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宝玺 三十年练就“火眼金睛”

2017-09-05闵青

大众健康 2017年9期
关键词:皮肤科火眼金睛皮肤病

闵青

对于皮肤科医生来说,眼睛是最重要的诊断工具。三十余年的皮肤科诊治经验,使他练就了一双慧眼。只要经过他的慧眼识病、巧手化疾,一切“面子”难题都迎刃而解。

战胜李世石、柯洁的人工智能阿尔法狗名噪一时,至今被人们热议。在以微弱劣势不敌阿尔法狗后,柯洁说:“AlphaGo实在下得太出色了,我输得也没什么脾气,真的是很厉害。”

作为阿尔法狗的同伴,威力不可小觑的人工智能(AI)已经开始进入医疗的很多领域。要知道,通过皮肤的表现来判断皮肤病,是每一位皮肤科大夫和护士的重要工作。而现在,人工智能即将颠覆医疗,有可能取代一部分医生的诊断功能,而首当其冲面临失业威胁的就是皮肤科医生。

面对势能强劲的人工智能带来的巨大挑战,王宝玺没有感到丝毫惧怕。因为,他早已在无数的病例锤炼和漫长的诊治经验中,练就了皮肤病治疗的十八般武艺,和一双能够准确识别疾病的“火眼金睛”。即便是再罕见、再疑难复杂的疾病,也难逃脱他的一双“法眼”。

初到皮肤科

还记得电影《非诚勿扰2》中的桥段吗?孙红雷扮演的李香山脚上长了一颗黑色素瘤,不久之后便离开了人世。

在欧美国家,黑色素瘤是最令人胆战心惊的恶性肿瘤之一。传统的诊断方式,是靠皮肤科医生拿着皮肤镜一个一个筛查。而现在,由医生筛查改为计算机辅助筛查,机器的诊断水平可以超过80%以上的皮肤科医生。这就给传统的皮肤科医生带来了两个巨大的挑战:一是诊断经验要足,二是治疗水平要提高。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就可能会被强大的人工智能所取代。

但是,王宝玺不怕这些。无论是对于常见病还是复杂危重疑难皮肤病,他的诊治水平都是一流的。作为一名皮肤科医生,王宝玺是如何经历千锤百炼,练就这一身铠甲的呢?

回忆起当初进入皮肤科的这段往事,王宝玺仍觉得有趣。1979年,高考报选专业时,喜欢建筑学的王宝玺,听从母亲的建议走上了医学的道路。五年后,王宝玺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开始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一开始,王宝玺考研的方向是免疫学。遗憾的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免疫学每两年才招生一次,恰巧他报考的那年,并没有招生名额。阴差阳错地,王宝玺被分配到皮肤科,正式开始了一名皮肤科医生的修炼之路。

那时的王宝玺,对皮肤科并没有太多的了解。在医生圈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金眼科,银外科,破破烂烂皮肤科”。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接触,王宝玺渐渐爱上了这门学科。“它不是一门‘破破烂烂的学科,而是一门可以让人变得更靓丽、更有‘面子的学科。”王宝玺说。

在王宝玺最初的成长日子里,他最感激的是李洪迥教授。李洪迥曾是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主任,我国著名的皮肤性病学奠基人。对于聪明好学的王宝玺,李洪迥总是格外关注。每次查房时,李教授总是不断引导他,让他对皮肤科的前沿问题产生兴趣。李教授还要求年轻医生用英文报告病历。

李教授的严格要求,无疑让刚刚开始学习英语的王宝玺产生了很大压力。于是,每个周末北京紫竹院公园的英语角,就成了王宝玺雷打不动的“据点”。“也不怕自己英文不好,就说呗。”王宝玺回忆道。通过日复一日的练习,王宝玺的英语口语水平提高了一大截,用英语报告病历也不再是问题。

除此之外,李洪迥教授还将自己在工作中积累的智慧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王宝玺。在李教授的影响下,王宝玺逐渐成长起来,他的工作得到了周围人的广泛认可。

遭遇“魔鬼训练”

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的日子,对于王宝玺来说是最难忘的。在这里,他遇到的难题最多,成长得也最快。

“那时候,整天处于一种挑战状态。”王宝玺说。在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每天都会遇到疑难危重病、罕见复杂病患者,其中很多来自全国各地各大医院转诊过来的患者。很多患者虽然表现为皮肤症状,但实际上全身多个脏器、多个器官都受到了损伤;还有不少危重病患者,病重时需要及时抢救。更麻烦的是,很多病人得的疾病非常罕见,是大家谁都没见过的。

“对于疑难危重症患者、罕见病患者,其中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我们明确知道这是什么病;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我们知道个大概,做做检查、找找方向,有可能诊断清楚;还有三分之一的病人,谁都不知道这是什么病,只能通过随访和随诊发现线索。”据王宝玺回忆,当时的形势非常严峻。

那个时候是1998年左右,王宝玺已经是协和医院的皮肤科主任。作为科室主任,肩负的压力与责任感、使命感扑面而来。由于罕见病太多、疑难复杂病太多,王宝玺组织建立起了每周临床病例会诊讨论制度,每周把所有的疑难复杂病例放在一起,由各个科室的医生一起会诊。“那种感觉,就好像每周都要‘考一次试。”王宝玺说。

面对复杂多变的疾病,人类有时会显得无奈,显得渺小。在协和医院皮肤科,有一位来自美国的医生,是由中华医学基金会派到协和医院当顾问的。他同时也是美国皮肤医师协会主席,是最有名的医生之一。他经常参加皮肤科会诊,王宝玺也曾跟他吐露心中的无奈。这位医生对他说,“宝玺,你要记住,有一些病,总是在一段时间内谁都不认识的。”这位医生建议他,不要想一次解决所有的病,但要牢记这个病人的状态,通过随访和后续变化发现新的疾病。

这种态度给了王宝玺启发,让他重新鼓起前行的勇气。他始终没有放弃每一个患者,每次遇到一种新的疾病,他都要翻阅大量书籍资料、研习病例,进行全新的学习。“这也让我练出了承受能力,在疾病面前人类不会跌倒,就算遭遇失敗,也要屡败屡战。”王宝玺坚定地说。

正是这样的“魔鬼训练”,使得王宝玺成为国内诊治疑难复杂皮肤病的佼佼者。

功夫不负有心人

80年代,尖锐湿疣和其他性传播疾病“死灰复燃”,渐渐多了起来。之前,我国临床上通常用一种叫做鬼臼树脂的药物治疗尖锐湿疣。但是鬼臼树脂的刺激性很大,使用后如果保护措施不当,病人会疼痛难忍,而且重复使用的效果不佳。

当时,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主任周光霁教授提到,有一种药物治疗HPV感染的尖锐湿疣效果很好,叫做鬼臼毒素,是鬼臼树脂的主要成分。同时,王宝玺了解到,中国是鬼臼树脂的主要产地之一。大量的鬼臼树脂被出口到欧洲,经加工提取鬼臼毒素后,再返销回中国。

“我们为何不能做出国产的鬼臼毒素?”1987年,在艰苦的基础研究条件下,王宝玺下定决心攻克这一难题。

王宝玺依靠自己的执着和热情开始了他的课题研究,并且因此放弃了打算出国深造的念头。学医出身的王宝玺,开始在研究药物提纯上下功夫。没有任何相关科研资料,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那時,连实验用的植物都没有,王宝玺为此跑遍了北京所有中药店,还是没有找到。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宝玺听说我国许多中药材原料都是由天津出口,于是抓住线索,直奔天津。

穿梭于天津的大街小巷之间,王宝玺每天不停地问,不停地找。终于有一天,王宝玺找到一家医药进出口公司,一位老专家看到这个满腔热情的年轻人,决定拔刀相助。很快,原料药找到了。

随着科研一步步开展,王宝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且,鬼臼毒素用来治疗HPV感染引起的尖锐湿疣,后来在国内所有的教科书、国标、指南当中都列为第一选择。

现在的王宝玺虽然专业方向有所调整,但他依然保持着这份初心,不停前进、披荆斩棘,创造着一项项令人瞩目的成绩。

痤疮是一种常见病,但其背后蕴含的病理机制可是大有学问。王宝玺想,同样是痤疮,为什么有的人会长粉刺,有人会出现大量脓肿?为什么有人只是长“脂肪粒”,有人却在腋下皮肤、腹股沟处出现大量脓疱?

2010年,经过与其他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王宝玺团队发现了引起痤疮这种常见病的特殊基因,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最有名的《Science》杂志上,他的工作在国际上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同时,这也是我国皮肤科学者在《Science》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由于这篇文章的发表,国际上对于痤疮这种常见疾病的认识得到了全面提升,我国的皮肤科专业在世界上终于“抬起了头”。

“创意对研究者来说至关重要,只有不断有想法,才能创新,才能做新的课题。”王宝玺说。

从“宝哥”到“宝叔”

时间一晃,如今的王宝玺已经在皮肤科奋战了三十年,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大咖”,而同事和患者们却亲切地称他为“宝叔”。极具亲和力的面庞,眼镜背后柔和的目光,加上招牌式暖男的笑容,难怪收获了“宝叔”这一称号。

“二十年前同事还叫我‘宝哥,现在都已经是‘宝叔了。”王宝玺笑着说。现在的“宝叔”,从事的是美容皮肤病学,这与传统的、经典的皮肤病学有着很大区别。

这天下午,来了一位高个子女孩。她满脸脓肿,面容凝重。她叫蓓蓓,本来只是长了普通的痤疮。可是,她去自家楼下的美容院做美容,美容院的姑娘用针把蓓蓓脸上的痤疮扎破,造成了感染,引起急性炎症,造成整个面部坏死,出现大量脓肿。蓓蓓的这种情况很容易留疤,留疤后就不好修复了。如果蓓蓓再来晚一点,脸上的脓肿将全部溃烂,将来会是一脸疤痕。

王宝玺马上为蓓蓓采取了措施:先控制炎症和坏死性痤疮,用激素把急性炎症控制好,然后控制感染、减少进一步的组织损伤和坏死,使她的皮肤尽可能多保留一些好的组织,让以后的疤痕尽可能小。等到疤痕愈合以后,再想办法一点点修复。

遭遇这一切的蓓蓓,只有22岁。王宝玺感叹地说,非医学专业的人做这些事,对无辜的老百姓造成伤害,是一种太普遍的现象,这也是皮肤科医生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我们医院整天都会遇到这种在外面做坏了的病人。”王宝玺说,对于美容手术失败患者的修复,也是现在他们科室每天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从医三十多年的“宝叔”,对于皮肤科专业也有着他自己的感悟。他说,皮肤科的诊治,是经验科学和理论科学的有机结合。“从你完全了解的东西,到完全深不可测的东西,中间推测的这个过程,就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有经验的医生往往一眼就能看出来个大概,而你缺乏经验,看上一天可能也看不什么。”王宝玺说,做皮肤科需要科学思维,在诊断疾病时先建立一种假设,再围绕这个假设寻找相关的支持证据,来证明你的诊断。“当然,有的病可以很快诊断出来,有些病所有人在第一时间都不知道。这就需要科学和艺术、理论和经验的有机结合。”

现在,王宝玺的女儿正在北京大学医学部皮肤科专业读医学博士,明年就要毕业。王宝玺希望女儿能脚踏实地,跟随自己的足迹,继续为我国的皮肤病患者做贡献。

王宝玺,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党委书记。1987年研究生毕业后留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工作,曾任北京协和医院皮肤科教授、主任。2007年~2014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研究所)院所长。一直从事于皮肤病与性病临床医疗、科研、教学与防治工作。1996年以来发表论文190余篇,在国际知名专业杂志(包括Science, BJD, JID等)上均有论文发表。主持完成的“鬼臼毒素及制剂”获得两个国家“二类新药”证书。曾获得国家教育部科研二等奖、中国医学科学院科研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吴阶平-杨森医学奖等奖励。

王宝玺,兼任《中华皮肤科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等杂志编委副主编,《国际皮肤科杂志》总编,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分会会长,中国性病艾滋病协会副会长,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皮肤美容分会会长,杨森科学委员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会副主任委员,变态反应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等。曾获原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

猜你喜欢

皮肤科火眼金睛皮肤病
西咪替丁联合依巴斯汀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的疗效分析
皮肤科药房开展药学服务效果观察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你知道皮肤病具有传染性吗
心情不好会导致患皮肤病吗
火眼金睛找不同
开心大找茬
开心大找茬
A Doctor’s Visit
皮肤科病人的外用药物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