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与消费升级环境的商贸流通业发展路径转变

2017-08-30张文宏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16期
关键词:消费升级商贸流通业互联网+

张文宏

内容摘要:本文首先界定“互联网+”概念和分析城乡消费升级趋势的特点,发现消费升级具有多元化差异化趋势、消费产品从生活必需品转向同时包含弹性较大的享受型消费品和必需品共存、农村居民消费从集中消费转向大众常态消费的特点。其次探究“互联网+”环境下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挑战与机遇,消费升级对商贸流通业发展影响的正负作用机制。最后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商贸流通业发展转变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 消费升级 商贸流通业 路径转变

有关“互联网+”与商贸流通业的研究较为丰富,学者多认为“互联网+”背景下商贸流通业可以从商业平台、商业模式、商业关系、商业格局、商业组织等方面进行创新发展。郭宇(2016)的研究进一步支持了上述结论。有关居民消费与商贸流通业的研究较为丰富,张艳(2015)认为商贸流通业与我国消费增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联动效应,流通业的发展状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的支出,而消费增长会促进流通业市场的发展。韩术斌和肖歆(2016)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商贸流通业发展对中低收入阶层的促进作用较强,对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两种享受发展型消费支出表现出较弱的促进效果。陈隽(2017)则专注于探究商贸流通业发展对绿色生态消费的影响,发现前者对后者具有一定的正向带动效用。董媛(2016)和谢乔昕、宋良荣(2016)分别通过时间序列数据和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探究商贸流通业对不同消费结构及其变动的影响,但并未提及其对消费升级的影响。

“互联网+”概念界定与消费升级的趋势分析

(一)“互联网+”概念界定

参考孙亚娟(2016)的内涵分析, “互联网+”主要指互联网与各产业的结合体,属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属于行业发展的新时期技术背景,体现在各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与创新,基于行业分为“互联网+制造业”、“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商贸流通业”等。就其作用而言,其推动各传统产业业态转变、营运模式转型、管理体系优化,促使传统行业基于互联网技术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以顺应时代发展与变化,切实推动地区实体经济的持续增长。

(二)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分析

城镇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水平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积累、市场化体系完善,增加了就业机会,保证了要素在区域行业之间合理有效流动,使得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升。根据凯恩斯消费函数理论,收入水平的提升可以显著增加居民的消费支出,这也符合居民消费支出统计现状。2000-2015年,城镇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分别从6279.96元和2253.42元提升至31194.8元和11421.7元,总量增加4.97倍和5.07倍;同时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从6999元和1917元提升至27088元和9630元,增速达3.87倍和5.02倍。从图1可以看出,城乡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增加,但在2007年之前增速缓慢较为平稳,2007年之后收入水平的增速快于消费支出,也即2007年之后城乡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逐渐攀升。主要由于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外贸出口企业纷纷受挫,企业亏损,政府为提升经济发展与市场信心,中央政府推行了扩大内需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地方政府同时追加配套资金,大量刺激内需,经济发展水平才得以稳健提升,居民消费得以有效保障。

居民消费个性化与多元化趋势进一步加剧。改革开放以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居民消费是按照产品供给计划和自身需求进行的,无法有效进行自主选择性消费,个人的偏好需求受限于市场产品单一性和固定性,难以得到有效满足。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人收入和消费水平均不断提高。基于不同认知、不同消费偏好、不同消费习惯、不同消费理念,差异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逐渐出现,再加上信息化水平提升引致获取消费需求信息的低成本,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快速得到满足。从图2和图3可以看出,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项目分类,包含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医疗保健和杂项商品与服务8类。就城镇消费而言,城镇居民逐步降低食品需求量,增加交通通信支出,主要表现在当前食品种类和移动通信设备需求量的递增。其他衣着消费、居住消费、教育文化娱乐等消费多表现为物品种类的变动,分层级消费明显,但个人支出总量剧增,其消费支出占比只呈现小幅变动。就农村消费而言,食品消费占比明显降低,居民消费占比显著增加,家庭設备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稳中提升,主要是因为食品与住房是农村居民最核心的支出项目,其他项目则随着收入水平增加而增加。相比于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农村消费结构的变动更能体现居民消费呈现多元化、差异化、层次化和梯度化的特点。

农村消费特征从刚性需求转换为弹性需求,由定期消费转向常态消费。上述分析表明随着农村收入水平的提升,农村消费结构逐渐均衡化,体现在消费产品种类和消费时间的常态化两方面。其一,随着农村收入水平的提升,消费效应表现之一是农村消费观念逐渐接近于城镇居民,购买商品的种类从多为生活必需品转向高品质、多样化、智能化的集使用功能和享受体验功能于一体的产品。农村消费特征也从刚性需求转向为弹性需求,如在食品消费方面,农民越来越注重同等价格甚至高价格下的营养、卫生、绿色、原生态食品。衣食住行温饱问题保证之后,消费基点的提升催生更高层级的消费需求,如购买汽车、新建住宅、智能家电消费等等。其二,受限于低收入水平,居民消费多集中于刚性消费,且时间点锁定在中国传统节日。就消费地点而言,集中于乡村集市、县城商贸市场。当下随着农村资本积累,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再加上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通信水平和通信终端的便利,改变了传统农民的消费模式,使得交易更加常态化和自由化。

“互联网+”与消费升级对商贸流通业的作用机理

(一)“互联网+”给商贸流通业发展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互联网+”主要影响地区之间获取信息的成本和时效性,同时为客户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其对传统商贸流通业发展存在负向抑制效应和正向促进效应,也即挑战和机遇。就挑战而言,“互联网+”的最显著特征是提升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经济信息获取的渠道,这些信息包含商业信息、辨别信息真伪的核准结构的信息、企业规模和资质口碑等,同时为个人或企业提供更为便捷高效低价的服务。某种程度来说便是提升外资企业的竞争力,因为传统的中资商贸流通业多为一站式门店服务,服务地域受限,服务质量偏低,规模偏小,无法满足其他地区的商贸流通需求。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行业门限的放宽,外资实力雄厚、服务优质的商贸流通业纷纷进驻中国市场,联合“互联网+”新条件,必将对本土中小型地域商贸流通企业产生巨大的市场压制,这些国际商贸流通企业包含沃尔玛、家乐福、联邦快递(FedEx)等。前二者具有高度的垄断性质,占据商贸流通市场份额的90%以上,后者只能通过极低的利润额度来换取消费客户。随着“互联网+”全覆盖,具有垄断优势的国有企业会在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产生较大的规模效应,进一步挤压中小型传统商贸流通业企业的市场份额。就机遇而言,开放式的市场经济下,“互联网+”必将引致企业创新,新成立的中小企业数量、企业管理模式与发展定位将出现快速提升,行业竞争愈加激烈,有利于商贸流通业优化提升发展。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互联网+”为商贸流通业拓展提供前沿多样差异化的贸易平台,分为实体店面和网络店面,且通过互联网技术将实体店面与网络店面相融合,网络店面承担起企业网络宣传、网络销售和网络交易的功能。其二,“互联网+”催生全国性和地方性的物联网物流体系。“互联网+”为客户提供消费信息的同时,也增加商贸物流业的市场需求,而同城之间的物流需求可以在短期内高效完成,而异地(国内、国外)的物流需求则需要通过更为高效的运输方式、模式和运输管理来完成,这种运输方式倒逼地区航空运输业的发展、高速铁路的建设与运营、内河与海上货轮运输;运输模式则是基于客户需求和能源天气因素,在大数据云计算的支持下,进行优化分析;运输管理则是保障运输过程的准时完成。由此,国内物流行业得以快速发展,形成EMS、顺丰快递、圆通速递、申通快递、中通快递、欧亚大陆火车货运等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消费升级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作用机制

消费形式发展升级趋势决定了其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作用机制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就直接效应而言,多样化、个性化与差异化消费需求,可以带动商贸流通业市场梯度化商品供求,实现城乡商贸流通业互动发展。就城镇和农村居民而言,其收入源于工资性收入、资产收入和转移支付。不同的是城镇居民收入结构中比重较大的部分是资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而农村居民则较多的倚重工资性收入,且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边际效用水平高于城镇地区。随着农村居民资本积累,资产收入趋于稳定,其消费支出偏好便有所提升,同时农村农产品交易服务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均可大幅提升其交易效率,在短期内为农民获取收入。而逐步完善的金融资本市场更提升城镇居民的资本资产收入效率和收益率,保证消费需求的稳步提升。随着收入水平提升引致的消费需求骤增,市场企业会加大商贸流通业的供给力度,比如国家层面商贸流通业规划的出台、地方配套方案的提出、商贸流通企业的创立、国家层面大数据物联网体系的建设、城镇农贸市场的翻新、农村农贸市场的建设与运营,均会直接促进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就间接效应而言,消费升级会衍生与商贸流通业相关行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增加就业岗位。就城镇而言,城镇商贸流通业行业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的服务效率、服务质量层面。同时可以连接“互联网+”技术,通过信息共享(微信朋友圈共享、APP软件内部共享等)、信息传递(扫二维码、点赞等)来植入金融折扣消费,间接提升金融市场发展。就农村而言,可以显著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近就业的问题,完善农村商贸市场建设、体系构建和市场运营管理,带动农民实行特色种植、养殖,多渠道广范围的提升农村收入水平,提升居民消费效率和偏好,比如农村连锁超市、农村经济作物金融和政策扶持等,可以加快农村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带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互联网+”与消费升级下商贸流通业发展转变路径

第一,统筹城乡共同发展,推进商贸流通业物流体系建设。研究表明“互联网+”和消费升级均会显著提升商贸流通业的市场需求量,而高效快速低成本的交易是增加市场供求均衡点的前提和关键,但当下国家层面的商贸流通市场仍有较大改进空间。首先需要构建物联网实时监控管理体系,整合物流中坚企业资源,或者联合物流企业,通过4G或者5G通信技术构建信息共享基站和实时更新系统,以优化物流运输路径选择和通勤效率。其次,基于城乡发展差异,统一城乡物联网建设规模、层级和监管,切实保证城乡物联网建设是基于同一水准,无平台偏差和管理壁垒。最后,以国家发展战略为视角推进体系建设,但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入多方资金共同进行管理。

第二,同步提升城镇信息化水平,完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和消费升级趋势为商贸流通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但需要保证城镇消费者能够快速高效的获取消费供给信息并提出消费需求,这便要求城镇信息化水平呈现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之上。智能手机的研发和使用、APP应用软件的研发、国家通信公司通信基站建设、人力资本水平及积累、金融市场与互联网的融合、第三方支付授信的扩大共同保证并提升地区信息化水平,降低了贸易交易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就农村而言,农作物收入和非农务工收入是其主要收入来源,而恶劣的农村交通显著阻碍了农贸市场交易效率,因此,政府需加強农村道路、网络、生活用水、农作物浇灌用水、农村垃圾处理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三,推进城镇商贸流通业创新,树立绿色、高效、共享发展理念。城镇商贸流通业持续性智能化发展能带动地区经济稳定性增长,但在技术水平提升缓慢的背景下,短期内稳定的运营管理模式并不能持续发展。商贸流通企业应通过开拓思维,不断创新,在借鉴国外商贸流通业发展和革新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的发展地区商贸流通业,使其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切实符合消费升级需求的导向。而创新的准则是推动地区商贸流通业朝着绿色、高效、共享的方向进行,保证低耗能、高产出的低碳循环经济,低交易成本、高交易效率的交易模式,地区间信息全方位交流的信息共享机制。

参考文献:

1.孙淼.互联网时代我国商贸流通业的融合创新模式研究[J].商业现代化,2015(21)

2.孙亚娟.“互联网+”时代下商贸流通组织重构[J].商业经济研究,2016(21)

3.郭宇.“互联网+”时代重塑我国商贸流通业的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6(8)

4.张艳.商贸流通业发展对我国消费增长的影响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16)

5.韩术斌,肖歆.商贸流通业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影响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3)

猜你喜欢

消费升级商贸流通业互联网+
这次“消费升级”,就是越买越贵吗?
消费升级给营销带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