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施工人员流动的不良安全文化传播研究

2017-08-31孙誉颖杨高升

关键词:施工现场施工人员节点

孙誉颖,杨高升

(河海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基于施工人员流动的不良安全文化传播研究

孙誉颖,杨高升

(河海大学 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基于我国建筑行业施工人员流动性大、施工人员安全素养相对偏低、易携带不良安全文化的特点,探讨了不良施工安全文化的传播规则。然后,引入复杂网络理论构建SIE传播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可知,在这种传播模式下,不良施工安全文化不仅不会消除,还会率先影响节点度大的人员。最后,针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文化建设提出建议,完善安全行为管理制度,定期、有规律地开展安全培训,加强对班组长的安全文化培养。

不良安全文化;施工人员流动;传播规则;复杂网络

建筑施工人员流动是我国建筑行业中极其普遍的一种现象,然而不同安全文化水平的个体流入施工现场,必然会对工程施工现场的安全文化带来影响。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安全文化研究主要关注以下4个问题:安全文化的内涵、安全文化的影响因子、安全氛围的测量、安全氛围和安全行为的关系研究。河海大学杨高升团队对建筑工人流动性进行了研究,指出工作收入对建筑工人的流动性影响最大[1];建筑工人的流动性对安全沟通、安全参与和施工安全水平都有显著负向影响[2];建筑工人流动性越大,则安全文化的落地工作越难进行[3]。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分析,还鲜有文献考虑施工人员流动对安全文化的波动影响。相对于高安全文化水平的施工人员流入施工现场的情况而言,不良安全文化的流入更具有研究意义。因此,笔者基于建筑工人的流动性,对不良安全文化的传播进行研究,旨在为安全文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1 不良施工安全文化的内涵

安全文化的相关研究起始于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事故报告中称“引起该事故的罪魁祸首是不良的安全文化和安全氛围”。之后,众多学者对安全文化的定义做了大量探讨,选取有代表性的安全文化的定义,如表1所示。

表1 安全文化定义归纳

虽然文化是一个群体的概念,但笔者认为安全文化应该包含个体和组织两个层面的内容,并将施工安全文化定义为:施工现场工程各参与方对待安全的信念、态度、价值观、行为方式和技术实践的总和。

罗文等[8]将不良文化定义为:凡违反逻辑学(形式逻辑和辩证逻辑)原理的言论,以及违反国际人权宪章的言论及行为是不良文化。不良安全文化之所以被称为“不良”,是由于工程各参与方缺少通过持久的沟通和学习而形成一种自觉的安全意识和普遍的安全行为[9]。在施工现场,工程各参与方违反组织所倡导的安全文化所产生的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的产物,就是不良施工安全文化。

2 不良施工安全文化的传播规则

文化传播的社会学理论认为社会群体发展后,文化发展较多靠人的沟通和群体传播,而最为有效、最为直接的传播方式是通过思想、语言、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等人化载体的方式。安全文化对安全生产与安全绩效产生作用,是通过安全氛围这个媒介变量,使个体感知组织内部表现出的安全属性来影响自身行为[10]。安全文化的作用机制是由意识形态即精神层面向物质层面逐渐产生影响,而不良施工安全文化的传播,呈现出由外到内、由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逐渐递进的规律,具有层次性和方向性。

(1)层次性。李燕[11]基于“三圈层理论”,将安全文化结构划分为安全物质层、安全制度层和安全精神层3个层次。不良施工安全文化结构的具体划分如图1所示。

图1 不良施工安全文化结构划分

(2)方向性。在施工现场,建筑工人有协同作业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工人之间必然会产生行为互动、心理沟通,一定程度上可解释为行为传播过程。依据我国国情,施工现场的工人大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由于接受的教育有限,文化水平不高,往往对安全不够重视,且缺乏安全意识;对安全生产技术不熟练,存在不安全行为;属于携带不良施工安全文化的个体。当这些个体进入施工现场,外在表现出的不安全行为会通过工人的侥幸心理与从众心理,被其他工人模仿。一般情况下,工人在模仿这些不安全行为的过程中,通常先采取尝试的态度,当发现并不会引起不良后果或受到惩罚,根据“经济人”假设会选择长期使用这种不安全行为,并引发新一轮不安全行为的传播,导致群体性不安全行为的频发。

在未发生事故的情况下,对于群体性不安全行为的爆发通常得不到管理者重视,若不对其严惩,必然会导致群体性不安全行为进一步恶化,逐渐形成不良的安全氛围。在这种不良安全氛围中,不安全行为不仅未受到惩罚,还能带来经济上的收益,施工人员对安全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安全第一”的观念逐渐淡化,对组织的安全制度、规范容易产生质疑和抵触心理。

当施工安全与进度、质量等利益发生冲突或资源紧缺时,在这种不良的安全氛围下,管理者忽视安全问题,松懈对安全制度的重视和执行,则个体层面的不良施工安全文化更容易向组织层面传播。不良安全文化首先在个体层面,通过不良安全行为深化影响个体心理进行传播;个体层面向组织层面则是通过不良安全氛围进行传播,具体传播规则如图2所示。

图2 不良施工安全文化传播规则示意图

3 传播模型的构建

不良安全文化在施工现场的传播,以人为载体通过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行为模仿进行传播。将不良安全文化的传播者和接受者视为文化传播网络中的节点,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抽象为两个节点之间的连边,笔者将利用复杂网络构建传播模型。

3.1 文化传播与复杂网络

复杂网络理论早期被广泛应用于病毒传播,赵海等[12]提出了无标度网络中基于反馈机制的最大传染能力限定的病毒传播模型;GAN等[13]基于计算机在互联网内外部的连接,构建网络病毒传播模型。近年来,一些学者将复杂网络理论应用在文化传播的研究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如XIAO等[14]以文化传播为基础构建了复杂的联系网络,在该联系网络中研究文化扩散模型的动力学行为;洪巍等[15]利用Matlab软件对大型工程文化在网络拓扑结构下的传播路径与传播规则进行了计算机仿真模拟,获得了大型工程文化传播的底图;李先锋等[16]基于复杂网络研究了新文化在结构社区中的传播,然后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分别对不同社区结构中的新文化传播进行了仿真。

从上述研究成果可知,基于复杂网络的文化传播研究,放宽了文化传播的各项假设条件,使构建的文化传播模型更接近实际,可为文化建设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因此,在施工人员携带不良安全文化进入到施工现场时,可借助复杂网络理论来探索施工人员流动对不良施工安全文化传播产生的影响。

3.2 SIE传播模型构建

根据传播网络的拓扑结构G=(V,E),节点和边分别表示施工人员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施工现场的人员称为内部人员,流入施工现场的人员称为外部人员。内部人员又分为两种状态:S为未携带不良施工安全文化的健康态;I为携带不良施工安全文化的感染态。外部人员视为只有一个状态:即E表示由外部流入到施工现场,成为内部人员。

此外,Δ表示网络中最大的节点度;节点vi的度ki定义为与该节点连接的边数;Sk(t)表示度为k的S节点的个数;Ik(t)表示度为k的I节点的个数;Ek(t)表示度为k的E节点的个数;Nk(t)表示施工现场总人数,即内部人员之和,Nk(t)=Sk(t)+Ik(t);sk(t)表示施工现场健康态数量占内部人员数量之和的比重,即sk(t)=Sk(t)/Nk(t);ik(t)表示施工现场感染态数量占内部人员数量之和的比重,即ik(t)=Ik(t)/Nk(t);ek(t)表示流入施工现场的外部人员数量占内部人员数量之和的比重,即ek(t)=Ek(t)/Nk(t);s(t)=(s1(t),s2(t),…,sΔ(t));i(t)=(i1(t),i2(t),…,iΔ(t));e(t)=(e1(t),e2(t),…,eΔ(t))。

为了方便研究且又不失一般意义,在构造不良施工安全文化传播模型的过程中,笔者做出假设H1~假设H5,传播过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

图3 传播过程示意图

H1 外部人员流入施工现场,以恒定不变的概率η1成为感染态,以概率η2成为健康态,且η1>0,η2>0;

H2 每一个健康态的施工人员以概率α1成为感染态,以概率α2流出施工现场;

H3 每一个感染态的施工人员由于培训学习以概率γ2成为健康态,以概率γ1流出施工现场;

H4 根据客观事实,一般施工现场的人员总数保持不变,即Nk(t)恒定不变;

根据上述假设,建立不良安全文化传播的数学模型:

根据假设H4,Nk(t)是恒定不变的,故可将模型(1)简化为:

(2)

3.3 模型分析

(1)稳定性分析。①当复杂网络的度k>R0时,模型(2)是不稳定的;②当复杂网络的度k≤R0时,模型(2)局部稳定,有唯一的平衡点E*=(i*1,i*2,…,i*Δ,e*1,e*2,…,e*Δ)。

(3)

证明 令ik(t)=0,ek(t)=0得:

(4)

令:

(5)

容易证得:

又由于:

(6)

令:

则:

令:

根据上述推论,可得到结论1。

结论1 这种传播模式下,不良施工安全文化会一直存在,且无法消除。

(2)节点度分析。由式(3)可证得:

由此可得到如下结论2,结论2表明这与实际生活中,病毒在人群中传播的事实相一致。

结论2 节点度越高,感染不良施工安全文化的概率越大。

4 安全文化建设建议

通过对不良施工安全文化的传播规则和传播模型的分析,可为施工现场的安全文化建设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1)制定和落实安全行为管理制度。行为管理制度应重在对不安全行为进行查、认、罚,并加强外部管理措施的实施。明确不安全行为,按照不安全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划分严重性等级,针对不同等级的不安全行为规范惩罚机制。设置激励机制,对无不安全行为的人员进行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奖励;设立有奖举报制度,鼓励大家揭发他人不安全行为。不良施工安全文化在行为层面传播时,就尽可能地将其控制,阻断其传播路径。

(2)定期、有规律地开展安全培训和安全宣传。由结论1可知,不良安全文化在施工现场会一直存在且无法消除。因此,管理者不可忽视对施工现场一线人员的安全培训,不能将安全文化的建设流于形式。安全培训内容也应该更多地关注、契合施工人员内心安全意识形态的变化,满足施工人员对安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需求。

(3)加强对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和班组长的安全文化培养。由结论2可知,不良施工安全文化率先感染节点度高的人员。管理人员和班组长因其职责所在,与其他施工人员的沟通联系较为密切,在传播网络中的节点度较高,容易受到不良施工安全文化的感染。应更加重视对这些人员安全文化的培养,提高其对组织所倡导的安全文化的认同度,同时也提高其对不良施工安全文化的免疫力。

5 结论

笔者探讨了施工不良安全文化的传播规则,构建SIE传播模型,模型研究表明,施工不良安全文化在施工现场会一直存在,且会率先影响节点度高的人员。最后提出了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建议,包括制定和落实安全行为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安全培训和安全宣传、加强对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和班组长的安全文化培养等举措。在后续的研究中,可对传播模型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并通过实例验证模型的可靠性。

[1] 杨鹏,杨高升,李长春.建筑工人流动性影响因子分析研究[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5,32(2):91-95.

[2] 杨高升,杨鹏,李秀云.建筑工人流动性对施工安全水平的影响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11(1):116-120.

[3] 黄艳,杨高升,夏柠萍.建筑工人流动对安全文化落地的影响分析[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5,37(6):767-771.

[4] COOPER M D. Towards a model of safety culture [J].Safety Science,2000,36(2):111-136.

[5] HALE A R. Editorial: culture′s confusions [J]. Safety Science,2000,34(1):1-14.

[6] 徐德蜀,邱成.企业安全文化简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59-65.

[7] 杨世军,袁玥,陆绍凯.建筑行业安全文化研究[J].建筑经济,2012(6): 100-103.

[8] 罗文,王会林.威胁信息安全的深层次原因[J].信息与电脑,2012(5):5-6.

[9] 李玉峰.施工企业不良安全文化的改造模型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9,19(8): 90.

[10] 吴浩捷.建设项目安全文化和行为安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13.

[11] 李燕.基于SEM的建筑企业安全文化影响因素评价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3.

[12] 赵海,郑燕琴,党群,等.无标度网络中基于反馈机制的病毒传播模型[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5):644-646.

[13] GAN C Q,YANG X F,LIU W P, et al. Propagation of computer virus both across the Internet and external computers: a complex-network approach[J]. 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2014,19(8):2785-2792.

[14] XIAO X H, YE G W, WANG B, et al. Cultural dissemination in a complex network[J]. Requirement for the Yeast Gene LON in Intramitochondrial Proteolysis and Maintenance of Respiration,2008,338(5):775-779.

[15] 洪巍,周晶,朱振涛.基于网络拓扑结构的大型工程文化传播路径研究[J].系统科学学报,2015,23(1):79-82.

[16] 李先峰,刘杰,尚钢,等.复杂网络上的动态传播[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10,23(1):24-27.

SUN Yuying:Post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1100, China.

Research on Unhealthy Safety Culture Dissemination Based on Construction Workers Mobility

SUNYuying,YANGGaosheng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workers in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safety quality of the construction workers is not high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fety culture are easy to carry, the rules of the safety culture of the poor construction are discussed.Then,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mplex network theory to construct the SIE propagation model. Through the model analysis, the poor construction safety culture will not only eliminate under this propagation mode, but will take the lead in influencing the nodes.Finally, in view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afety culture at the construction site, it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safety behavior management system, carry out regular and regular safety training, and strengthen the safety culture of the team leader.

unhealthy safety culture; construction workers mobility; dissemination rules; complex network

2095-3852(2017)04-0403-05

A

2017-01-16.

孙誉颖(1993-),女,河南平顶山人,河海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工程施工安全管理.

南水北调办资助基金项目(20145022002).

C931;TU71

10.3963/j.issn.2095-3852.2017.04.006

猜你喜欢

施工现场施工人员节点
CM节点控制在船舶上的应用
小型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庐山站改移武九客专上下行过便线拨接施工现场
建筑施工现场的安全控制
基于AutoCAD的门窗节点图快速构建
概念格的一种并行构造算法
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常见的『三违』现象
抓住人才培养的关键节点
宁波港公安局对镇海化工区施工人员进行消防安全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