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准确认识新常态 坚定不移地推动市场体制机制的改革

2017-08-31谢杭生

中国领导科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常态经济

◎谢杭生

准确认识新常态 坚定不移地推动市场体制机制的改革

◎谢杭生

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深层次矛盾和体制机制弊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完整认识新常态的客观性、阶段性和综合性。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创造力,充分认识新常态更加开放的环境,互动谋划,从全球着眼规划和推进供给侧改革。

新常态;体制机制;供给侧改革

如何认识新常态,如何适应和把握新常态直接关系到我们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也直接关联到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和重点,更与我们当前工作的着力点,工作思维方式,特别是具体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摆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密切相关。

一、完整认识新常态的客观性、阶段性和综合性

首先,经济新常态不是一种人们主观的意念,它是由经济增长和发展内在要素的组合和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与一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承认客观性并不难,但是,联系到政府调控经济的主动性,尤其是看到政府放着创造货币和刺激投资的能力不用而听任增长速度下滑时,把握这种客观性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确实,通过宽松货币政策和继续扩大投资的举措,短期内保持统计上的GDP高增长,并不是做不到。所以,中高速增长之所以表现为新常态特征下的客观性,是综合考虑了增长的质量,价值的实现以及资源环境的因素,是从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和经济内在要求的角度分析中得出的客观性,是一种对于经济运行规律性的理论揭示。

其次,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条直线,国内外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历史说明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从历史比较看,世界上除了英国作为率先工业化先导国家拥有独一无二的技术和全球市场优势持续保持70年的超过7%的增长率以外,其他后起的发达和新兴国家,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时间没有超过30年的。中国自1978年以来30多年的历史里持续保持了超过9%的增长率。这是在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的壮举,确实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及时抓住了全球经济格局调整带来的经济全球化的机遇。通过内引外联,我国全方位融入世界市场,利用我国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和庞大的市场容量,迅速集聚巨大的生产能力,成为世界工厂,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但是,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还不得不承认如下现实:第一,我国的制造还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中低端水平;第二,我国的产业结构上产能过剩和尖端制造业的短板同时存在;第三,经济增长模式是以投资为主导的外延扩张型,市场机制和体制并不健全;第四,国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正处于低速、结构调整和创新引领的酝酿期。

再次,新常态要求的结构调整和动力机制的转换,注定了新常态综合性的特点。必须综合考虑各种经济非经济因素,体制与运行,市场主体与市场环境,总量调控与微观搞活,供给与需求,投资与消费,增长与结构优化,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市场,国企与民企,创新与投入,公平与效率等等。可以说,新常态所反映的经济增长的新阶段新任务新要求是全方位的。必须系统、全面、整体性地进行思考和应对施策。在实践中,各项举措往往是相互关联的,牵一发而动全局。

因此,无论是思考改革还是各项具体工作,新常态要求全党的各级干部必须树立大局观念,向中央看齐,同时还要有结合实际、创新工作思路的实干作风和勇于担当勇于负责的精神。换句话说,新常态的现实向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

二、深化体制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创造力是新常态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从“摸着石头”开始,进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艰苦的探索,形成了系统的改革和发展的理论,也明确了新常态阶段经济增长模式和动力转换的基本方向。实践中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表现出远比理论描述的复杂性。而复杂性根源在于这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的水平、市场成熟度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的行政与把握趋势的能力差异,这种复杂性更表现出地区间对于关注重点和问题症结的明显区别。

首先,发挥好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既是三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绩的重要经验,也是进入新常态保持经济增长和增长模式转换的重要保障。过去三十多年来,各级地方政府在贯彻中央发展是硬道理的精神指导下,大胆实践,对于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一系列营造市场环境培育市场主体的举措也直接推动了我国市场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新常态下政府如何发挥作用?土地财政、负债投资和市场置换技术的老路难以为继,加上中央简政放权的要求,一定程度上都在缩小地方政府直接干预经济的能力。不适应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同时严格反腐倡廉和党的纪律、八项规定的要求,也使一些同志不同程度地产生了明哲保身的错误认识。

我们必须全面准确地理解处理党内违规违纪不正之风的“四种形态”的要求,完整把握中央提出的容错机制,鼓励各级干部出于公心大胆探索,科学、依法依规的探索。这是因为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关于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政府同市场的关系原则都已经明确,核心是市场体制与公平竞争环境的培育和完善。这是新常态与摸着石头过河时期的最大差别。所以,那种不适应不敢作为的想法不仅要不得,也是党性不强、能力不足的表现。党的组织工作,应当适应新常态的要求,及时完善干部考评体系,通过选人用人发挥正面导向的作用,把勇于科学探索的同志提拔上来,同时又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党内监督,纠正不作为乱作为的情况,最大限度激发各级干部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的积极性。

其次,新常态注重增长质量和产业升级的原动力,其评价标准不是政府,而应是市场。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是新常态条件下激发微观主体活动的原动力。消费者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卖方市场的客观存在一方面构成对商品和服务供应商的竞争压力,同时也在培育市场主体适应需求提升效率和竞争力的动力。政府要做的重点是履行好守夜人的职责,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性的市场垄断,在坚持对外资开放的同时加大对内资的开放。

各级地方政府在市场体制的培育和营造方面有四项工作是极为重要的。其一,增加市场竞争环境的培育,无论在市场准入还是企业融资上都要打破所有制的界限,只要符合产业政策和国家有关规定,一律公平竞争;其二,在市场秩序的维护上要尽可能地细化规则,加强透明度。特别是对于市场纠纷一定秉公依法处置。同时,坚决打击有违市场公平原则的不正当竞争,特别是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在这方面,政府必须发挥好公权力,适应好互联网信息快速传递的现实,加强对诚实守信行为和公德意识的宣传和培育,从娃娃抓起;其三,必须充分认识到结构调整和优化同样要紧紧依靠市场的力量,摒弃传统行政性压库存、限产、减产能的思维方式,特别是坚决抵制通过中央与地方利益的博弈,在去产能上变相采取破产逃避国有银行债务的做法。其四,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是新常态条件下保持中高速增长同时实现结构优化的关键。从深层次讲,是要塑造这样一种土壤或机制,唤醒中华民族文明中优良的创造基因。这种创新是全方位的,不能仅仅狭义地理解为科研创新;创新理应是动态发展永不停息的,不能仅仅狭义地理解只适用于当前的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创新是制度性的,是从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本质特征的。

三、充分认识新常态更加开放的环境,主动谋划,从全球着眼规划和推进供给侧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客观存在的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和问题的有重点的改革举措。供给侧改革的重点、方式和路径,涉及理论和实践的很多方面,这里着重讨论开放环境下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几点思考。

首先,开放环境下,着眼于全球,充分发挥我国综合经济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大力开拓市场,积极进行产能合作,转移产能,加强与发达国家的科研协作,补强短板。全球化背景下,一方面是产品、服务和生产要素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另一方面是全球产业发展水平巨大的等级落差。虽然,我国的制造业水平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中低端,相距发达国家我们的尖端科技水平和原创能力有距离,但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有相当多低端商品符合其有购买能力的现实需求,相对需求过剩的产能特别是钢材、水泥、煤炭、平板玻璃、农药等对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正是切合其需要的,而在高铁、电力、桥梁、道路等工程建设方面我们则具有相当的全球竞争力。所以,着眼全球,用双向开放的视角审视我国的总量和行业结构的供需关系,有助于我们在供给侧改革的方式和路径上拓展思路。

我国这种相对不同国家不同经济体的比较优势,凸显了相互之间不同类型的经济互补性。这种互补性从两个方向提出了全球性进行经济合作贸易投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于众多发展中国家,我们现有不少中低档次的商品,以其相对的性价比很多恰恰符合其需求,从而既提升了这些国家的国民生活水平,也拓展了我们的市场;当我们通过产能合作把生产设备成套转移到非洲、亚洲落后国家时,这样一种有序的产业转移既有助于增强其自主生产能力,又能转移我国过大但并不落后的产能,双方得益。此外,对于发达国家,则应发挥我们较强的现金流实力,抓住这些国家经受金融危机特别是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机遇,通过资本运作进行跨国跨境购并等方式进行股权投资,既解决被购并企业现金流的困难,又保证了企业的正常运转。在不干预企业经营的状况下,逐渐掌握和了解企业管理、技术工艺、市场营销等知识,逐渐补强我们的短板。而在优势产业诸如高铁等工程建设方面,更应当紧紧抓住全球普兴基础建设的机遇,大踏步地走向全球进行工程的招投标。

其次,多措并举,政经合力,官商协同,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周边互联互通的大好机遇,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态度统筹运作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连接亚太和欧洲两大经济圈,周边国家互联互通与一带一路相得益彰、互为补充,都是我们实现新一轮开放的重要举措,也为我们实现供给恻改革提供了重要平台。为此,以下三点应予以重视。

第一,深入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和互联互通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促进包容性增长。当前要紧紧抓住沿线和周边国家扩大内需和基础设施投资契机,通过务实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努力打造以我为核心的产业链。积极促成中美投资协定的谈判,为加大对外投资创造良好的条件,推动与欧盟加强《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加强一带一路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深化与哈萨克斯坦产能的合作,推进中老、中泰铁路和雅万高铁建设,推动与中蒙俄及南亚诸多经济走廊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强在希腊、斯里兰卡、巴基斯坦等重要港口的建设。深化与周边各国和中亚国家在农业、制造业和新兴产业的合作,培育国际产能合作增长点。

第二,深化贸易金融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升级中国东盟自贸协定,推动RCEP早日达成,加快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积极实施地区双多边金融合作协议,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进程,扩大人民币同沿线周边国家的货币互换额度,扩大人民币的贸易结算规模。更积极地利用国际货币和资本市场,加大对国内企业境外投融资的支持力度。用好亚投行丝路基金等融资平台,积极筹建金砖银行,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扩大我对全球尤其是亚洲金融稳定的影响力。

第三,加大市场沟通引导唱响中国经济发展光明论。当今世界,舆论对于人们的经济预期产生重要影响,而预期作为一种现实的经济变量,直接影响着消费行为和投资决策。不确定性是影响人们经济行为的另一变量。在我国经济日益深度地融入世界经济时,增加政策和决策的透明度,加大对于政策的解读,及时澄清不实传闻,完善信息沟通机制,有重点地进行舆论引导,是我们在开放环境下必须学会并且善加利用的重要手段。

再次,加强对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追踪,密切关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动向,广泛开展同科技先进国家的科研合作是补齐短板的必要路径。有理由相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向我们走来。世界经济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 Klaus Schwab )近期发表专著《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描述了这一新的工业革命。它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基础,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于制造业,主要标志是生产的高度数字化、网络化和自动化。世界经济论坛2015年9月发布的报告称,包括普适计算,可穿戴设备联网,智慧城市,共享经济在内的21项技术变革可能在未来十年内冲击主流社会,朔造高度互联的数字化世界。

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着眼于未来积极布局。德国率先提出“德国工业4.0”概念并制定相应的国家战略,依托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智能物流,着力实现企业网络化和价值链数据化。美国提出再工业化战略,依托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等关键技术,推动制造业本土化和转型升级。如被称为“汽车界苹果”的特斯拉,将互联网思维同人机交互方式融入汽车制造。美国各制造业巨头正在联手组建“工业互联网”,依托网络和数据提升工业整体的价值创造能力。日本以人工智能为先导,重视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在制造业的作用,推动实现工厂同用户的互联互通。各制造业巨头也组成产业联盟,共同探讨工厂互联的技术标准化,力争主导国际标准。

由此可见,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呼之欲出,其对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将极其深刻。供给侧改革,一定要在注意结构平衡的同时强调结构升级。为此,在鼓励自主创新的同时,还要广泛开展同科技先进国家的科研合作。通过政府间谈判,促成“中国制造2025”同“德国工业4.0”的对接,推动发达国家如法德英与我开展第三方合作,联合开发第三方市场,整体拉近与发达国家在高端产业链上的距离。同时,企业应当增加科研投入,加强企业间和企业与科研单位的联合攻关。特别是在科研管理鼓励创新方面应进一步加大力度,严格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对科研园区的政策扶植。

总之,经济新常态对于我们是挑战也带来更多的机遇。

(本文作者:中央纪委驻外交部纪检组组长)

责任编辑:李冬叶

赵 军·书画作品

F123.9

A

2095―7270(2017)08―0027―04

猜你喜欢

常态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以前觉得没必要,现在希望常态化 体检在农民工中越来越“吃香”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新常态下加强企业内部审计的探索与实践
分享经济是个啥
拥抱新经济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