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耕字者林时九

2017-09-07吴刚湖南吉首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17年8期
关键词:湘西书法家考古

◆吴刚(湖南吉首)

耕字者林时九

◆吴刚(湖南吉首)

书法家林时九

林时九,别署洞庭西人,1934年生,湖南宁乡人。曾任湘西自治州博物馆馆长、文物工作队队长,副研究员,湘西州书法家协会主席、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湘西自治州书法家协会顾问。先生长期从事文物考古工作,勤于铜器铭文、殷墟文字和中国书画研究。1973年参加长江三峡考古发掘,1984年作为湖南省唯一代表参加国际殷墟笔会,1988年担任龙年国际书赛评委。作品曾应邀在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新加坡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参加联展,部分作品被国内外愽物馆纪念馆、碑林等名胜收藏或勒石。著有《林时九文集》《岁月弦歌话丹青》《林时九甲骨文作品集》《万福图》《万寿图》《华夏传统美德》《甲骨文三字经注释图解》等。曾在长沙等地举办个展六次,海内外联展等百次。2015年7月10日入选湖南省档案局公布的湖南知名文艺家档案专馆首批建档的知名书法家名录。

如果说,著名书法家、篆刻家、考古学家等响亮的称谓,是世人赠与林时九先生的堂皇标签,我以为是合适的。虽然时下“大师”遍地,难分真假,清莲出乎污泥,还要与一众假花分享阳光和目光,但真莲自有其活色生香的韵致和货真价实的从容,稍加分辨,便一目了然。

然而我依然认为那些响亮的称谓不足以为林时九先生名状。在我的心中,对林时九最恰当的描述,是“耕字者”。

耕者,农夫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周而复始,稼穑无止。林时九以一种农夫般的自觉,执守耕者的天命,从蒙童到耄耋,这一耕,就是80多年。

林时九耕作的,是人类文明中最重要最关键的那一部分——文字。

林时九诞生于湖南宁乡一个颇有乡声的书香之家,祖父、父亲都喜欢诗文书画、收藏鉴赏,可谓家学渊源。林时九4岁开始描红,5岁开始书写春联,17岁起遍临历朝历代名家名帖,深得二王神韵,30岁开始研究甲骨文,35岁开始从事文物考古——从此,林时九耕耘的土地,不再仅仅是几尺生熟宣纸,而是扩展到中华五千年历史。

耕者,亦根也,植根觅根者也!中华文字书画同源,其初始成型的根,就深埋在三代那一片人迹罕至的厚厚的腐殖质土壤中,隐藏在兽骨、龟甲、钟鼎和石鼓上的铭纹勒刻线条之中。考古,是科学行为;书法,是艺术行为。林时九的考古身份,使他有足够的机会、工具和信息,以科学物证推寻文字进化的轨迹,为艺术的演进找到物性的本源。于是,林时九原本秉袭的传统中国文人审美情趣,也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其书法作品多了些拙而传神、巧而劲质的味道,与那些仅凭灵气才情得来的作品相较,深究大有区别。这让我想起时下流行的一个词汇:微创新。是的,林时九的微创新,绝非简单的局部扬弃,其背景,是更宏大的视野、更全面的考量、更深刻的洞见、更严谨的逻辑,最终体现为更质实的表达。

林时九的耕地,还在云梦之右、沅水之西——湘西。

1951年,17岁的林时九毅然离开故乡,来到湘西支边。湘西是在最近的2000年以来逐渐变得落后的,2000年以前,湘西的文明发展绝不输于中原地区,里耶36000多枚秦代简牍的发现,就是明证。此外,在湘西还发现了大量的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的遗迹,出土了大量的文物,是考古的“富矿区”,也是中国古文字研究的顶级“图书馆”。林时九精研书法,在此如鱼得水,如龙在渊,两相印证,各有裨益。

作为第二故乡和事业上梦寐以求的环境,林时九在兹爱兹,对湘西一世钟情,自号“洞庭西人”;黄永玉则完全忽略林时九满口的宁乡话,称他为“五竿男儿”,认同之深,可见一斑。

认同是需要人品作铺垫的。林时九工作勤奋负责,为人雅让平易,操守举目公认。熟人眼中的林时九,安静平和,笃实无争。

唯有在书法印石之道上,林时九才展现出惊才绝艳的一面:曾6次举办个人作品展;作品多次应邀到日本、加拿大、美国、韩国、新加坡及港澳台地区展出;作品被政府作为礼品馈赠国际友人和外交使节;作品被《国内海外书画名家作品选萃》《中国当代书画名人大辞典》等三十多部巨典收藏……

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篆书斗方 林时九

山抹竹敲 隶书对联 林时九

胸中笔底 行书对联 林时九

中华徽号文字 篆书中堂 林时九

集咎作文癸宝尊彝 篆书中堂 林时九

猜你喜欢

湘西书法家考古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书法家周如璧
三星堆考古解谜
书法家·谢 锐
小小书法家
书法家
欢乐湘西
湘西 国画
考古与论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