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融合下教学思路方式改良探讨与前瞻

2017-08-31王玮琨

中文信息 2017年8期
关键词:一专多能因材施教新媒体

王玮琨

摘 要:“互联网+”概念的提出不仅仅是对于中国产业结构提出新的发展要求,同时是确定了高校要培养未来信息型人才以适应产业升级改造。而“互联网+”媒体从业人员的培养对于传媒类高校的教学和发展更是需要站在比其他行业更具有前瞻性的位置。在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心得媒体从业者如何培养?本期将要着重讨论的便是借助全媒体的新型教学思路改良和如何快速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培養方式。

关键词:新媒体 一专多能 市场竞争意识 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8-0-02

前言

作为一个已走在传媒教育行业前列的学系,播持系面对新媒体骤雨般对传统媒体行业冲击的情况下,如何做到继续培养适合社会,用人单位需求,摆在面前的不只是将认知新媒体,接纳新媒体,更重要的是做到如何运用新媒体。随着传统媒体的生存之道被蚕食,以传统媒体思路和模式作为主线的教学需要作出调整改进,在既保留传统媒体优势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融合新媒体思维,是最大发挥本系教学资源和思想的方式。因此,转换思路和方式已摆在面前,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一、传统教学方式的生存空间究竟还有多大

长久以来,媒体在中国更多的扮演的是传声筒的作用,是上传民情,下达政令的载体,而主持人,播音员也在长久以来被标记上了金色的神圣标签,高高在上,作为权威的发布消息,而在传媒教育界,这种对于播音员,主持人职业使命感和荣耀感的灌输也一直持续不断的影响学生。而当学生在毕业之后,面对传统媒体招聘大门逐步关闭,自己所学无用武之地之时,很多学生会自然而然的质疑这项职业是否真如老师所说,怀疑自己所学,甚至开始怨恨,不满起来。这对于学校和教师队伍是最不愿意看到的。但也是传统教学模式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如何转变,改进,是全盘否定?还是继续保留,相信不少老师面对学生对于前途的询问,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这项疑虑。

之所以造成传统教学方式开始越走越窄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两个,一是传媒大背景的情况下,传统教学所培养出的学生供过于求。如果论学生能力的话,本校所培养出的毕业生在传媒行业可谓鲜有匹敌,首聘用我,到达用人单位后马上可以开始正常工作。然而,在新媒体不断蚕食传统媒体市场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为减轻生产成本所造成的压力,已将招聘的大门开始逐步关闭,导致了学生就算再优秀,也无法叩开单位大门。自然而然的就会对传统的传媒教学方式产生挑战和质疑。

其二是学校自身理念发展遇到社会挑战。自本系创立以来,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一直扎根于广大教师的脑中,并且被良好的实践着,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面对新媒体,传统的一专多能所依托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造成了根基上的,或者说是思路上的瓶颈。而广大教师中,以从一线下来的老播音员主持人为主,对于传统媒体的运作模式固然熟悉。而对于新媒体的了解并不深刻,因此,容易造成判断失误。进而造成教学无法和社会需求所接轨。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

二、新媒体对于传媒教育的需求

如部分老师所讲,新媒体的增长速度之快,普及面之广,已经让传统媒体望尘莫及。而同时,新媒体对于传媒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之所以传统媒体面对新媒体会不堪一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媒体,如电视台,电台,报纸等,不需要考虑到市场和受众的因素,属于强制性的消费。而传媒教育界在这个方面上也收到了传统媒体的影响,并没有考虑到市场和受众的需求。因此,当亲民,为受众服务的新媒体登场时,自然而然的便会受到受众的追捧和青睐。但新媒体的迅猛发展需要大量媒体专业人员的支持。因此,新媒体需要和依传媒教育行业为其源源不断的输送人才。但很不幸,鲜少有学院能够在传统媒体教育的模式下培养出适合新媒体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这又造成了新媒体发展的瓶颈。我校拥有强大的传媒硬件资源优势,同时拥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能够为立足新媒体提供强大的支持和保障。但仅仅在硬件资源上的优势不足以让我校在传媒教育与新媒体融合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需要的是思维的超前性和对市场的把控性。这不仅仅是我校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其他各大传媒教育学院所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如之前的《市场与营销可行性报告》中所提到的,我院能够在新媒体方面能够做得到的方面相当之多。但这些方面所需要的依托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也就是说,市场在新媒体发展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面对向来以传统媒体行业为基准的教学方式,传统教学模式在忽略了市场因素影响的情况下是无法对新媒体做出反应和判断的。因此,要想让传媒教育行业能够在新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适应并且发展,市场因素必须要纳入到考虑范围之内。

三、引入新元素的必要性

“市场”对于传媒行业已不再是一个陌生词,但是传统媒体的缺乏竞争意识导致了市场因素对其发展进一步的制约,在新媒体不断壮大,占领媒体市场的同时,也加速了传统媒体的衰亡,而传媒教育界对市场的认识仍然不足,究其原因便是固有的紧密联系传统媒体行业的思维尚未被打破,然而新媒体发展的形势下,忽略市场因素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极有可能造成教学思路的之后以及学生毕业后所学知识与社会用人单位实际需求脱轨的情况,因此,结合市场进行教学将产生长远的积极作用。

传统教学方式与思路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改革,绝对不能用“摒弃”这个此来形容,而是更多的需要融合,添加。一般意义上来讲,我系以“采,编,播”为基准概念的教学模式固然完美,但面对市场和新媒体的发展,引入市场因素在教学中显得愈发重要,因此,变原来的“采,编,播”为“制,采,编,播,营”为概念的教学新模式。这一方式不仅是能够培养学生对于节目运营的理解和认知,而且能够在未来将课堂教学成果更好的走向社会,走向市场,融入到新媒体的大环境中去。此外,结合市场合作,引入社会订单作为课题进行实践,同样可以增强学生们的市场竞争意识,同时也可以不断进行理论更新,从实践中认识新鲜事物和在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中传媒人的角色变化。

四、海纳百川的新型教学思路与模式

教育,历来都是取百家之长,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与传统媒体联系紧密的教学模式虽然已无法适应新媒体的发展,但不能全盘否定其作出的贡献和提供的教学经验,目前来说,完全适应新媒体发展的教学方式和思路尚未得到验证,因此,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因此,依靠传统教学方式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十分重要,但其中势必存在与新媒体教学思路和方式相悖的因素。例如:传统媒体中,播音员主持人的神圣形象和权威话语权已经无法留住观众,在新媒体的发展大环境中,观众(此时用“用户”更为贴切)更加青睐于能够坐下来,放低身段,侃侃而谈如同说家常的亲民型主持人。因此推而广之,改变传统教学思维中,放下职业神圣感,脱去神圣的外衣来面对受众是教学中需要探讨的重要部分。但是,这种职业神圣感的褪去仅仅是面对受众,而不是全盘否定媒体工作者的职业使命感。在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对于这份工作的热爱和严谨度,用神圣感来约束自己,说好每一句话,措好每一个辞。保持新闻的客观和理性,维护综艺的娱乐和教育性,发展新媒体的包容和平易近人性。此外,在平日选择教学材料时,也要根据市场需求,选择更多受不同年龄层面欢迎的教学材料。例如,年轻人和青少年爱好的国产动漫完全可以作为平日的配音教学内容。而纪录片,综艺晚会等也要根据社会需求选择相关的题材对学生们进行教学和实践训练。

与此同时,必须培养学生新媒体意识,这种意识不仅仅要求学生们始终保持对这份事业高度的热忱和严肃的态度,更需要培养起他们理解媒体在新环境下的地位和作用。当今时代,媒体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喉舌和传声筒,它制造舆论,引导舆论,观察舆论。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观察着芸芸众生。在教学中时刻把握社会动态,引导学生来审视和分析在社会大环境,热门话题中,媒体的地位和所起到的作用,进而能够培养学生真正观察者的角色。同时能够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准确把握好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和影响。

五、“一专”和“多能”的齿轮化结合

保持一专和多能有机的结合也是为新媒体教学思路提供强大的经验及人才保障。但是这一专和多能的新定义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独立学生个体,更多的则是合作和兼顾,例如,主持节目时,学生在前期的准备和策划中不仅要为整个节目的效果做考虑,从策划到服装,从镜头到语言。同时还要考虑受众需求对于这些方面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进而依据受众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而大三不同方向的同学则要更多的进行联络与合作,共同创制节目,既能够在自己本专业上有所作为,同时也能够与其他方向的同学交换思想,用不同的角度和思维来审视自己本专业的知识,从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此外,整合“多能”首先必须要求学生在“一专”上达到相应的水平才能进行“多能”的学习。并且始终让学生保持对多能正确客观的理解。通过强大的理论和实践巩固好“一专”之后,将市场因素引入教学,把“多能”通过市场引导和教学引导达到能够毕业即就业的水平。这样方能把握好“一专”和“多能”之间的齿轮化平衡和配合。

六、“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矛盾解决

自古以来的“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总是存在着教学和道德上的矛盾。既想要出人才,又不得不估计学习能力薄弱学生的感受,稍有差池便会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进而导致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生关系的紧张。然而,当今社会的弱肉强食般残酷的竞争机制和形势已经迫使教师队伍不能再为学生营造无压力的学习环境。必须使他们存在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虽说残酷,但对于学生的未来是利大于弊,早些形成这种意识能够迅速的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并且让用人单位青睐。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群体共同下手。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增加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但又不能对学习能力薄弱的同学撒手不管。因此保持“有教无类“的同时,对尚且有能力且对相关专业感兴趣的同学进行重点培养,并且由教师带队,进行相关的课题研究或者实践操作。除保持现有教学强度和课程安排之外,同时也要增加指导课程。所谓的指导课程即是在统一的专业课结束之后,马上对有能力继续学习的同学进行组织,在教室中进行相关课题的探讨和实践操作。对此,国外的教学环境值得借鉴:在所有同学进行完基础的理论课程讲述之外,教师根据学生所报兴趣方向和其学习能力進行分组,然后在基础课结束之后,各老师带领学生进入一个充满软垫沙发的教室中进行理论上的互动探讨,或者进入相关的工作室进行作品的创作,亦或是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每个教室所带学生人数10-15人左右,秉持少而精的概念。除课堂教学之外,课下也做到了教学全覆盖,通过学校内部的社交软件,教师设立课题和话题,让同学们在网上进行辩论,探讨,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论观点。并且依靠新媒体平台,例如手机各种应用客户端,让学生将所做作品发布到其平台上进行展播,如真正的新媒体一样进行播出和制作。教师队伍再根据其展播作品和网上讨论的话题观点对学生进行打分。久而久之,适合本方向专业的同学得到了强大的技能锻炼和理论升华,从而将自己打造成独一无二又适合本专业的人才。相信这种模式,我系同样可以进行借鉴。所需要的即是增强课程数量,增加课下教学内容和操作互动方式。

总结

综上所述,新媒体的引入必将引发教学的新一轮改革,在这改革过程中,结合市场以及新媒体的强大优势,用传统的理论和历史经验将能够扶持教学稳定有序的进行下去。“一专”与“多能”必须始终贯彻其中,而“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将更好地发觉学生的潜力,更好的培养适合相关专业的传媒人才。面对新媒体和网络的汹涌浪潮,传统方式的教学模式势必会受到冲击和考验,但为何不转变观念,将其视为一种机遇和试炼,去糟粕,取精华。将新生事物融合如教学中,相信能够对未来的传媒教育产生更大的推动力。此过程势必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和总结,伴随着各种困难和阵痛,但前景无限。如一句话所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以上观点仅为个人见解,更多的需要全体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和研究,相信如此,新媒体在教学中的融合将有美好的前景

猜你喜欢

一专多能因材施教新媒体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浅谈中职体育教师如何有效向高职教师转型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打造“一专多能”复合型村(社)干部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