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绍兴市适应性考试高三语文作文阅卷评析及例文点评

2017-09-05郑艳张秋达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文明素养

郑艳+张秋达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CCTV有一则著名的公益广告,其广告词为“出国旅游,文明当先”。对此,有人深表赞同:近几年国人在国(境)外的不文明表现已经严重损害了国家形象,所以“面子工程”是必需的。也有人表示质疑:莫非国内旅游,文明可以靠后?建议改作“出门旅游,文明当先”比较合理。更有人指出:文明是每个人必需的素养,无论是否出门(国)旅游,“标准”应当统一,“居家出门,文明在先”才是正道……

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请写一篇论述类文章加以阐明。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不得少于8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

【阅卷评析】

一 命题解读及总体情况

本次作文全市平均42.60分(包括0分卷),42~45分占据主流,高分作文欠缺。

从作文命题来看,这是一则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对此,你的观点是什么”呈现出明确的任务驱动,要求写一篇论述类文章,限定了写作的范围和文体。考生可以紧扣材料“央视广告语引发争议”这一特定情境,从所给的三种观点中任选其一下笔。命题着力于引导考生在多维的思考中进行理性的选择与深度的思考,题材贴近生活,便于更好地考查考生的思辨与表达,是对浙江高考作文的全真模拟,具有很强的实战意义。

在本次考试中,大多数考生能扣住任务展开作文,选择适合自己的角度,表达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看法,言之成理,持之有故,显然对材料有比较全面的理解与把握。由于审题障碍不大,故作文要想出彩,还必须在说理的视角、文章的思辨和深刻性上下功夫。但本次考查中,考生普遍表现为行文思辨不足、说理欠深入。

二 存在的问题

本次阅卷,学生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不就事论事,文体意识淡薄

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材料的范围、写作任务而言是就事论事;就材料含意、行文论证而言是就事论理。因此,考生寫作绝不允许离开“任务”的规定性而天马行空。然而在实际写作过程中,为数不少的考生仅从“文明”一词入手,大谈文明素质对人的重要性,而严重忽略了“针对广告语引发的争议”这一任务情境,显得任务意识不强。此外,由于文体意识淡薄,部分考生或用记叙的语言描述旅游中的不文明现象,或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达自己对不文明现象的看法,没有把握住论述文的写作特征。

2.立意肤浅,缺乏理性思维、辩证思维

论述文写作不仅要求立意有针对性,而且要有深刻性。但很多考生对思辨性的理解仅为三者都要议一议,而且是从并列的角度展开的,对旅游中的不文明现象罗列过多,未能集中精力论透一点,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建议考生集中笔力,通过剥笋式的方法论证观点,辨明优劣、突出思辨。事实上,无论从哪者入笔,都要突出文明对社会产生的直接效果和积极影响。当然,从文章的厚重深刻富于思辨来看,选取“居家出门,文明在先”更能体现效果。在具体论证时,若能找出内在的逻辑线,即“文明是每个人必需的素养”,就不会让作文仅仅停留在质疑的层面上了。

3.其他 “硬伤”和“软伤”

硬伤:①不写标题;②错字病句多;③标点不规范;④字迹潦草,涂改严重;⑤字数不足。

软伤:①题目拟写不当;②材料运用不当;③论证单一,“开头+N例+结尾”式结构很常见;④结构混乱,考生往往举了一个例子后,思路就开始转换,到文章结尾,已完全背离了首段提出的观点。

三 教学改进

1.加强审题立意训练。作为论述类作文,材料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审题、写作过程中务必注重整体把握命题材料,切不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尤其是在写作任务驱动型作文时要切实增强任务意识,围绕任务说清事理。

2.加强思辨性训练。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杂文或新闻点评,关注时事,聚焦热点,培养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比较优劣,考辨利弊,自我整合,自我抉择。

3.加强文体意识训练。针对具体的观点,能明性质挖根源,展开辩证式、层进式、对照式等多种方式的论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使文章显得深刻有力。

4.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明确论述类文章的语言要求,学习以准确鲜明富有逻辑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5.加强书写能力训练。

6.加强时间掌控能力训练。

【例文点评】

快乐诚可贵,文明价更高

某人在某时某地写下到此一游的新闻时常听到,中国人在排队时插队的现象屡有发生,国人在国外疯抢购物的行为并不少见……他们为图一时之快,而被外人谴责,因为他们忽视了一点:文明处处不能下岗。

文明素质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莎士比亚曾夸赞:“人是多么完美,是万物的灵长。”所谓的灵长,就是拥有文明素养,能使人在关键时刻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得人类社会能够更好地运行和源源不断地进步。失去文明素养的人很难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当我们被斥责上下电梯不靠右行时,当我们被外国人批评随地吐痰时,当我们的母语被写在标牌上作为警示语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是时候该把文明的地位抬升了。

文明素质是一个民族崛起的体现和重要标志。鲁迅说,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是应该有骨气的。而骨气的背后是底气在支撑,而底气的背后是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在支撑。没有文明的民族是会垮掉的,是抽取了骨头之后的松散;没有文明的泱泱大国,只是一盘散沙。文明才是一个人、一个民族进步的标志。看看欧洲的日耳曼民族,一个因为民族素养而倍受尊重的民族,他们正是有着文明的素养,才在一战、二战之后以极短的时间恢复元气,重新立于世界之巅。因为文明,所以一丝不苟,进而带来尊重和繁荣。

诚然,快乐是重要的,但不能为图一时之快而丢失文明之果。文明是一个人灵魂的核心,它并不是作秀给别人看的,它是一种习惯,是梭罗口中“高贵的野蛮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所以无论是居家还是旅游,有人还是无人,文明都应该是一个人内心的秤杆、行为的准绳。人应当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那是文明的呼唤。

在几百年前,明朝的心学大师王阳明就提出“致良知”。这个良知就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做到文明,拥有素养,在他看来,“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现在,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也同样需要文明,同样呼唤着文明的到来。

快乐很重要,是的,人生快意之事能有多少?但其实文明素养更加重要,并与快乐相辅相成。当你真正有素养、有文明时,你便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当你收到的尊重越多,你就会越快乐。不分国外还是国内,不分“在家”还是“出门”,带上文明,快乐常伴。

点评

文章标题即明示中心“快乐诚可贵,文明价更高”,然后从文明素质是一个人的基本品质谈到它是一个民族崛起的体现和标志,逐层深入,引经据典,从国内说到国外,一线贯穿,说服力强,同时能适时点题,指出居家出门理应文明常随。之后回到快乐与文明之间其实并非矛盾,与文题对应,突出中心。不过,与快乐对照来写文明,显得写作时任务意识不强,针对性不足。

心有文明气自洁

“出国旅游,文明当先”的广告语含意被国人一步步加深,指出应当“居家出门,文明当先”。文明是每个人必需的素养,不应当随着时间地点而改变。

礼仪,是文明的外在表现。中国一直是个“礼仪之邦”,从上古时期开始,中国积累的礼仪就足以反映其文明程度。文明的构建很漫长,而摧毁却只需一瞬。曾几何时,富起来的国人在比萨斜塔前席地就餐,在非洲入乡随俗随地小便,让文明古国的形象蒙羞。而在国内旅游也常会发生这样的现象:排队加塞,高声喧哗,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乱涂乱画,随意攀爬,等等。这些陋习虽然不是发生在国际场合,却也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人的品格与修养。

因而在我看来,文明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放之于国家,则是其文化软实力的表现。中国游客因其不文明现象而被外国人讨厌,可真是羞耻了,而国内的景点,因国人素质低下造成的混乱更是让人痛心。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甚至是在家里,文明都是必需的,它理应是種习惯,更是一种气质。

过去因为物质条件,我们不得已生活在脏乱的地方,穿着不干净的衣服,几个月甚至一年才洗一次澡,我们以为这就是不文明。现在我们住着宽敞明净的房子,穿戴明艳大方,注重自己的个人卫生,但仍有人戳着我们的脊梁说我们不文明。文明不仅仅是外表,更是我们的心啊。

韩国曾有一个社会测试,他们安排了一个年轻人在公交站向路人提出请求,说自己第一次去面试,不会打领带,请求帮助。测试的结果很暖心,大叔略带尴尬地打好领带,拍拍年轻人的肩膀,祝他顺利;有个大妈甚至还取出暖手袋,叮嘱年轻人好好照顾自己。这才是真正的文明,即有一颗关爱他人的仁爱之心。而国人则可以衣冠楚楚,却对迟到的送餐小哥或破口大骂或冷嘲热讽,如此,别人说我们不文明,我们也只得认了。

居家出门,文明在先。而文明不仅仅是干净的衣服,更是得体的礼仪。当然,最重要的是关爱他人的仁者之心。腹有诗书气自华,而心有文明气自洁,由内而外,从家门到国门,方能真正展现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的气度与风骨。

点评

文章大气深刻。作者站在历史与现实的高度来认识文明的重要性,文明在中国是有渊源的。笔力集中,说理透彻。主体部分始终在阐明一个问题:文明是内在的,不只是一个形式而已,更应该关注“仁爱之心”。“居家出门,文明在先”,这就赋予了文明以现实意义,颇有警醒启迪之功。当然,要让文章更为出彩,还需在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提升:一是材料的辨析,二是语言的逻辑性。

文质彬彬,方行文明

CCTV的公益广告词“出国旅游,文明当先”使人们在深感国民素质日益低下的同时,也发出了这样的质疑:只做出“国”旅游的面子工程真的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吗?难道国内旅游就可以不文明吗?

在我看来,这些疑问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聚焦到实际生活中,这样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某国旅游景区用中文赫然竖立“文明排队”等标语牌;某民众的不文明行为被曝光到网络……我们在谈笑他人行为的同时,是否也该将文明的手电筒反照自身呢?

首先,我们真的知道、了解文明是什么吗?又或者说我们明白文明对于一个人、一个国家而言意味着什么吗?也许对于中国这一“文明礼仪之邦”而言,这一问题多少带着几分讽刺,但这也是现如今千千万万中国人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我们所熟知的《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直言不讳地揭露着中国人的种种丑行,然而我们国人又为何视而不见、熟视无睹呢?

毋庸置疑,文明意识淡薄是其中一大重要原因。其次便是民众图方便、贪小便宜的思想在作怪,或者是贪图一时的乐趣。试问,那些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以搞怪姿势与铜像合影的人真的不知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吗?固然不是!

再者,民众不文明行为致使国家形象受损也映射出了公民国家意识的淡薄。我们不妨这样想想:假如你排队上厕所需要花去三十分钟的等待时间,而如若你随地解决的确是省去了排队的麻烦,但是却给外国人留下了“中国人素质差”的印象。这样的印象又需要几十年才能抹去?其中损失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尊严,还使得整个民族的形象受损。

故而,“面子工程”的确有其可取之处,但仔细琢磨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出国旅游”时文明是遵守了,而国内呢?难道一个人的文明素质也需分出国内国外?显然这样的文明只是一种假象,而并没有深入到每个人的心中。这样的“文明”只是一个表里不一的“小人”,撕去了外面鲜亮的表皮,露出的仍是“不守文明”的形骸。

因而孔子所言“文犹质也,质犹文也”仍当成为共识。只有真正做到内心与行为一致的文明,才是真正的文明,“礼仪之邦”的美誉也不致在我们这一代中遗失。

点评

文章阐述角度有其独特性。文章没有就旅游文明谈文明,而是从反观自身入手,并展开论述,显示了考生论述的能力。行文过程中,注重说理,但是其说理的逻辑清晰度不够,特别是分析文明意识缺失原因时,思维出现混乱,对文本内在逻辑把握不足,从而减弱了说服力。

宁心慎独,行途安康

行道树边的宣传语,公交车上的公益广告,都可以看到文明出行的标语,其中人们对出国旅游文明的倡导更为看重。然而素养恒在,行途仍长,不论何处,不论何时,宁心慎独才是正确的态度。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曾说:“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其为一个自由的人。”人作为独立的个体,有其自我的判断与坚守,出门旅行即是人用劳动所得换取视觉体验、人生阅历、精神消费的选择。既然行途已选,为何不提前为自己选定该遵守的文明准则呢?旅途中有各种事物、各样的人,一个人是无法在无人空间内长期徘徊的。既然或多或少会遇到他人,出国或是国内的人并非本质区别。若是你无法制约自我,无论是黑眼睛还是蓝眼睛眼中的你都失去了素养。再者,倘若远游北极,茫茫雪地,无人之地,你就可以肆意妄为,乱丢垃圾了吗?衡量标杆本就在人心,他人的看法与反应只是大众标杆的客观反映罢了。《活着》中言:“人是为了活着而活着。”那我认为人是为了文明而文明。

出门旅行,人在旅途,时空地域不可成为衡量文明的境界线,宁心慎独不可因为他人看法而改变。

诗人约翰·多恩写道:“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人在江湖,有时代表着一个群体、一个国家甚至一个种族。这种人的集体价值评判標准下,就可以知道为何出国游客的文明程度备受关注了。这种个体被赋予集体代表的评价标准我们无法撼动,但我们可以将慎独的状态展现给世界。民族的集体荣誉感不是口号式的呐喊,而是走出国门实实在在的言谈举止。积淀自我,宁静内心,不用刻意经营,便可展现出一个文明的个体,一个文明的国家,一个有素养的亚洲印象。安度行途,做好自己,文明会是一种习惯。

漫漫人生何处不是行途,坎坎经历何时不需安度。旅途中向他人、向社会、向世界呈现的只是一个不完整的你,真正的面目只有自己最清楚。而文明从来不是掩盖疤痕脓疮的面具,慎独固然不是真假未知的作秀。在旅途,需文明;在人生,需慎独。

宁静的心似一杯茶,慎独的你如一口钟,揽此二者,行途定能安度。

点评

文章显示了清晰的思维,难能可贵。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考,一直是论述文写作的一大难点,然而该考生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开头一节,就亮明自己的观点。展开过程中,提出“出国或是国内的人并非本质区别”,关键是学会制约自己。如何制约自己,在于“积淀自我,宁静内心”。只是结尾文段,似有冗余之嫌,不妨删去。

撕掉中国人的坏标签

时代在进步,在这几乎每天变一个样的时代中,文明应该成为每个人的基本素质。而文明最能得到体现的,就是在出门在外时,我们每一个人的行为。而这里说的出门在外,应该指所有地方,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甚至可以是自己家门外的草坪。不管是否走出自己的房间,文明都应该一直被我们挂在心头。

在国外旅游,当你看到自己的母语时,是不是会感到格外亲切?但如果你随处看到的都是用中文标明的“请勿乱扔垃圾” “请勿踩踏草坪” “请勿大声喧哗”甚至是 “请文明使用卫生间”时,你的心头又会萦绕着怎样的一种情绪?是开心?是羞耻?抑或是愤怒?但无论是哪种,你都要明白,自己种下的苦果,含着泪也要吃完。是的,造成这种国外景区随处可见中文警示牌的就是我们自己。当中国人肆无忌惮地在景区内乱涂乱刻时,当中国人毫无顾忌地随手扔垃圾、随地吐痰时,当中国人“不拘小节”地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时,我们的身上就已经被贴上了“不文明”“没有素质”的标签。在被贴上这些标签后,我们受到来自各个国家的提醒,受到许多人的白眼。我们不甘心,我们不愿意!我们要改变,我们正在改变。当越来越少地听到中国人在某某国干了什么不雅的事,当在外时接收到越来越多人关爱的笑,我们知道,我们在改变。我们要一张一张地撕下贴在我们身上的坏标签,我们要将文明放在心头,放在手头,我们要维护好国家的形象。在国外,我们要做一个文明的中国游客。

不只在国外,在国内,我们也要做到文明。当看到一位外国友人弄脏一位路边摆摊卖衣服的大妈所卖的衣服,外国友人执意要赔偿,在拿出身上所有的人民币给大妈,大妈却执意拒绝的新闻时,我的眼中是温热的。这何尝不是一种文明!这样的文明不仅温暖中国人的心,也温暖着来到中国的所有外国友人的心。这样的文明,应该被推广。在国内,我们要做一个文明的主人。

在家中,我们也应该使用文明用语,只有在日常中的每一件小事中贯彻文明,我们才能真正做到文明出行,文明挂心头。居家中,我们要做一个文明的家庭示范者。

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世界在,我们在,这就是一个最好的世界。在这最好的世界中,我们也要做最好的我们。

在文明中起舞,不要对生命有了辜负。

无论在何时何地,撕掉中国人的坏标签,抬起头,挺起胸,更好地,走下去。

点评

文章围绕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文明应该成为每个人的基本素质”这一观点, 做了充分阐述,体现了考生的扣题意识,但是以此为满足的话,就有浅尝辄止的问题。基于此,考生还可以从“应该怎样”到“如何怎样”上进行阐述。如此,方能避免平面化论述的弊端,让思辨更加充分而深入。此外,结尾的文字表达,抒情味过浓,显得理性不足。

心有绳墨,笃行文明

曾几何时,中国人成了不文明的代名词,那个曾经仁义礼智信恪守的礼仪之邦却被“到此一游”“吐痰垃圾”的标签玷辱得蓬头垢面,何弃掷文明之上德于地?又何甘心屈居不文明之睥睨?更何不以绳墨在心,笃行文明?

文明是一个健全的社会对个体的准绳,更是一个健全的灵魂对自我的标尺。正如康德所言:“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可以震撼人们的心灵:人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和人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文明,便是堪比浩瀚星空的璀璨心海。

笃行文明者,拥有的是明亮不悔的内心,展现的是高雅无瑕的灵魂。恰如余秋雨为文化苦旅各国,不以到此一游却用文字记录美丽与神圣;恰如台湾树王赖桑为视野周游各地,不以垃圾却用树苗呵护美丽与文明;更恰如特蕾莎修女为修行踏遍五洲,不用足迹却用至善似水浇洗世人污浊。这些人皆洞察文明的要义在于心有绳墨,故有所不为,又有所为。

反观当下,以乱为荣,以不文明为乐,文明者自沉下寮,自怨处于如此的群体中。多少人贪图一时方便,随意弃掷垃圾于大街?多少人自视聪明,找准熟人插队而毫无愧意?又有多少人不顾廉耻,大口脏话如脏水沿街泼下?他们获得的是一时的满足安逸,失去的却是一方高尚的尺寸之地。更为可怕的是,这样的不文明之举便如破窗效应所预示的一样,将一个个不自觉的个体拉下文明的底线,拉至道德的淤泥中,而使整个社会都乌烟瘴气,使至恶蹑高位,至善沉下寮。

天不降文明,万古如长夜!

心有绳墨、笃行文明,便是一份抵御将自我道德下拉的清醒,一份对这个社会至善清流的捍卫。三毛曾呢喃着:“我对每个人都心存感激,因为生活是由人群共同建立的,没有他人也不可能有我。”诚如斯言,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当有一份社会意识,一份文明之心,既感激他人的文明之举,更用言行去共同建设文明的社会,而这也是在建设你自己文明的居所。

《荀子·修身》告诫世人:“故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一个文明的社会,一个文明的中国,更需要你我心有绳墨,笃行文明,不辍不息。

点评

文章气势充沛,语言老到;旁征博引,阅读积淀深厚。就论述文而言,考生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文明之价值,论述充分;但从文题要求来考量,考生的任务意识不够强,对材料中“此”的指向把握不够清晰,笔墨过多停留在“笃行文明”上。可见审题意识的培养,依然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大问题。

猜你喜欢

文明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兴趣与爱好
遵守规则文明出行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永不失落的文明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良好的数学素养依赖于学生学习的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