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

2017-09-06穆春霞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7年6期
关键词:文化扶贫脱贫对策

穆春霞

摘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脱贫靠志,致富靠智,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脱贫攻坚,必须坚持“先扶志、必扶智”的战略指导,以提高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基本文化素质和劳动者技术技能为重点,推进文化扶贫、教育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文化扶贫;脱贫;对策

大力推进文化扶贫,努力助推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路上,文化不可忽视。在这场攻坚战中,文化既可以起到振奋精神、凝聚力量的作用,又可以成为转变思路的突破口、另谋发展的加油站。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不脱贫,就算不上真正的脱贫。筑牢农村文化之基,补足信仰精神之钙,引领脱贫发展之舵,这是扶贫攻坚系统工程中的文化脱贫责任与担当。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要激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而激活“造血”功能的最好方法就是坚持“扶志”和“扶智”。这就必须充分发挥文化的“化人”作用,让贫困群众开阔视野、明晰思路、增强自信、增添动能,从根本上刨掉穷根。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文化扶贫”的重要意义

1.文化扶贫是中国共产党实践“三个代表”的客观需要。

文化代表着一个真正强国的核心竞争力,改革开放至今,我党一直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不断加强文化事业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文化的重要地位及作用不断突出,党的十八大对文化范畴的发展和改革作出了重大决议和全面安排,深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动力。这是我国在新时期,对新问题、新特点最好的阐述。同时,更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体现。

2.文化扶贫是贫困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

我国贫困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是新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中心任务。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其中包含着劳动者的自身技能的发展和科技文化知识的掌握。劳动者是我国贫困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载体,而科学文化知识则是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所以在广大贫困地区开展“文化扶贫”,是对我国贫困地区经济结构调整提供的智力支持,对农村经济长远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3.文化扶贫是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当今社会,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不仅是经济的发展,而且有文化的发展,文化发展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文化是反映农民生活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强贫困地区的文化扶贫,可以全面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保证农村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

二、射阳县贫困村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结合射阳目前开展的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和走访中发现致贫原因呈现多样性,大体上可分为缺资金、因学、因病、缺技术、缺劳力、因灾返贫等原因,还有很多农村家庭贫困是复合型贫困。

(1)供養子女读书,这类贫困具有贫困和机遇的两面性,一方面因为高额的读书费导致贫困,另一方面随着子女成长,读书毕业和就业后,一般都能摆脱贫困,是教育扶贫的重点对象。

(2)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类贫困户因为长期积累的医疗费用和长期生病压得他们踹不过气来,自身无精力和信心摆脱贫困,属于扶贫难度较大的群体,是医疗救济扶贫的主要对象。

(3)缺资金,缺项目。这类贫困户有能力生产和创业,经济状况处在贫困的临界线上,只要精准配置资金和项目到户,一般都能脱贫,是精准扶贫的重点扶持对象。

(4)劳动力低学历。由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不懂技术,生产开发效益低,又无一技之长,打工靠卖苦力收入不高也不稳定,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是提高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对象。

(5)个别还存在较严重的“等、靠、要”思想,缺乏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劲头,不思进取,无心脱贫,是激发热情、要焕发新貌的重要对象。

(6)部分村组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落后,部分村民小组道路未硬化,交通出行不便,公共服务弱,文体健身设施缺乏,是要加大投入,可以带动一批脱贫致富的目标。

贫困表面上看属于经济问题,但从深层次考察,往往有着极深的文化根源,人们的经济状况与其科学文化素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文明开化程度紧密相关。农村文化发展不足的尴尬直接导致部分村民没有精神追求,缺少幸福感,迷失了生活方向,给乡村发展、给贫困家庭脱贫带来一系列问题。

三、射阳县文化扶贫的对策建议

扶贫工作要把贫困人口和贫困原因找准,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要从解决根本问题入手,建立有内生动力、有活力,能够让贫困人口自己劳动致富的长效机制。扶贫先扶智,开展精准扶贫,文化工作应该大有可为,要改变贫困农户的精神面貌,实现文化富民可以采取以下五个措施:

1.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形成覆盖城乡的县、镇街、村居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提升镇街综合文化站,建设文化长廊、文化墙等文化设施,让集镇广场大屏幕上每天流动展现英模风采,企业文化、健康文化、食健文化、环美文化以及文娱曲艺等,搏人眼球。

(2)借助乡镇图书分馆,结合当地特色经济,购买农技致富书籍报刊,让贫困户“白天地里忙、晚上进学堂”在书山网海里寻找致富之路,满足贫困村民对于各类书籍的文化需求,图书馆安逸舒适的阅读环境给予贫困村民徜徉书海的情致。

(3)建立村级文化广场送戏下乡,让集镇广场、村居中心和农庄处处飘溢文化产业的芳香,傍晚安排歌舞、杂技、舞龙、湖船、踩高跷等文娱节目,将方针政策寓教于乐,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改变以往干活、打牌、看电视的闲散习惯,有着充分的生活激情去致富。endprint

(4)以“农家书屋+电商”的形式不断助力“农家书屋”工程,大力实现文化惠民,村级农家书屋管理形成常态化,图书管理员的耐心解说更提供给贫困村民们享受“文化大餐”的艺术氛围。通过培训书屋管理员丰富贫困村民们的文化知识,使其能够掌握市场对于产品的需求,掌握电商交易平台操作,为贫困村民提供农产品购销、农资团购、测土配肥、劳务输出等惠民服务,解决贫困村民消费难和销售难的问题。将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理念传递给贫困村民,运用“农家书屋+电商”精准扶贫思路,不仅让农村电商“活”了起来,也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富起来。

2.加大转移就业培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引导贫困人口对接劳务输出,实现就业创富能力。

(1)切实用好国家对职业教育农村籍学生给予教育补助和推荐就业的政策,确保贫困户家中的初、高中毕业生在没有考上高中、大学之后,都能接受职业教育,使贫困农户的新增劳动力都能掌握专业技能,就地转化或者外出务工、经商,既能有效减轻家庭教育负担,也可实现增收。

(2)积极协调培训机构开展技能培训,可成立村农民夜校,转变贫困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提升贫困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根据乡村特色经济和生产发展需要,组织开展蔬菜、水果种植和生态环保养殖技术培训,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能人大户带动等方式,组织贫困户“换穷业”,参与到产业項目开发,提高生产开发效益,增加贫困群众收入。

(3)配合劳保等有关部门,建立和完善输出与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引导贫困人口进入家政、物流、养老等领域就业,引导转移就业脱贫。

(4)打造农村“扶贫车间”就业模式,积极开展就业精准扶贫,将“精准扶贫+惠民工程”于一体的“扶贫车间”搬进贫困群众家门口。能让更多的贫困群众不需要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就业,增加不少收入,让他们尽早致富,也能解决贫困人口因为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等面临的就业难题。

3.突出主体,努力提高贫困户的综合素质,促进内因外因不断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互推动。

(1)走文化扶贫之路,抓基础教育,从改善教学条件入手,让每个贫困户的孩子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建立助学制度,防止因穷辍学。可成立助学基金会,接受社会各界捐款,对困难农户子女上学实行资助,对考入大学的学生实行奖励,防止因学致贫。让更多的青少年通过学习深造走出去,不让贫困实现代际传承。

(2)培育良好风尚。开展‘传承弘扬优秀家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各种名言警句随处可见,村民在不知不觉中精神面貌就发生变化,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劳动致富、环境优美示范户”等评选活动,倡导文明道德新风尚,树立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利用农村集市开设科技书市、书画演示、播放知识讲座,举办猜迷、智力游戏竞赛、舞蹈培训、节假日舞会、歌咏比赛等群众活动,帮助贫困人口树立勤奋、诚信、奉献的精神价值观,人穷不能志短,要坚决克服贫困者的等、靠、要思想。

(4)支持和帮助培养文体人才,组建群众业余文艺队伍,吸纳贫困家庭的姑娘、大妈们参与到镇村大小文艺团队中,充实文艺人才队伍,让队员们翩翩起舞,舞出新时代精神风貌、生活气息和浓浓的乡土文化氛围。

4.要促进特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通过发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依托当地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促进贫困农民持续增收。

(1)从保护好古井、古屋、古树等具有文化底蕴的遗迹入手,进行修缮升级建设乡村史博物馆,从生活生产等方面收集大量村民过去使用过的生活用具如做饭的炉具、犁地的耙子、打粮的磨盘等一件件实物,以深入挖掘“记住乡愁”、“守住乡土”等为切入点,建设乡土民俗展示馆,整合射阳河的水清树绿,通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大力发展集文化旅游、观光、体育健身、演艺娱乐、艺术培训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休闲产业。

(2)利用当地资源的优势,举办菊花节,文化搭台,经贸唱戏,依托“十里菊香”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和中药文化展览馆、农家乐、菊花药材加工园等景点,着力发展乡村旅游,通过以菊花等中药材加工销售为主的网店或专业合作社需要劳动力使其和贫困村民结对帮扶,让特色经济产业逐步成为贫困农户的持续增收的依靠,让朵朵菊花成为贫困农民增收的“摇钱树”。

(3)加大对土特产品的开发力度,创建自己特有的文化品牌。洋马镇依托菊花产业的优势,大力发展药材加工,打造菊香主题旅游特色小镇,特庸镇发挥桑蚕产业优势,组建企业加工蚕丝被,让蚕丝被品牌闻名遐迩,打造特庸丝绸小镇,让每一个镇村都有自己的特色品牌。

(4)寻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传统的工艺美术如农民画、传统的手工艺如柳编等更是“活”的文化,寄托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利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让农户以淳朴的审美情趣,用多彩多样的作品来装扮生活,优先把贫困人口纳入非遗传承人群,鼓励非遗传承人收徒传艺向贫困人口倾斜。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发展“非遗衍生品电商”,推进“互联网+传统工艺”,壮大民俗文化产业,拉动贫困村民就业,促进增收。

5.丰富内涵,提升品质,从“外在美”向“内在美”转变,培育和传承乡风文明,引导群众共创共建,使射阳农村成为记得住乡愁的心灵家园。

(1)引导农民参与建设。要实行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大胆采用多种模式,特别是要激活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激发农民的主体责任感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从投入经济建设、人人参与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2)倡导新乡贤文化,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滋养作用,深入实施新乡贤推进计划。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一些村子呈空心化状态,与此同时,一些外出务工的人选择返乡养老成为时尚,返乡生活的这部分人,大多经历过市场经济风雨,见多识广,胸襟视野相对开阔。引导尊重乡贤,让他们致力于对贫困农户的教育影响,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同时鼓励外出工作、创业成功人士,以思想、技术、资本及社会影响力回报故乡,加快故乡脱贫致富速度,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3)做好射阳当地传统文化的传承。挖掘一批反映当地人文传统的乡村故事,让村庄有灵气。把“崇孝、守信”的内涵渗透到文化扶贫建设中,实现文化底蕴和民俗文化百花齐放,赋予农村新气质。

(4)打造红色文化,挖掘陈发鸿、胡特庸、戴曙光等烈士事迹,收集烈士遗物成立相关馆展,并可以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教育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在农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入手,对其进行磨难教育,使其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增长才干,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并帮助居民认识红色旅游价值,有意识的组织起来去保护它。通过观念脱贫、文化脱贫、心理脱贫,使实践拓展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实现真正的脱贫,需要文化底蕴的支撑。文化扶贫,就是要革除贫困者因贫守旧的贫穷文化,向贫困者输入新文化、现代信息知识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鲜“血液”,逐渐提高贫困群众的文化素质,从而达到文化富民的效果。文化扶贫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目标,文化建设对社会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文化扶贫工程关系到我国广大贫困地区能否走上现代化道路,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它对地方文化体系的构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要扎实推进文化扶贫工程的稳定实施,就必将改善贫困地区文化知识落后的局面,构建出属于自己的、具有地区特色的文化体系,促使贫困地区人们摆脱文化落后的现状,而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生活。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扶贫脱贫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互联网+”助力文化扶贫
贵州民族乡村“文化扶贫”探析
精准扶贫勿忘“文化扶贫”
唐县精准发力助推精准扶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