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高月明话“三苏”

2017-09-06王炫懿辅导老师邢巧丽

教育家 2017年28期
关键词:三苏碑林郏县

文 | 九(1)班 王炫懿 辅导老师 | 邢巧丽

山高月明话“三苏”

文 | 九(1)班 王炫懿 辅导老师 | 邢巧丽

谈论唐宋八大家,就不能不谈“三苏”。唐宋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占了三位。他们是中华文化史上璀璨的三颗明珠,留下的丰富作品和精神彪炳千古,泽被后世。

郏县三苏园位于县城西北27公里的小峨眉山下,因这里埋葬着宋代大文豪苏轼、苏辙兄弟及其父苏洵(衣冠冢)而得名。

从新落成的三苏园大门入内,一方湖水映入视野,这就是东坡湖。沿着湖堤长长的林荫大道北行,远远就能看到广庆寺和三苏祠的寺内庙宇,屋顶的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如梦如幻。广庆寺是一进三院、寺祠合一,这在全国是极其少见的。广庆寺规模不大,却与苏东坡有着不解之缘。苏东坡一生多次过往此地,每次经过便折道广庆寺院与僧人叙谈。苏东坡去世后,宋高宗为广庆寺赐名,寺院僧人四时守护坟院,每逢春秋大祭和苏轼兄弟的忌日,都要为他们的亡灵超度、安魂。

寺院后面便是三苏祠了。祠堂内的苏氏父子三人的彩色塑像是元朝时建造的。

祠堂东边的院落就是“东坡碑林”。环廊内,碑刻林立,这一幅幅镶嵌在墙壁上的碑刻,汇集了全国当代190位著名书法家书写的东坡诗、词、文、赋作品136篇(首),碑林总长261米。内有“大江东去碑院”“东坡诗词碑园”“东坡礼赞碑园”和“东坡手迹碑园”等四大碑园。

碑林东门通向苏轼雕像前的甬道,甬道名为“金蛙迎宾道”。再向前登上数十级台阶,便是一个约二十平方米的平台,平台中央矗立着苏轼中年布衣像。雕像手持书卷,似大声诵读,仿佛使我们看到了千年前的苏轼为国为民、敢于进谏的豪迈气概。

自东坡雕像向北,步入神道,即可看到翠柏掩映的三苏陵园。古朴典雅的门前两边是一副对联:一门三学士如天如日如月,四海五大家无左无右无前。进入红漆大门,迎面是一座红石牌坊,横眉镌刻“青山玉瘗”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左右石柱上隶刻着苏轼《狱中示子由》的词句:“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对联虽经风蚀剥落,依然清晰苍劲。

穿过三间飨堂,三苏坟冢即现眼前。苍松翠柏掩映下的三苏坟冢一字排开,右为苏轼,中间为苏洵,左为苏辙。坟前三个石香炉,终年香烟缭绕。三苏茔墓西南,一字排列的六个墓冢,为苏轼后代六公子墓。

坟园内有郏县八大景之一的“苏坟夜雨”景观。传闻,清代郏县县令张笃行拜祭三苏,留宿坟园,夜深人静之时,忽听门外雨声大作,开门观看雨景,但屋外不仅没有下雨,反而天晴月明,遂作诗留言“风声瑟瑟,雨声哗哗,风大不鼓衣,雨打不湿襟。”后人屡试屡验,遂称其为“苏坟夜雨”。

郏县缘何成为“ 三苏”的埋葬之地呢?郏县地处许洛古道,北靠嵩山余脉老子修道的莲花山,古柏参天,南有汝水旷川,景色宜人。而山水之间的上瑞里附近有个小山,姿态俊美,小巧壮观,酷似峨眉,苏轼早年多次路过这里,曾为此发出“美似家乡峨眉山”的惊叹,故在常州重病临终时,给弟弟苏辙写下了“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的遗嘱。次年,苏辙遵遗嘱将苏轼葬于郏县,11年后,苏辙在许昌病逝,其子孙也将他运到这里,与苏轼葬在一起,史称“二苏坟”。至元代,郏县县尹出于对苏氏父子的敬重,为苏洵置了衣冠冢于苏轼、苏辙兄弟墓之间,至此称“三苏坟”。

(作者单位:河南省郏县茨芭镇双语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孟令豹

猜你喜欢

三苏碑林郏县
The Changes of Chinese Painting Tool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Water
关于“三苏”家风家训的几点探究
“三苏”文化融入高校质量文化的思考——以四川工商学院为例
郏县
“三苏”基因根植工商 传统文化润泽校园——四川工商学院打造“五位一体”“三苏”特色校园文化
2019第二届中国郏县美食文化周盛大开幕
郏县中医院:建设老百姓的贴心医院
郏县
刘鄩:西安碑林最早的“守护者”
Abstracts of Papers in This 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