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州,丝绸之路的文化起点

2017-09-03

空中之家 2017年9期
关键词:种桑养蚕蚕农蚕茧

苏州,丝绸之路的文化起点

Silkworm cocoons.蚕茧。

Making embroidery requires patience and carefulness.丝绸博物馆内的织工正一针一线“绘制”精美绝伦的作品。

Embroidery is often inspired by folklore.精美绝伦的刺绣作品的创作元素大多来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事件。

被大运河水滋养千年、丝绸的故乡苏州,自古以来就是生产锦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不仅拥有当今中国最大的蚕种场,而且是现存丝绸生产历史遗迹、丝绸样本以及丝绸工艺档案最丰富、最系统的城市。

每年蚕茧结成、正待采摘缫丝的小满时节,苏州城乡大地上处处上演着充满浓郁丝绸文化风情的祭蚕神民俗。可以说,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起点,就在苏州的桑园、蚕坊、缫丝车、织绸机、刺绣架中。

蚕花之韵小满情

据《通鉴纲目外记》所述,嫘祖是中国第一个种桑养蚕的人,被世人敬为“蚕神”。古时民间祭祀蚕神等习俗十分盛行,各蚕丝产区如苏州所辖的盛泽、震泽等多地,皆建有“先蚕祠”之类的蚕神祠庙。相传,“桑叶正肥蚕食饱”的小满节为蚕神诞辰之日,每逢这天,蚕农、丝商们纷纷筵请各名班名伶登台唱大戏,以庆神诞,祈佑新丝上市、生丝交易旺季的到来。其中尤以苏州盛泽镇名闻遐迩的先蚕祠庆祝活动最盛,且传承数百年至今不衰,成为苏州最具代表性、最为独特的文化风景线。

盛泽镇先蚕祠兴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其规模和气势为各地“先蚕祠”之最,是中国唯一留存至今的蚕神祠。

一路一河丝绸牵

“一条运河水泱泱,两岸尽是采桑娘。”这是水乡养蚕人独有的小调。绵延数千公里的大运河自开凿以来,催生了两岸绚丽多彩的运河文化。苏州的蚕桑和丝绸文化,即是其中的主流文化之一,而丝绸商贸繁荣又得益于运河的开凿利用。

今年75岁的诸星岩,原是浒墅关蚕种场里的工人。他告诉我们,苏州地区的蚕农,大多举家生活在苏州运河两岸的桑林中,祖祖辈辈就在运河水域种桑养蚕。“那时河道里纵横交错的全是运蚕茧的船只,阳光下,一只只蚕茧银光闪闪。”

运河水滋养了桑蚕,蚕吐丝织成丝绸,再沿运河源源不断地北上或南下,经丝绸之路和海上运往海内外并名扬世界。就这样,影响人类历史的大运河与丝绸之路,在苏州以丝绸为媒,千丝万缕地交织出一片华彩。大运河上最繁忙的时候,一半是水,一半是流光溢彩的丝绸。可以说,大运河是流动的丝绸,是丝绸之路的延伸。

猜你喜欢

种桑养蚕蚕农蚕茧
种桑养蚕产业化发展问题解析
探究种桑养蚕机械化发展及建议
蚕茧与飞蝶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躲雨
关于种桑养蚕技术要点的思考
省力化种桑养蚕的综合技术要点浅析
卖蚕茧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