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丹雕像《巴尔扎克》的整体美

2017-09-02赖庆林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罗丹巴尔扎克雕像

赖庆林

摘 要: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的文学明星,他的作品具有浪漫主义的激情以及对现实主义精神的批判。罗丹非常钦佩他,能够为他雕像感到非常的荣幸。罗丹开始就个人的认识,赋予雕塑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哲学。巴尔扎克雕塑中充满着强烈的个人真实情感,它所表现出来的生活哲学也影响着观者,罗丹将情感和理性通过刻刀一刀刀刻在作品,留给观者的是它所表现出来的永恒思想。罗丹的创作在19、20世纪雕塑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关键词:罗丹;雕像;巴尔扎克;整体美

罗丹擅长雕刻人物,在他所创作的著名的作家及艺术家们一系列的雕像当中,《巴尔扎克》当属其中最杰出瞩目的作品之一。巴尔扎克裹着长袍昂首挺胸仰视前方似乎在思索着什么。罗丹是智慧的掌握者,他将巴尔扎克深刻而热情的艺术家气质表现得淋漓尽致。可是创作的雕像却是没有手臂的,这是为什么?最初是一个深夜,罗丹完成了巴尔扎克雕像,很激动,找来他的学生过来一起欣赏雕塑,阅读雕像后的学生们对老师的创作自然是赞不绝口,然后目光停留在了雕像的手臂上,“先生,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一双手”,一个学生激动地说道。但是罗丹听到这样的话并不高兴。他再次看着他的工作,好像他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还叫几个门徒,但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同样是雕像的手。罗丹知道这并不是一件好事,所以他果断地拿起斧头卸下了巴尔扎克像的手。罗丹认为:巴尔扎克雕像的手太突出了已经具有了自己的生命,所以它不会再属于这个雕像的整体,必须切割它。而因此双手被卸下的巴尔扎克雕像更加整体化,也更加具有了非凡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了罗丹雕塑作品的又一代表性巨作。

罗丹切断了一双“无与伦比的世界之手”,却造就了一座更加整体、更加完美的艺术精品。

如果《巴尔扎克》的手,因为太突出,而影响了整体雕塑作品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那么抄斧断臂就是为了成就艺术的本身。

一、《巴尔扎克像》作者介绍

法国著名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他在雕塑创作中倾注着巨大而又细腻的心理影响力,被认为是19、20世纪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是继菲荻亚斯、米开朗琪罗之后欧洲雕塑史上的第三座丰碑。

二、《巴尔扎克像》作品赏析

罗丹没有把巴尔扎克雕塑成在帽子里拿着一根木棍,穿着燕尾服,一个严肃的、正在阅读,正在写作或正在思考的大作家的样子。总之就是没有像以往雕塑家雕塑历史名人或先贤那样把他雕塑成纪念像应有的样子,却把他塑造成一个邋遢而又不修边幅的样子,加之雕像并不是用常规光滑流畅的表面来雕刻,而是以它原始粗糙的形态呈现给观者,这些无疑增加了巴尔扎克的那种艺术家不羁的粗犷之气。正是这种“蓬头垢面”的“大俗”反而更突出人物的“大雅”,但这种表现形式却是那些自称高雅整洁的庸俗之辈所难以接受的。這正是罗丹对巴尔扎克内心世界、人物精神的独到见解。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伟大的,他的每一部小说都是用精准而又细致的表述来描写巴黎社会的各种粗俗与丑陋。

阅读巴尔扎克的作品,人们会有这样的感觉:似乎是巴尔扎克用他的笔创造了一个特殊的显微镜,在他的笔下,各种当时人类社会的脓疱和烂疮一个接一个地被放大到了读者的眼前,而巴尔扎克就像一个在病毒前面不会恐惧的医生,正在把那些脓包烂疮一个个地在你眼前击破,脓液和血液混在一起如同黑水般流动,直接让你看到恶心呕吐。这种旷达、细腻、尖锐而犀利的笔法,直接描述了真正的粗俗外观下的人类丑陋的现实,并不是那些或喜神游玄境、或喜吟风弄月、清高厌俗、神经脆弱的文人书生可以做到的。它需要一个极具细微洞察力和思想先进的大脑,一颗充满人性而又坚韧顽强的心,一双尖锐的眼睛,一个灵敏的鼻子,一个解剖家的胆量和技能,还需要有一个极为健全的神经,足够强壮的体魄和好胃口。而罗丹的《巴尔扎克》像就是这众多品质生动的表现体。正是这样一个巴尔扎克,

才能显得出像《人间喜剧》那样瑰丽而又宏伟的作品。巴尔扎克他散着凌乱的头发,胡须拉渣,充满皱纹的长袍,杂乱无章地裹在他那臃肿而又魁壮的身躯上。他洞悉世界为自己的事业奋斗,但却没有多余的时间顾及自己生活中的琐事。他充满信昂首挺胸像像一头伟岸的雄狮般傲视万物;他深邃而犀利的眼睛似乎能看穿整个世界,他正迈步向前,这也是他思索的信号。看着他的脸,仍然可以找到罗丹的古典倾向:他的表情是复杂的,既自信又傲慢,既温暖而又悲愁、蔑视又阔达……它达到了细节和整体的和谐,简洁而又深刻,同样如同浑然一体的纪念碑式雕像一般庄严气派。阴影在其充满褶皱布纹的身上找到了很多隐藏的地方,光只闪耀在突出的地方。巴尔扎克似乎永远都在双重的黑暗中(自然和社会)踌躇,只是窥视且渴望着光明。

这个罗丹自己的得意心血之作就一直摆放在花园里与罗丹相伴直到他生命的最后时光。只有他俩才相互需要和理解。直到罗丹去世22年后的1939年,法国政府才解除了禁令让这尊雕塑伫立在法国巴黎的街道上。当现代人看到这尊雕像时,他们通过巴尔扎克那蓬头垢面以及不修边幅的着装看到了艺术性的粗俗,透过那富有感情色彩的高低起伏的外表,人们一眼就认出这正是他们想要找到的巴尔扎克。

三、《巴尔扎克像》作品评价及对人们的启示

(一)《巴尔扎克像》作品评价

巴尔扎克像诞生了,他是集成一系列严谨的信息和大胆的想象力唯一生的崇高创作。这座伟大的雕像总耗时长达七年之久。《巴尔扎克》像融合了众多关于这位法国大文豪历史材料,以及罗丹最深刻独到的理解。但是当这尊傲然的纪念碑似的雕像承载着线条与结构的伟大灵感,在沙龙展出的时候,却遭到了那些所谓的学院派的强烈抨击。罗丹的支持者们对此加以反击,所以在当时的艺术界造成了一场浩大的争论。

(二)《巴尔扎克像》对人的启示

从罗丹果断切断了《巴尔扎克》的双手来看,这不仅仅是从艺术的角度给予灵感,而让更多的人得到了哲学的启示:对于整体美应该有像罗丹一样抄斧断臂的勇气。这种整体美其意义不仅仅指艺术整体及全局的协调性和谐性。为了应城荷花的美,绿叶的充当配角陪衬;为了10舞台演出威武雄壮、有声有色,得有主角和配角也得有正派和反派。特别是整体需要你牺牲自我的时候、服务全局的时候,你应该甘居淡泊虚怀若谷,这样才可以获得整体美、全局美,你就可以进入“待到山花浪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境界。

为了追求美,应该有主动反思的睿智。但凡真正追求艺术、追求真理的大师,总是在反思中求得完美。纵观历史,凡在历史上有大作为的艺术大师和先贤圣哲,都善于从辉煌中寻找阴暗,从璀璨中寻找瑕疵,从赞扬中寻找差距。艺术家的创作如此,政治家的活动如此,经济学家的研究也是如此,企业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以上启示,归结为一点就是,整体美是最大的美,也是最重要的美,我们期盼更多的个体美、局部美,但更需要整体妹。

参考文献:

[1]孙席珍.纪念巴尔扎克的意义[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02).

[2]刘萍君.当代美国雕塑家杜安·汉森[J].世界美术,1980,(02).

[3]胡昭.毁灭·追求[J].文艺研究,1980,(05).

[4]王德华.访巴尔扎克故居[J].外国文学研究,1980,(01).

[5]顾祖钊.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历史范畴的二重品格[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

[6]程代熙;罗丹和他的巴尔扎克塑像[J].名作欣赏,1980,(02).endprint

猜你喜欢

罗丹巴尔扎克雕像
有奖问答
跟踪导练(四)3
谷歌尊重雕像“隐私权”的启示
沙漠里的无名雕像
里尔克《罗丹论》节选
文坛巨匠 巴尔扎克
Significance of Conflict Talk i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它是用来挡风的
The Analysis of Silence in Conflict Talk with Face Theory
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巴尔扎克的旷世姐弟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