20.49)ug/L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35例具有显著效果。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04..02

不稳定性心绞痛为临床上较为多发的心血管内科疾病,近年来,该疾病在临床中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其具有发病率高、危害性大等特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常由于自身粥样斑块破裂导致血管闭塞或者血管阻塞,从而引起心肌梗死情况。根据研究研究报道,血小板功能异常活化、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密切相关,在不稳定性心绞痛发生时,人体血管内皮易受到不同程度损伤,使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和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分泌显著增加,从而启动患者局部炎症反应,使斑块面积进一步扩大,严重影响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生命[1]。因此,我院对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35例临床效果进行观察,见本研究描述。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取我院3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收取时间在2015年10月1日~2016年2月15日,并将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纳入标准:①根据多项试验结果证实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②所有患者年龄均在50~81岁之间。排除标准:①在近期内服用过对内皮细胞功能和血小板功能具有影响的药物,②在研究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以及严重不良反应患者,③免疫功能缺陷、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患者,④在进行治疗前未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

观察组患者;年龄在50~80岁之间,患者平均年龄为(65.01±2.15)岁,男性患者有10例、女性患者有7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在51~81岁之间,患者平均年龄为(66.01±124)岁,男性患者有10例、女性患者有8例。

上述两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各项资料无明显的差异,能够实施对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实施西医治疗(对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在睡前给予患者服用20 mg)。

观察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西药治疗方式和对照组治疗方式相同,再采用参松养心胶囊进行治疗,每日三次、每日两粒。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治疗后的内皮细胞功能进行对比,内皮细胞功能主要包括SICA-1、sVCAM-1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数据的研究,计数资料使用百分数(%)不是,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观察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治疗后的SICAM-1(148.49±20.29)ug/L、sVCAM-1指标(330.79±20.49)ug/L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1所示。

3 讨 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是由于自身斑块破裂从而导致血管闭塞和血栓阻塞而引起的,若未及时对患者进行治疗,易导致多种严重后果发生。其主要的治疗药物包括他汀类调脂药物、抗凝血药物、抗缺血药物、抗缺血药物等,近年来,他汀类调脂药物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治疗中被广泛应用,其不仅能降低患者血脂,还具有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具有改善预后、稳定斑块等作用[2-3]。

阿托伐他汀为临床上新型他汀类药物,具有改善预后、稳定斑块、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抗炎等作用,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导致单一治疗效果不佳。而在中医学角度,不稳定性心绞痛属于“心痛”、“胸痹”范畴,其主要病机为痰瘀互结,易导致恶性循环,通过对患者采用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其主要包含人参、山茱萸、麦冬、丹参、桑寄生、赤芍、土鳖虫、酸枣仁(炒)、甘松、黄连、龙骨、南五味子等中药,诸药合用具有理气化痰、祛痰化瘀、养血和血、活血化瘀等功效,用于治疗气短乏力、失眠多梦、胸部闷痛、神倦懒言等症状,与上述西药联合应用,能促进患者较快康复[4-6]。

经研究表明,观察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治疗后的SICAM-1、sVCAM-1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35例具有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 冯维杰.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45例臨床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30-31.

[2] 董瑞莲.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21):169-170.

[3] 张 虹,王艳冬,崔瀛元,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不稳定性心绞痛1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6,22(3):301-302.

[4] 吕怀玲,张连萍,吕 灏,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19):3-4.

[5] 曾能初.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30):45-46,47.

[6] 黄方英.丹红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6):3-4.

本文编辑:李 豆endprint

猜你喜欢

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观察中西医结合
低分子肝素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合并糖尿病的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探讨
蒙医药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39例临床观察
中药汤剂联合中药足浴及耳穴压豆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分析
氨溴特罗治疗儿童急性支气管炎临床观察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检测肌钙蛋白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的预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