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本视角探索乡镇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2017-08-31汤薇

中文信息 2017年8期
关键词:农民增收人本主义转型发展

汤薇

摘 要: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转型发展成为大趋势,乡镇发展也面临机遇与挑战。本文针对农村乡镇发展的诸多挑战,运用中西方人文主义理论寻找破题切入口,研究在“互联网+”和“生态立市”背景下,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寻找出乡镇转型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人本主义 转型发展 特色经济 农民增收

中图分类号:F29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8-0-02

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与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构成“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的战略指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经济人阶梯理论认为,复合经济时代,人本经济与改革红利能够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终完成。而农村人本经济的发展,则是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一、中西方人本理论与经济发展

1.西方人本理论

西方人本主义思潮自古希腊时期至当代,可分为朴素人本阶段、世俗人本阶段、社会人本阶段、理性人本阶段与全面人本阶段七个阶段,理论从理想国到“田园城市”再到 “邻里单位”,从古罗马时期强调人的需求和地位、尊重自然和历史;到工业时期广泛关注广大社会底层人群生活。主要代表有:西方人本主义理论集中体现就是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著作《国富论》强调“富国裕民”,虽是空想,也体现了对普通民众的关心。这些思潮无论物质或者精神层面,无一不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需求。

2.我国人本理论

我国的人本理论从古代到现当代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理性人本阶段、世俗人本阶段、近代人本主义和中国特色人本主义。理论内核包括“天人合一”、“民本”、“民主”、“民生”、“以人为本”,主要理论有《管子》、民生空想理论、地方自治理论、小康社会等。古代的明本思想,以《管子》为主要代表。中提到“营城思想”,强调物质是否富裕决定着民众民心向背的取向,民众“仓糜实”、“衣食足”,而后才能“知礼节”、“知荣辱”。 当时的统治者必须依靠“德治”、“仁政”,大力发展农业、重视经济发展,以确保粮食充足,百姓安居乐业,进而最终达到巩固和维持安定的目的,是以稳定国家政权为根本。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第一次提出“以人为本”这一科学执政理论,要求在唯物史论的指导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推动着历史的进步和发展。马克思强调的“人”是具有历史范畴的“人”。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坚持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之路。发展不仅是物质发展,更要保护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 无论是西方人本理论还是我国人本理论,其出发点都是基于“民”的视角,以保障百姓的物质生活为要领,从富民出发达到邦本固国的目的。农业大国步入工业大国,必然要经历乡镇转型和就地城镇化的演变,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我国要实现城乡经济统筹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就要提高乡镇农民的人均收入,发展农村人本经济。

二、目前乡镇发展面临的机遇和瓶颈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差距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吸引了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和中年人进城务工。自1978年开始,我国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约占城镇化人口的36.6%。至2020年底,纳入城市体系的农村人口将更多,达到1300万左右。城镇化的发展助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状况,同时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农村的人口结构和乡土中国的农业层次。乡镇的发展走到了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期。

1.乡镇发展面临的机遇

1.1农村旧观念得到洗礼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告别了过去男耕女织的封建小农时代,市场经济洗礼了农民的思想,人们对附着在户籍上的教育、医疗等资源有了新的需求,打破城乡二元制户籍壁垒越来越强烈。某种程度上有利加速城镇化的进程。

1.2改善农村相对落后的经济状况

随着进城务工人口的增加,农民获得的劳动报酬远远高于原本依靠种地的收入。收入的增加使得家庭成员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得到改善。九十年代开始,部分农村地区进行了二次创业,推动村办企业和集体经济的发展,达到了富民增收的目的。在这些创业过程中,农村的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化,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3互联网微创业兴起

随着“互联网+”浪潮兴起,农村这一广阔的市场也难以置身事外。淘宝、京东、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平台将市场瞄准了农村,“线上线下” 、“O2O”的发展模式更迎合了现代人关于绿色、健康、生态、优质的消费理念。人们越来越多地带着家人一同去体验农家乐、精致农业、创意农业……这为农村农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机遇。

2.乡镇发展面临的挑战

2.1改变了农村的人口结构

随着我国即将进入人口拐点阶段,大量劳动力的进城务工,农村出现了大量“空心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老人在生活和精神层面均无人照顾,留守儿童的人格塑造期无人管教,以致农村基层的社会问题比较频发,影响着基层农村的稳定局面。

2.2增收渠道不宽泛

我国农村依旧是初级阶段农业社会,缺乏大规模统一经营种植,农业收入比较单薄。农村有大量滞留的“50”、“60”留守妇女,她们有着可以实践的动手操作能力,却因为年龄问题待业家中;而对于农业,已经超出她们的体力范围。就业技能弱限制了增收渠道,如何解决留守人员的经营式收入成为一大难题。

2.3农业现代化滞后

伴随着年龄、体力、人口数等诸多因素,农村许多地方的土地被撂荒或者私下流转给熟人耕种,农业和信息化无法紧密对接。随着发达地区家庭农场的普及,产权交易体系的建立,农业现代优势凸显。相比较,落后的乡镇村落的生产要素需要重组,实现现有资源增值。endprint

三、乡镇转型发展的路径对策

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村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要造就一个健康的城镇体系,乡镇一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因地制宜的找寻符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径。农业作为农村的主要资源和禀赋,是最主要的切口。要依托传统农业,调整农业发展方向,突出特色经济,推动综合型农业的发展,

1.实现镇村转型发展,要規划引领,打造农业产业链

要解决好农业的发展方向问题,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培训新的农业增长点。深挖乡镇的资源禀赋和特质,因地制宜地做好顶层设计,甄选优势特色产业,优化产业布局。用文化包装生态,增加农业的生态、旅游、文化等价值,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2.实现镇村转型发展,要完善机制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

2.1在发展农业种植的基础上,要狠抓特色产业的发展

要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服务体系,保障特色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要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产业化服务体系、产加销服务体系以及健全合作社职能体系。尤其是对于具有时效性的特色产业,要健全“利益联合、风险共担”机制,保障农民的收入。

2.2建设田园综合体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会议号召“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田园综合体成为当前城镇化发展的一个崭新的模式。乡镇发展农业,要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融合,促进产业链的形成。促使特色经济发展成为休闲农业,最终成为惠民工程,吸引大批青年反省务工,提升增收的步伐。

3.实现镇村转型发展,要利用培育新兴经营主体,促进优势产业发展

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规模化经营,突出规模效应,统一管理经营,增加产出和收益。而农业规模化要重视预防风险,风险保障金制度、农业保险、担保等预防保障体系必不可少。鼓励农村发展“互联网+农业”等“一品一店”、农家乐、精致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业态和商业模式的发展;同时注重龙头企业和经营大户的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合作社、特色经济产业集团等经营主体加入农业产业融合的队伍中。

4.实现镇村转型发展,要建设“智慧乡村”,推进农产品“上行”

在“互联网+”这一大浪潮背景下,坚持以“全民创业,万众创新”思想来指导民众投身到互联网微创业,利用电子商务来拓宽农村发展渠道。要推进农村光纤覆盖和无线网普及率,创新电子商户集群、“一村一品”或者“一村多品”,打造特色品牌,主推农产品走进城市和市场。同时重视实用技术人才培养与培训,引导返乡农民工、农村青年、农村大中专毕业生、农技推广人员和退役军人等返乡创业,投身农村发展的浪潮之中。

5.实现镇村转型发展,要实现家门口就业,增加就业渠道

要改变“空心村”的状况,就要拓宽就业渠道,留住农民在家乡就业。在宿迁市城乡统筹试验区,“三集中”的发展模式,促进人口向乡镇集中、促进土地集中、促进工业集中,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典范示例。首先,建设好集中居住小区,实现村民集中居住,集体“上楼”,便于管理,同时也腾出了零散的土地,为规模化经营打下了基础。其次,建立土地产权交易所,将集中流转的土地挂牌上市,土地交易金额解决了基础设施发展的资金问题。第三,建设创业园,引进江浙沪劳动密集型企业或者手工类型企业,为“50”、“60”妇女老人或者留守大龄儿童增加收入的渠道。

结语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实现乡镇转型发展,改变农民经济现状才是基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发展综合型农业,多渠道增加农民的收入,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村就地城镇化,加快我国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进程的步伐。

参考文献

[1]黎丽.中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中人本主义思潮的演进及比较研究[D].重庆大学.2013(5).

[2]李文彬,张昀.人本主义视角下产城融合的内涵和策略[J].规划师论坛.2014(4).

[3]胡钧,施九青.论“以人为本”、人本主义和“以人民为中心”[J].改革与战略.2016(11).

[4]戴美玲.突破瓶颈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J].青海日报.2016(5).

[5]程倩.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瓶颈及化解路径生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16(3).

[6]周柏春,娄树华.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分配正义:来自于农民能力与政策保障的双重视角[J].农业经济问题.2016(9).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民增收人本主义转型发展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光山县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助推精准脱贫方法研究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
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教育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