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态度观念的入门

2017-08-31肖可靓

报刊荟萃(上) 2017年8期
关键词:经济学

摘 要:虽然已经学了一众经济学专业课,但是在读到《经济分析史》时,我才觉得自己真正入门了。我入的不是理论的门,是态度的门——研究者以诚挚之心奉献于科学研究并保持谦虚崇敬感。在阅读时,我首先看到的不是一部宏大的经济分析思想史,而是一个坚持不懈追寻真理的伟大的经济学家——熊彼特在人生的最后几年里,总结人生所读所思以及所有的教学经验,怀着不失偏颇之心展现出经济学思维逻辑历史的脉络。

关键词:经济学;《经济分析史》;熊彼特;思维逻辑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惭愧和希望并存。惭愧是因为,不知要读多少书才能像熊彼特一样提取出值得分享的书单(他有时还省去列举),不知要经过反复充实资料、多少次分析才能理清理论在历史中的原貌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不知经过多少年的打磨才将自己见地中的意识形态偏见除去。我能看到他每个字后面的勤勉和努力。我认识到自己的肤浅——书读得越多,我越认识到在探寻科学的这条路上,我们永远只是在靠近真理,没有人可以自信掌握真理。熊彼特谦逊的态度和孜孜不倦的努力让我惭愧。同时,虽然读书时有时一知半解,但我还是能感受到“书中自有黄金屋”,能感受到知识的魅力。并且憧憬有一天我也能读那么多书,有自己的一些见地。因此,即使看书时十分困难,我也乐在其中。现在社会确实有一股浮躁之气,急于求成,很难静下心读书。我自己只是偶尔读读书还为此倍感骄傲。但在读《经济分析史》时,我感到对于熊彼特来说,读书不是一件苦役,汲取各种知识是一个享受,这样的人生境界,是我要努力争取做到的。

我一直感觉没有入门的另一原因就是,经济学中有那么多学派,每个学派都各持己见、能自圆其说,好像不存在对错之分。所以我曾认为经济学就像橡皮泥,每个留名的经济学家都按照自己的理论体系捏上一把,分不清哪些是真理,哪些是猜想。但是在读这本书时我发现,经济学更像是一盘积木。每个经济学家都为积木越搭越高做出了贡献,但在发展过程中,因为思路的分歧而衍生出了许多分支,但与此前的理论还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是批判也是一种联系)。有些分支搭得很扎实,延伸得很高(对后面研究影响深远)。而有些分支因为走得太偏,没有把握好重心,所以坍塌了。这个重心,按照熊彼特的说法就是“当前的问题和方法都是对以前的(历史的)问题与方法做出的(尝试性的)反应。”也就是说,经济学与历史是密不可分的,每个经济学家都不可避免受所处时代的影响,得出的结论也是具有时代性的,因此,不用历史的眼光去看经济问题,往往会导致思路的偏离,甚至出大差错,导致积木分支坍塌。

而强调时代性并不意味着带着意识形态的有色眼光是无可厚非的。熊彼特深知,“从事分析的观察者自己也是社会环境的产物——这会决定他看到某些事物而看不到另一些事物,而且是从一定角度去看的。”意识形态的偏见会使我们得出的结论更多地表现了我们喜欢他是什么样子,而不一定表现了他们实际是什么样子。在阅读过程中我也时常看到熊彼特在刻意地隐去自己的价值取向,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正如他引用的巴吕赫·斯宾诺莎的话“我一直孜孜不倦地试图以我们在教学中所惯常采取的那种宁静超然的态度来对待这门学科。”

经济学的科学性体现在有一套判断标准,即不断发展的寻找事实和解释或者推理(分析)的专门技巧。我第一次确认经济学的科学性是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设,这个假设看起来非常脆弱,但类比物理学中的一些假设,比如“在真空情况下”——这也是我们不能观察体会的,那我为什么能接受物理假设而对经济学假设这么挑剔呢?我思考后觉得,这其实是我的抽象思维和哲学思维没有跟上的缘故,某些事实在任何抽象过程中都是会丧失的。要了解经济人假设,就要了解抽象的理性人不是绝对的,是突出了人都趋于自利这个特点,从这一点来说这个假设是没什么问题的。由此我明白了,虽然经济学研究的客体是一些主观的人和人为的现象,但并不表示经济学不存在真理。只是“有一类经济定理,他们是逻辑上的(当然是伦理或政治上的)理想或规范。”我不应要求它完全贴合现实。

这就说明了类比的好处。熊彼特在书中也是用物理学作为类比,“如果没有一些以简驭繁的图形或模式用来描述现实的某些方面,以及从某些视为当然的事实出发以便按程序确定其他事实,那么经济理论的确也和理论物理一样是无能为力的。”而通过类比不仅可以提供理解的便利,而且还可能会对我们有额外的启发。前者正如熊彼特自己的经验“学生们碰到一个问题时,要了解其中的经济学内容不如了解一个事物的类比来得容易”他在书中也是这么做的,在说明预付经济学时,他说“一个理论是否能被称作‘预付经济学仅仅承认以下谁都知道的事实是不够的,即要生产就必须有工具和原料,生产需要时间——正如要理解牛顿的物理学,仅仅承认如果苹果脱离树枝就会落在地上这一点是不够的一样。”可见,类比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有助于理解,并把知识联系起来。后者可以由魁奈受血液循环的启发编制的经济表来说明,印证了为何我们现在这么注重学科交叉,创新可能就由此而来。

《經济分析史》从希腊—罗马时期开始分析,我读时就感觉哲学意味浓厚,深刻感受到了“哲学是科学之母”这句话。而其中碰到的最大的困难,可能就是厘清其中各种概念的含义。以前我从未想过定义有什么玄机,直到上学期社会学老师告诉我们要尽量自己去定义一些概念。我这才知道概念并不是一陈不变的,一个概念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但对于理解一个定义,最主要的就是要抓住关键的点。正因为如此,一个概念可能涵盖了很多不同的涵义,特别是一些承载历史变迁的概念,在不断演变中意义已几经更迭,所以要理解不同文献中的概念,应放到当时具体的时代和作者的描述中去。举例来说,“哲学”这个词既可以指整个社会科学(几乎可以涵盖所有的科学),也可以特指一个狭义的学科。同时,抽象概念的定义很容易从字面上蒙蔽了真正的含义(很多经济概念,或者说语言本身就是具有迷惑性的,只有透过语言表象才能探讨具体的一些界定)。在《经济分析史》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自然法”这个概念。“自然的”分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自然指的仅仅是人类和其他动物为了获取很一般的生活必需品而不得不具有的行为方式。广义的‘自然与‘公正联系在了一起,几乎涵盖了这个词所获得的全部意义。”后来重农主义的代表人物魁奈的自然秩序也是自然法这个树干上的一个分支。因此,认识到概念的多层次多样化并准确理解定义是学习所有社会科学的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之一。

如果说《经济分析史》第一卷开头关于经济学理论的说明帮我除去了前进道路上的杂草,让我看清了方向,那么后面正式开始的关于经济分析史的论述却让我感觉进了迷宫。虽然熊彼特用清晰的思维带着我,但因为我自己手中没有罗盘(知识储备),因此只能完全依靠熊彼特。这种感觉很不好,虽然我知道熊彼特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努力地在摒除意识形态的干扰,我可以相信他是客观公正的,他的批判性思维随处可见,但我仍感觉我是被牵着鼻子走的,也就是说,我还不具备独立批判思维的能力。当熊彼特客观地评价一个理论、经济学家或是学派时,我是很茫然的,我也很想自己去评价一下是非功过,但自己的知识储备还是太少了,所以每走一步都很困难。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不会立即去读第二卷第三卷,而是回去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再来看这样一本巨著。因此,如果脑中无货,根本就谈不上批判性思维。所以现阶段我还是要多读书,多输入。而且在输入的同时,要加以输出来训练巩固。

纵观上述几点,不论是说类比的能力、“科学之母”——哲学涵盖面之广还是说批判性思维,都指向了知识的广泛涉猎这一点,即不仅仅拘泥于一门学科,而是要做一个广博的读书人,将自己的知识连成一个网,对这个社会了解得更加全面一点,对自己的学科学习也是有极大的促进的。虽然各个学科发展到今天这个层次,“隔行如隔山”是铁的事实,但是可以看见一些学习方法是相通的,各个学科的一些科学分析方法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虽然精一门已不易,但鉴于广泛涉猎的边际效益可能会出奇的高,因此多扩展自己的兴趣和涉猎范围可能是一个更高层次的要求。

我必须承认,在阅读时对某些语句就没有理解得透彻,在转述时更丢失了原来的客观和逻辑层次,但我绝没有把这一次阅读当作最后一次,要读懂这本书,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事实上,这篇读后感已经是第一次阅读和第二次个别精读的结合,但我发觉脱离了书的环境,又很难进入到一种纯理论的状态。不过,过一段时间,等补充了相应的知识,再回来读一遍,有时可以采取写理论述评的方式,这样会理解得更深刻一些。

作者简介:

肖可靓(1995—),女,江苏扬州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014本科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双语教学的改革和实践
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
国民经济运行持续稳中前进中国经济迎来新的增长周期
国民经济运行向好基本走出疫情影响
经济增速放缓 经济运行总体疲弱
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持续向好已经走出疫情影响
经济增速继续放缓经济运行预期稳定
经济运行预期稳定
经济增长总体平稳 经济运行预期稳定
经济增速有望回升 经济运行稳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