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清“痛点”补“短板” 加速新农村发展

2017-09-03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甘肃农业 2017年14期
关键词:痛点教育资源人力资源

■策划/执行 本刊编辑部

认清“痛点”补“短板” 加速新农村发展

■策划/执行 本刊编辑部

“三农”问题也就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根本性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本质在于不断增强农民的生产能力和致富能力。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实施科教兴农的战略,充分利用和发掘农村经济资源,才能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的高效和优化发展。本刊编辑部结合经济资源中人力资源、文化资源、公路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开发问题,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更应该注重的“痛点”问题。

人力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必须解决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问题,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客观需要。现代化农业是集约型农业,集约型农业是一种内涵式农业发展方式,其特征是通过利用科技化、专业化、精细化来提高农业的产出、品质和附加值,提高农业产业的效益。现代化农业发展主要依赖农业科技开发、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可见,只有通过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才能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实行农业产业化,将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人才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劳动力的素质要有较大的提高,因为只有具备一定科技素质和专业素质的劳动力才能胜任农业科技化、专业化的要求;另一方面,人才要具有多样性即要有大量的经营人才、管理人才、科技人才等,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劳动力素质和人才结构的要求。为此必须通过教育等方式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的必要条件。我国农村蕴藏着大批剩余劳动力,这就意味着这些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中去,而这种转移本身就是开发利用农村人力资源的一种方式。要有效地实现这种转移,就必须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只有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才能使他们适应转移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也才能真正有效地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保障社会公平的前提。建国以后,国家对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严重不足,主要表现在关于农村基础教育和基础医疗卫生服务方面的投资欠缺。同时,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可以拉动内需,促进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扩大国内需求,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的战略任务,这个任务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大力开拓国内市场,拓宽消费领域。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步伐的加快,农民对教育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为此,必须积极采取措施,发展面向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产业增加农村人口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增加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就可使教育产业成为农村新的消费热点同时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培养出更多有用的合格人才。

但是,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人力资源开发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农村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与提高实际应用能力脱节,农业管理型人才短缺。农村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仍然没有改变过去的传统教育观念,把提高学生的农业技术理论和成绩作为教学的宗旨,导致学生一味地努力学习理论知识、严重脱离实际,一旦学生真正进入生产领域,极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农村的教育中,我们很容易片面地强调农业技术教育,而没有意识到农业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忽视了农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导致农村管理水平有限。另外,农村有管理能力的人才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他们更愿意进入城市或进行非农业生产领域,这也是管理人才短缺的原因之一。二是城市的有序发展和农民的无序涌入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社会的发展趋势是城镇化,即减少农村人口,使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扩大城镇的规模,使农村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这种想法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在转移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步子迈得太大,在城市的规模、容量没有扩大的情况下盲目的扩大城镇人口的比例,使人口与经济支撑力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各种社会问题纷纷凸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和发展。三是跨地区的人力资源流动,民工浪潮席卷全国,“打工经济”在一些地方很是兴旺,甚至成为地方致富的主要途径。“民工经济”的出现与发展使大批的农民放弃农业生产。农村人口结构发生变化,老年人口和儿童占很大比重,农业青壮年劳动力出现短缺,农业经营向粗放型发展,产出率很低。但由于信息不畅、输出无序,且民工多从事体力劳动,同时大批劳动力向外流动,使农村的人口结构向老龄化和未成年化的方向发展,同时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的短缺,使农业经营愈来愈粗放,生产率进一步降低,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因此,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必须依托农村自身的人口、经济、资源条件,通过调节人口数量,发展基础教育、成人教育,采取各种手段措施大力开展职业技术培训。充分利用和发掘农村社会生产力,不断促进该地区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推动农村经济的高效和优化发展。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涵:即对现有人力资源的利用;对潜在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表现在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使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从国家到地方政府应从政策、信息和资金上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加以扶持,加大教育投入。还需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依托政策扶持,对投资教育企业实行税收减免政策。同时,加强教育经费的专项管理和监督。各地方政府还要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各级、各部门对教育工作的统筹。实行农、科、教结合,促进教育、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的协调发展,并应认识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性。

建立和完善农村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管理体系的构建应该纵横交错进行,即从基层的乡镇到各区(市)县和市级相关部门,都要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管理体系、农村人力资源流动管理体系以及农村人力资源使用管理体系,严格按照相关法规,配套相应的管理制度、条例。还要辅以相应的监督机制,落实责任,确保管理体系的完整。

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大量人力资源。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使用过程中,种植业劳动力投入过多。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劳动力约60%从事种植业,即2.4亿劳动力从事种植业,约有1亿劳动力资源剩余,而城市劳动力吸收已趋饱和。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应立足于农村,转向非农产业。将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政策上予以必要的支持,发展壮大乡镇企业,加快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一方面,可培植一批符合农村实际需要的产业,建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培训机制,将产业链与职业链相链接,形成互动。政府要对新建产业从政策上、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扶持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可直接进行一些实用技术推广、生产示范,带动乡镇农民致富。同时,拓宽自学考试向农村延伸的渠道,让农村学生利用农闲时间,根据生产需要,学习自学考试课程,提高综合素质并取得文凭,从而满足不断变化的时代需要,能顺利有效地转移到其他产业中。

文化资源开发——科学发展观是基本路线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发展方针,勾画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美好画卷。在新的历史背景中,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必将极大地促进农村的发展和建设。而农村文化资源是根植在农村的可以产业化的文化存在对象,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和时代特征。包括农村历史文化资源、农村生产文化资源、农村名人故里与历史遗迹文化资源、农村民情民俗文化资源、农村景观文化资源、农村饮食文化资源、农村传统工艺文化资源、农村口述文化资源等。通过开发利用农村文化资源,可以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促使农民转移就业;农村文化资源开发是提高农民生活宽裕的新渠道。农村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如山地、山林、房屋、果园、池塘等,因开发而增加价值,同时也使农村生产的农副产品就地消费,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市场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文化资源开发是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新形式。通过精神生产的具体化和现实化,客观上可以提高农民的求知欲、审美能力,而市场的竞争性也迫使农民努力钻研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农村文化资源开发是推进村容整洁工作的新载体。农村文化资源开发本质是一种城市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的生态旅游。为了吸引旅客,必须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改善村容村貌,为消费者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农村文化资源开发是树立民主管理理念的新途径。高层次游客为农民解放思想提供了便捷的路径,而开发资源更是市场配置、企业运作的过程,对于强化民主意识,树立先进管理理念作出更大贡献。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文化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必然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无消费意识,激发农民群众的文化消费热情。三是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形成品牌。针对每个地区的特殊情况,我们要遵循实事求是的方针,因地制宜,开发属于自己的独有文化资源,发挥自己本来存在的优势。在开发过程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努力形成以农村为阵地,以乡土为资源,以区域为特色,以历史为厚度,以文化为内涵,能够体现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和中国精神的文化品牌。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都要全面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更好完成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肩负的历史任务,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一是树立农村文化资源开发意识。观念的进步是产业发展的先导。在现代产业经济中,生产力已得到极大释放,文化与物质的关系,不再是谁先谁后,更不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是文化本身已经嬗变成产业资源了,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的时代走向跨步而来。文化也是生产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不仅要搭台,更要唱戏。要充分认识农村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资源,确立文化资本的价值观,牢固树立农民可以办更能办好文化资源开发的观念。二是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环境。建设农村文化市场,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把培育和开拓文化市场作为重点目标,加快市场发育,培育市场体系,打造文化产业链。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拓展国内外市场。培育和发展各种文化服务中介机构,完善文化中介机制。另外,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要着力解决好面向农村市场、面向农村群众扩大消费的问题,提高农民的文化

公路资源开发——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国家投入大量车购税、国债、以工代赈等资金,先后实施了贫困县出口路、通县油路、县际和农村公路改造工程、通达工程等,使农村公路落后面貌发生了显著改变。尽管我国农村公路的面貌发生了较大改观,但总体上水平不高,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要求,当前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不仅是交通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且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乃至国家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城乡差距的扩大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出行条件差致使城乡间人员、物资交流不通畅,农民行路难、生活质量不高,这不仅关系到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甚至关乎党在农民心中的威望,关乎农村稳定的大局。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加强城乡联系,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关注农村、关心农民,符合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和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加快农村公路资源开发,既是增加农民收入有效途径,又是启动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较突出的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问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小城镇发展,推进农村现代化,通过投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和当地建筑材料修筑农村公路,可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有利于发挥农村市场的消费潜能,为建立城乡有机关联的市场体系、构筑大流通方式、扩大全国市场规模创造条件,进而拉动内需,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空间;加快农村公路资源开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交通现代化目标的客观需要。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在于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而农村公路是农村实现小康的基础。从交通体系看,构成我国公路交通的基础是农村公路,占公路总里程75%的农村公路仍然是交通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道路质量差,晴天扬尘,雨天泥泞,阻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干线和农村公路互为依托,农村公路对干线公路网起着重要的支撑和集散作用,需协调均衡发展,以发挥公路网的整体效益。总之,加快农村公路资源开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教育资源开发——民族文化是财富

从传统教育观来看,当前优质教育资源一般是指各级各类重点学校及其所具有的充裕的经费、优良的现代设备和设施及知名的教师等。但从现代教育观、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来说,什么是优质教育资源,还必须重新探讨和认识。在一个终生学习的时代,社会中一切能够促进人的发展和社区发展的事物都可以看成优质教育资源。从这样一个角度来看,农村同样蕴藏着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而且这些优质教育资源都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文化的结晶,是广大人民创造力的体现。

与城市相比,农村教育资源也有其优势之处。一是优质的自然环境。农村许多地方自然景观优美,空气新鲜,场地开阔,植物种类丰富,人与动物和谐相处,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正是由于农村的这些优质资源,每逢节假日城市人都蜂拥而至,充分享受农村的这些资源。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学生拥有更广阔的活动锻炼场所,许多教育内容无需假设和实验,周围的环境就是最好的资源。除了课本的内容,当地的自然环境还可以开发许多城市中无法开展的内容和活动,为人的发展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源泉和学习材料。二是丰富多彩的人文环境。丰富多彩的文化源泉,是我国社会中最丰富、最独特的优质教育资源。这些优秀的教育资源,丰富了学校的教育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密切了学校与社区发展的关系,发展了学校的特色和特点,特别是使我们祖先千百年来创造的灿烂文化得以在我们这一代传承和发扬光大。这样的教育活动将孕育出我国未来一代不计其数的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家,为文化传承、为下一代的生存都将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各种掌握技能的人才。我国农村蕴藏着大量掌握各种技能的人才,唱民歌的、讲民间故事的、剪窗花的、演皮影的、做糖人的、捏面人的、耍龙灯的、写书法的,以及各种具有传统生产、生活、娱乐、体育技艺的人们。他们从生活中汲取,在生活中创造,几乎在所有的村落都可以发现他们的身影。他们都可以成为教师队伍中的一分子,都可以成为学校的外聘或兼职教师。使他们娴熟而独特的技艺有了正规的传授场所,而且学生们学到的是地地道道的最正宗、最原汁原味的民间技艺。

因此,不是农村没有优质教育资源,而是我们没有去发掘、去利用、去开发这些我们民族最优秀的传统。只有重视发掘并开发利用这些农村优质教育资源,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才有基础,农村教育也才能对建设新农村发挥作用。

重视和开发利用农村优质教育资源,有利于人的发展。平等地看待和利用农村教育资源,才能使农村人口更有效地学习,才能提高农村教育的针对性和质量。重视和开发利用农村优质教育资源,有利于农村社区的发展。平等地看待农村教育资源,才能大大开拓农村的发展空间,才能充分发挥农村各种年龄、各种类型人才的作用。各类人才都可以利用农村教育这块阵地,传播和传授自身的技艺,不仅使农村人口交流了技能,提高了生存能力,更重要的是协调了农村人口之间的关系,凝聚了社区的人气和力量,使社区成员联合并团结在一起,共同建设自己的家园。重视和开发利用农村优质教育资源,有利于农村学校的发展。加强农村教育资源的开发,我们就能发掘出许多民族的宝贵财富和宝贵人才,这些正是开展校本研究、编写校本教材和开展校本活动的基础。利用这些民族文化的精华,建设、发展乡村教育,就能发展出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我们民族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才能不断发扬光大,这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最后,重视和开发利用农村优质教育资源,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与城市社会一样,农村社会有其自身独特的存在和发展价值。农村的优质教育资源正是这种价值的体现之一,重视开发和利用这些农村资源,将有助于城乡之间交流与协调发展,有助于农村人口发挥其特长,有助于民族文化的继承,同时有利于农村生活的改善。

(编辑:王骏杰)

猜你喜欢

痛点教育资源人力资源
“快递进村”还有哪些堵点、痛点?
聚焦学前教育 破解民生“痛点”
浅析人力资源挖潜增效的途径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各种模式都有痛点
面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Flash到HTML5转换研究
自主学习视角下的开放教育资源文献综述(上)
解决食材配送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