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战略下福建省物流业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017-08-31

关键词:协整物流业进出口

刘 丹 潘 晓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福建福州 350116)

“一带一路”战略下福建省物流业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刘 丹 潘 晓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福建福州 350116)

立足于“一带一路”战略,根据福建省2001-2014年相关数据,运用协整理论和灰色关联分析,研究福建省物流业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建省物流业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物流业是国际贸易的格兰杰原因;工业品物流总额及航空运输对福建省国际贸易的发展影响较大。因此,福建省应该通过发展保税物流业务,加强航空货运、港口以及集疏运网络建设,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助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

物流业; 国际贸易; “一带一路”; 协整理论; 灰色关联分析

一、引言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应对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意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内容,设施联通和贸易畅通则是建设的重中之重。[1]构建“一带一路”交通运输体系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基础,是沿线各国贸易畅通必不可少的纽带与桥梁。若国际贸易缺乏物流业的支撑,则会失去外向发展的基础。因此,研究物流业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意义重大。

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国际贸易规模日益壮大,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如何提升其发展水平。而流通环节的物流业与国际贸易之间的相互关系也爱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对物流业与国际贸易二者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家以及区域两个层面。国家层面上,欧阳小迅等利用物流业增加值、对外贸易额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VAR及VEC模型,对我国物流业发展与对外贸易及国内贸易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实证研究。[2]李宝军认为,国际物流是国际贸易发展的保障,同时国际贸易又能促进国际物流的发展,通过分析我国国际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从港口运输、公路运输、铁路运输以及航空运输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国际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3]侯方淼同样肯定了现代物流对于国际贸易发展的积极作用,并根据我国1997-2007年的数据,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以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对二者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物流与对外贸易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并且物流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要稍大于国际贸易对物流的促进作用。[4]区域层面上,俞雅乖基于浙江省1986-2009年的数据,运用协整理论对浙江省物流与国际贸易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现代物流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国际贸易对现代物流有单向促进作用。[5]高秀丽等运用协整理论和VAR 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分析广东省对外贸易与国际物流之间的关系。[6]王领将上海市作为研究对象,选取货运量、港口货物吞吐量以及进出口总额等相关数据,运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上海市现代物流与国际贸易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从物流管理水平、物流人才的培养以及物流基础设施等方面提出了发展上海市物流与国际贸易的相关对策建议。[7]王茂林等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了天津滨海新区国际物流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8]

从上述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物流业对各地区国际贸易发展的作用各有差异。较多学者采用了时间序列模型与计量方法,但未进一步分析物流业各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福建省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对外贸易活跃,现代物流发达,对二者关系进行研究具有代表性和现实意义。因此,本文运用协整理论和灰色关联分析,以福建省为例,研究物流业具体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促进国际贸易更好发展,推动“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

二、理论分析和基本假设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使得国际贸易在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物流作为完成国际贸易活动的重要途径,为国际贸易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与此同时,经济合作范围的不断拓宽,推动物流业走出国门,参与全球竞争,二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科斯在古典贸易理论基础上将交易成本引入商品交换,物流成本作为交易成本的一部分,当物流成本下降时,该地区商品的比较优势会上升,从而对商品进出口产生促进作用。因此,物流业的发展能够推动国际贸易发展。

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导致不同地区开展国际贸易活动货源种类有所差别。我国国际贸易货源种类主要包括农产品和工业品两大类。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年全国工业品进出口贸易额占货物进出口总额的82.3%,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占货物进出口总额的比例不足5%。农产品与工业品国际贸易各有其特点,相比工业品,农产品在开展国际贸易时,贸易地区和市场会更加集中,对交易时间要求也更高。这导致二者的物流形态也不同。而运输作为国际贸易中耗时最长、成本最高环节,运输成本和运输效率是影响货物进出口的主要原因之一。[9]赵超宇通过研究发现,水路运输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程度最大,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对国际贸易的推动作用最弱。[10]不同运输方式在运输成本与运输效率方面的差异性决定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程度会有所不同。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物流业与国际贸易存在密切关系,物流业对国际贸易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假设2:不同的货源、不同的运输方式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有所不同。

三、研究方法

(一)协整理论

其中:λi是协整矩阵的从大到小排列的第i个特征根。

最大特征值的原假设是“存在r个协整关系”,备择假设是“存在r+1个协整关系”,其计算公式为:

(二)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用灰色关联度的顺序来描述因素间关系的强弱的方法,基本思想是用数学方法研究因素间集合对应关系。由于灰色相对关联度计算结果仅仅与序列的变化速率有关,不受量纲不一致的影响,因此灰色相对关联度更具有适用性。[12]其模型的构建和步骤如下:

(1) 确定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用参考序列表征系统的行为特征,用比较序列来反映系统行为。分别记为:

(3)

(4)

(4) 计算灰色相对关联度r0i,并对关联度进行排序。[13]关联度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

四、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物流业增加值(LAV)反映了物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物流活动为社会提供最终成果的货币表现,可作为衡量福建省物流业发展的核心指标。进出口总额(XM)能很好地衡量在一定时期内福建省对外贸易的总体规模水平,以此代表福建省国际贸易的发展水平。[14]协整检验时,利用这两个变量探究物流业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

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物流因素是多方面的,若仅仅只考虑某一类指标,则无法反映实际情况。参考前人的研究[15][16],本文所选取的影响因素指标如表1所示。我国物流起步较晚,早期的物流统计数据获取较难。因此,以福建省为例,本文选取2001-2014年相关数据进行相关研究,数据全部来源于《福建省统计年鉴》(2002-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2015年)、福建省物流协会网站、福建省统计局。本文以2001年为基期,利用GDP平减指数对物流业增加值、进出口总额以及各类物流总额进行平减处理,并将美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换算为人民币。[17]为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性,对进出口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序列均取自然对数,分别记为LNXM、LNLAV。图1描述了对数化后进出口总额、物流业增加值随时间变化的时序图。由图1可知,自2001年以来,福建省进出口总额、物流业增加值均有不断增长的趋势,且变动方向相同,可初步认为二者之间存在某种相关的发展关系。

表1 影响国际贸易发展的物流业相关指标

图1 各序列对数变换后的时序

五、实证分析及结果

(一)物流业与国际贸易相互关系分析

1. 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为序列必须满足同阶单整。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判断序列的平稳性,结果显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变量LNXM、LNLAV均为非平稳序列。而它们的一阶差分序列则是平稳序列,因此这两个变量均为一阶单整的时间序列,记为I(1)。

不平稳的时间序列也可能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因此需要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由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两变量均为一阶单整,满足协整检验的条件。通过建立VAR模型,根据AIC准则与SC准则确定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为3,Johansen协整检验是对无约束VAR模型施加一个向量协整约束,因此Johansen协整检验滞后阶数为2。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协整检验结果

表2的协整检验结果表明,LNXM与LNLAV存在着唯一协整方程,二者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由标准化协整向量可知协整方程为:

LNXM= 0.675LNLAV+7.149+μt

(0.05513)

其中,括号内数值表示协整系数估计值的渐进标准误。从上述协整方程可以看出,福建省进出口总额与物流业增加值之间存在同向均衡关系看,进出口总额的物流业增加值弹性为0.675。即在长期关系上,物流业增加值上升1%能带动进出口总额增长0.675%。物流业对国际贸易的长期影响比较显著。

2.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表明了物流业增加值与进出口总额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可判断这种均衡关系是否具有统计意义上的因果关系。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表3的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物流业增加值是进出口总额的格兰杰原因,而进出口总额不是物流业增加值的格兰杰原因。由以上分析可见,在研究期内,福建省物流业对国际贸易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国际贸易的发展对物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表现不明显。

综上,物流业与国际贸易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且物流业对国际贸易存在正向促进作用,从而验证了假设1。

表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二)物流业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上述分析表明,福建省物流业对国际贸易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探究各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程度,将计算得到的各指标关联度排序,得到表4。

表4 2001-2014年福建省国际贸易影响因素关联度排序

表4关联度排序结果表明:

(1) 航空运输对福建省国际贸易的影响最大。相比其他运输方式,航空运输与福建省国际贸易有着更密切的关系。分析原因可知,电子信息产业作为福建省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其国际贸易活动主要通过航空运输完成。据统计,在2010—2014年期间,福建省电子类产品的进出口额在工业品进出口额中的年均占比为45.06%,表明该类产品的价值占工业品进出口额近一半。因此在各影响因素中,航空运输对福建省国际贸易的影响尤为突出。

(2) 工业品物流总额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次之。据统计,在2010—2014年期间,工业品进出口额在进出口总额中年均占比高达80.7%,即福建省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为工业品。而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总额又是工业品进出口额的主要组成部分,年均占比高达68%。表明工业品物流在福建省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

(3) 港口物流对福建省国际贸易的影响位居第三位。福建省作为沿海省份,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大量货物经由海上运输运往国外。近年来,福建省港口吞吐量增长速度较快,在2010—2014年期间,港口货物吞吐量保持在10%左右的年增长水平。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建设的步伐加快,港口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4) 公路货运量与公路通车里程对福建省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存在一定影响。无论是通过港口还是机场开展国际贸易活动,都离不开公路的支持。各类进出口产品通过公路运往港口或机场,再经海运或空运销往国外,完成国际贸易活动。因此,公路货运量与通车里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际贸易活动的效率,完善的集疏运网络是开展国际贸易活动不可或缺的条件。

综上,不同货源和不同运输方式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从而验证了假设2。

六、结论及建议

本文通过运用协整理论以及灰色关联分析,系统地研究了“一带一路”战略下福建省物流业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

(1) 福建省物流业对国际贸易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进出口总额与物流业增加值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协整方程显示出福建省物流业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具有正向影响,物流业是国际贸易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可立足于物流业,根据影响福建省国际贸易发展的物流相关因素,提出对应政策建议,从而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实现“贸易畅通”,助力“一带一路”战略顺利实施。

(2) 从货源种类来看,不同货源种类对国际贸易影响各不相同,工业品物流总额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较大。由上文的分析可知,工业品物流总额与国际贸易的灰色关联度高达0.8604。“一带一路”战略使各种商品在国内外大规模、高速度地交易流通。这是外向型工业企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福建省物流业带来了挑战。保税物流集商检、税务、外汇结算等功能于一体,可有效解决外向型工业企业在出口产品时货物入区退税及通关监管等问题。[18]因此,面对外向型工业企业巨大的物流需求,福建省需大力发展保税业务,重点加强福建自贸区中保税港区与保税物流园建设,依托政策及区位优势,将其打造成为“一带一路”重要枢纽节点,发挥港区联动效应,为外向型工业企业开展国际贸易活动提供便捷之路。

(3) 从运输方式来看,航空物流和港口物流与国际贸易有着较大关联,关联系数分别为0.8874和0.7997,航空物流和港口物流是福建省开展国际贸易活动的主要方式。

航空物流方面,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展开,生鲜农产品、生物医药产品、电子信息类产品等适航产业将会给航空物流业带来快速增长的业务需求。福建省需要把握“一带一路”战略机遇,积极参与更大范围内的国际竞争与合作。一方面,可充分利用综合保税区以及经济开发区的区位优势,以需求带动航空物流发展。另一方面,政府可以放宽航空货运市场的准入条件,鼓励航空物流企业业务拓展,鼓励发展航空物流战略联盟,增强航空货运市场的竞争能力。

港口物流方面,随着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启动,福建省应以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强港口与公路、铁路等紧密衔接。省内建设方面,加大港口集疏运设施向厦门港、福州港、湄洲湾港等港口和重点港区的倾斜力度,并加强重点港区进港铁路规划与建设,着力推进集装箱专业化港区疏港铁路建设,大力发展海铁联运;省际建设方面,进一步推进与江西、湖南等省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将内陆省份货物经由公路运输以及铁路运输运往到福建各港口,再经由海铁联运将货物运往国外各地,为其提供出海新通道,发挥福建省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辐射作用。

虽然公路运输与国际贸易的关联性低于港口运输和航空运输,但如上文所述,港口物流和航空物流的发展都离不开公路的支撑。结合福建省物流业的具体情况,应该围绕核心港区和大型机场,加强公路建设,强化港口、机场与高速公路和城市主干道的连接,打通物流运输通道,优化交通物流枢纽周边路网和交通组织,完善区域内集疏运节点布局,形成公路与港口、航空相结合的集疏运网络系统。通过发展综合运输体系,探索多种货运方式联运机制,构建安全畅通便捷绿色的涵盖航空、水路、公路、铁路的综合运输网络布局,实现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高效衔接,提高多式联运能力,为国际贸易打开通道,确保外向型工业企业顺利发展。

注释:

[1] 樊秀峰、余 姗:《“海上丝绸之路”物流绩效及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影响实证》,《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2] 欧阳小迅、黄福华:《我国物流业与国内外贸易动态关联性研究——基于VAR模型和VEC模型的经验实证》,《财经论丛》2012年第4期。

[3] 李保军:《国际物流助力中国发展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合作》2013年第9期。

[4] 侯方淼:《现代物流:国际贸易的加速器》,《财经科学》2008年第4期。

[5] 俞雅乖:《现代物流与对外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浙江省1986-2009年的数据》,《国际贸易问题》2012年第1期。

[6] 高秀丽、孟飞荣:《广东省对外贸易与国际物流关系的实证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21期。

[7] 王 领:《对外贸易与现代物流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上海市1978-2008年的数据》,《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第1期。

[8] 王茂林、刘秉镰:《天津滨海新区国际物流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现代管理科学》2014年第11期。

[9] 李瑞华:《运输对我国国际货物贸易影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赵超宇:《交通运输对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之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11年。

[11] 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12] 刘 丹:《制造业与物流业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13] 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等:《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年。

[14] 徐以朔:《安徽省物流产业发展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安徽大学,2016年。

[15] 葛飞秀、李玉琳:《丝绸之路背景下新疆物流发展与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新疆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16] 张宝友、达庆利:《物流业对华东地区进出口贸易影响的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第11期。

[17] 瞿 华、夏杰长:《我国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1985-2009年数据》,《财贸经济》2011年第8期。

[18] 汪传雷:《国际物流管理》,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年。

[责任编辑:黄艳林]

2017-01-23

福建省社科规划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海丝核心区战略下福建省物流业发展战略及政策措施” (FJ2015JDZ028); 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物流研究中心(福州大学)资助项目。

刘 丹, 女, 福建福州人,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博士; 潘 晓, 男, 湖北孝感人,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F253

A

1002-3321(2017)04-0031-05

猜你喜欢

协整物流业进出口
今年上半年我国化肥进出口双双下降
前两个月我国化肥进出口量均减少
进出口经理人
《进出口经理人》征订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物 流 业
我国物流业的供给侧改革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