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及对策

2017-09-04周紫珍

法制与社会 2017年22期
关键词:学习倦怠外源性内源性

摘 要 学习倦怠在我国研究历史不长,研究理论、方法主要借鉴国外。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分为外源性因素与内源性因素两大模块。学习倦怠不仅影响学习、就业,而且不利于身心健康,因此,本文认为了解我国高职生学习倦怠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不仅关乎高职生的命运,也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兴旺。

关键词 高职生 学习倦怠 外源性 内源性 因素

作者简介:周紫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8.075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截至2014年底,全国高等职业院校1327所,在校生1006.6万人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人数的增多,高职教育问题也突显出来,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存在办学定位不清晰、培养模式缺乏针对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薄弱、实习实训条件不足等问题,导致高职生未得到应有的发展,学习倦怠情绪严重。而高职生作为国家发展必须的技术技能人才,应该得到高度重视。

一、学习倦怠概述

倦怠最初是由美国纽约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于1974年提出,是用来描述工作情境下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组负性症状,如长期的身体疲劳、情感枯竭、个体成就感降低等。随后,学者们也注意到学生严重的厌学现象,提出了学习倦怠,并直接借鉴“职业倦怠”来定义学习倦怠:即指学生因长时间处在高课业压力下,从而逐渐减少了对学习内容与学校活动的积极性,逃离学校的同学、朋友,对学业出现消极负面的态度 。国内学者对学习倦怠的定义也大同小异,他们一致认为学习倦怠情绪的产生源于沉重的课业负担、超出自身应对能力的学习压力、被动学习;学习倦怠伴随着一系列不良的负性情绪体验和身体的不适,例如会感到厌倦、无用无力、沮丧,严重的还会出现如胃痛、头疼、厌食等生理症状;学习倦怠还会伴随不适当的行为,如叛逆、逃学等 。因此,总结国内外学者的看法,学习倦怠主要由情绪低落、成就感低、行为不当三部分组成。

国内研究学习倦怠历史不长,其理论基础、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大多是借鉴国外的经验。梳理文献发现,目前对于学习倦怠的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主要是定性研究,实证研究较少,且缺乏统一、权威的量表。对高职生群体学习倦怠研究的文章也较少。在研究中,学者们比较关注高职生学习倦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以及宏观研究方面,主要是通过研究与相关变量的关系来发现学习倦怠的影响因素,但研究也在不断地扩展与深入。研究发现,学习倦怠作为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不仅受内在因素影响,外部环境因素也会对其产生作用,即学习倦怠不仅与个体内在特性有关,与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方式等也关系紧密。

二、影响高职生学习倦怠的因素

(一) 外源性因素

1.学校、社会环境与就业因素的影响

第一,学校因素。郑荣奕研究发现,学校环境会影响高职生学习倦怠,甚至会直接導致学生产生不当行为 。

首先,学校管理松散,没有制定或实施科学合理的管理标准来规范学生的行为。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不高,没有真正做到尊重、欣赏、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导致教师缺少与学生的沟通,不能真正了解、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在学习中不能获得奖赏,没有成就感,再加之部分教师专业素养不够,教学内容枯燥、不深入,学生缺乏兴趣,自然会选择逃离,如上课迟到、早退及旷课。

其次,课程体系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课程设置与教材建设主要借鉴“学历教育”,忽略了实用性,而不少高职生也反映教材的理论知识偏深,超出了他们的可接受程度,采用本科院校闭卷为主的笔试考试制度也不能客观反映其学习的效果。

再者,不少院校没有明确自身的定位,主要以“专升本”质量来衡量自身的办学水平,不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训、实习条件不足,个别专业的学生甚至很难进入企业进行实习。

最后,学校对学生专业教育欠缺,没有进行正确的导向,学生对专业与就业方向认识不清晰,缺乏学习动力。

第二,社会因素。受传统的重理论的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人们以“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认为成绩不好的高职生是差生,职校即收容差生的阵地。大多数人也不认可高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与实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人们受传统观念与社会舆论的影响,不能理性正确看待高职教育存在的价值,总是以高职教育所短去比较本科教育所长,导致未能真正尊重、平等对待高职生个体。生存在这样偏见的外界环境里,高职生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和自卑感,他们甚至会放任自流,对学习反感。

第三,就业因素。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导致了人才供大于求,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学生就业门槛变得越来越高,好的企业单位甚至只招收“211、985”高校学生,或者招收本科以上学历的学生,这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倍感焦虑,看不到希望。尽管国家已经陆续出台政策,减少学校的标签,让学校公平竞争,但这需要较长一段时间。

2.同辈群体、家长因素的影响

王进在调查群体中发现,75%的同学认为同辈群体对自己学习与生活影响很大,其中宿舍的影响最大。“学习风气”尤其是 “宿舍文化”、“教室学习氛围 ”是影响高职生学习倦怠的首位因素 。同辈群体影响如此之大,主要是因为同学间年龄相仿,烦恼相似,同学们在自然交往中,彼此分享感受、解决冲突,在沟通中逐渐同化,最终获得心理归属与价值认同。于此同时,群体行为会减少个体心理压力,导致不良行为非常具有传染性,若同辈群体成员出现不当学习行为,如厌倦学习、出现逃课等,其他成员也会受其感染。

家长作为孩子的重要他人,其价值观念、教育方式会对学生产生不可逆的影响。父母角色的滥用,对孩子的横加干涉,不合理的期望,情感忽视等都可能是孩子学习厌倦的主要原因。父母管教孩子太严,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喜好,孩子的失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导致学习动机不强,甚至出现逆反心理,更加厌恶学习。而有的父母恰好相反,对孩子期望值低,不关心其学习,一心让孩子早些毕业,找一份工作,这也会造成他们的学习动机受挫,从而出现学习倦怠。

(二)内源性因素

影响个体学习倦怠的内源性因素,也称为个体内在特征因素,主要包括学业自我效能感、自尊、学习动机、社会支持、未来取向、应对方式等。下面就关注较多的以上个体特征,讨论其对学习倦怠的影响。

1.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动机的影响

贾宁等人研究表明,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倦怠水平呈负相关,即学业自我效能感越高的人学习倦怠水平会越低 。这是由于个体学业自我效能感越高,其对自身的学习就更自信,对学习效果的肯定性心理暗示会更多,就会拥有更强的动力与更多的热情去学习,自然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对自身的学习能力就越肯定。这样良性的循环会使个体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学习倦怠也就较好地避免了。

学习动机会作用于个体的学习倦怠,而内生学习动机和外生学习动机会产生相反的作用。外生动机是外部环境对个人行为产生的影响,而内生动机是个人内心世界的外化反应。内生动机是个体更接近自身的深层、真实动机,知识的海洋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他们拥有热情,学习倦怠自然就很少出现。相反,个体外生动机是指其学习活动会受众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如奖励、他人的评价等,这些外在因素不具有稳定性,细微的变化都会造成个体对学习有抵触情绪,产生学习倦怠。

2.社会支持、自尊的影响

社会支持是以个体为核心,由个体或他人通过支持性行为构成的人际交往系统。它有三维度: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个体在学习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获得更多的他人支持,或者感受到他人的支持,都会减轻他们的学习压力,不至于孤立无援。

有学者研究也发现,社会支持与高职生学习倦怠存在显著相关,社会支持水平的提高可以预防或减轻学习倦怠;自尊与学习倦怠也存在相关,即自尊水平越低,学习倦怠的表现越明显;社会支持通过中介自尊作用于学习倦怠 。

3.未来取向、应对方式的影响

研究也表明,未来取向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两者皆与学习倦怠呈负相关,未来取向通过中介即积极应对方式,作用于学习倦怠 。也即说,高职生若对自身有清晰的未来认知、积极的未来情感、较好的未来意志力,就会倾向于用积极的方式战胜困难。当面对学习困难时,总会想尽办法寻求各种帮助、支持,积极去解决遭遇的难题,自然学习成功经验积累就越多,体验的乐趣也就越多,就更少出现学习倦怠问题。相反,缺乏未来取向的学生,面临学习困难时则会选择逃避,而逃避则会让个体远离学习,厌倦学习,最终出现学习倦怠问题。

三、消除高职生学习倦怠的对策

(一) 社会宣传、普及高職教育的价值

国家应加大力度出台相关政策,来支持高职教育的发展。首先要以平等的观念来看待与支持高职教育的发展,给予普通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正确的定位。同时,扩大高职教育价值的宣传,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理性看待不同个体所长,营造尊重职业、尊重个体价值的社会氛围,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此外,各级政府与用人单位应认真落实相关政策,为高职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训、就业方面的机会,让高职生在学习中充满热情与动力。

(二)学校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高职院校的课程安排、教师水平、实验设备、学习风气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影响。学校应紧跟时代潮流步伐,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所在,开设学生觉得有价值的专业课程。高职教师也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精心设计教案,运用适宜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减少学习倦怠的出现。高职院校也有责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树立榜样作用,带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培养学生积极心态,健全个体人格

高职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正处于自我探索、认知的重要阶段,也是进入职场的缓冲阶段。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既需要他们自身的顽强努力,也需要别人提供的帮助与支持。学校、教师、家长都有责任引导学生形成自身正确的定位,对未来充满希望,拥有阳光健康的心态。在学生面临困难时,给予学生必要的社会支持,启发学生合理归因,学会用积极的方式去应对挫折,从而获得自信、提高自尊,激发学习动机。

注释:

http://www.jyb.cn/zyjy/tbch/2015/2015gzjycx/index.html.

杨丽娴、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集美大学学报.2005,6(2).54-55.

张冰洁、程娟娟、王元、于飞.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问题研究述评.职业教育研究.2014.25-26.

郑荣奕、邢强.影响高职生学习倦怠的外源性因素分析.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25(2).49.

王进.高职学生学习倦怠的调查与消解措施研究.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2015,27(2).79-80.

贾宁、王美璇、代景华.高职生学习倦怠及内部影响因素.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 22(1).137-139.

胡晓琳.高职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学习倦怠的关系研究.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0.

谢晓东、喻承甫、李丁丁.珠三角地区青少年未来取向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6,24(10).1468-1472.

猜你喜欢

学习倦怠外源性内源性
内源性NO介导的Stargazin亚硝基化修饰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及机制
病毒如何与人类共进化——内源性逆转录病毒的秘密
外源性防御肽(佰润)对胸腔镜术后气道黏膜修复的影响
麦冬中外源性有害物质的分析
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探究
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现状分析
大学生学习倦怠与专业承诺的关系研究
外源性表达VEGF165b对人膀胱癌T24细胞侵袭力的影响
内源性12—HETE参与缺氧对Kv通道抑制作用机制的研究
内源性雌激素及雌激素受体α水平与中老年男性冠心病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