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祥与发扬:江西在中国红 色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和贡献

2017-08-30卢大有吴自锋

党史文苑 2017年15期
关键词:井冈山江西党史

卢大有+吴自锋

江西素称“文章节义之邦”,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特别是在中共党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享有“三个摇篮、一个策源地”之美誉。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诞生了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是中国红色精神重要起源;孕育了毛泽东思想,萌发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发端。革命先辈在江西留下的宝贵财富,凸显了江西在中国红色文化历史中的独特地位和贡献,使江西由此成为中国红色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发祥地。红色是江西的最大品牌,激活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是建设文化强省的题中之义,是我们的责任与担当;坚定文化自信,筑牢精神基石,是建设富裕美丽幸福江西的“营养剂”,是我们的动力与源泉。

中国红色文化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具有强烈的中国特色

(一)中国红色文化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红色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以来自西方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展起来的红色文化,要得到认同并可持续地发挥积极作用,必然要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适应、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红色文化生成的文化环境,也是红色文化生成的重要资源。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自觉地肩负起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弘扬者和建设者。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明确提出了继承历史遗产的任务。他说:“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珍贵的遗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僵死的材料,而是活的精神,民族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一页,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中,饱含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牺牲精神等。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渗透进中国共产党人的血液里,沁入心扉,形成了以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革命精神为代表的红色精神。而红色精神作为中国红色文化的灵魂,无一不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精神风尚,无一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革命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的核心。20世纪是一个以革命为主旋律的世纪。深重的民族危机,炽热的革命环境,使中国的社会主题、政治精髓、国民精神、社会心理等都浸透着“革命”二字。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历史演进一直与革命形影不离,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形成的以独特的中国革命道路、革命信仰和革命精神为主要内容的革命文化,是这个世纪中国文化最为耀眼的文化景观之一,中国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革命斗争史的高度文化凝聚。

在革命历史时期,一批又一批革命先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做出的一次次努力,其鲜明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在人民的脑海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先辈们当年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留存下来的革命遗迹和旧址,永远都是感动和教育后来人的最佳教材。这就是以革命文化为核心的红色文化穿越时空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激励新一代青年追求理想和信仰的动力与源泉。

革命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的历史根基,红色文化首先是革命文化,同时也是革命文化的现代演绎。革命文化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起到了传承、融合和发展创新的作用,成为中华民族最为独特的精神标识。

(三)中国红色文化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推进而不断丰富。红色文化是在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奋斗进程中产生的,同时也是在我国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红色文化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它产生于革命但却没有止步于革命,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发展。在革命年代,红色文化提高了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提升了人民军队的战斗力,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红色文化仍然是中国人民夺取新胜利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不断推进和深入,红色精神历久弥新,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特征,又涌现出了抗美援朝精神、红旗渠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是红色文化的主体,展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分别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新时期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作为红色文化主体的这些理论成果与红色精神一道,充分说明红色文化并非一成不变,随着历史的演进和时代的变迁,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始终处于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中。

江西是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为中国红色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红色文化刻有深深的江西烙印

(一)江西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首创意义和里程碑地位。江西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崇文重学的传统哺育出众多节义之士。洪皓出使金国被拘十五年,不忘故土,被称“宋之苏武”;谢枋得“万古纲常担上肩,脊梁铁硬对皇天”,绝食抗元;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身殉国……他们作为江西人的杰出代表,浑身充满了人间正气,内心满怀着崇高的爱国情怀。江西人民正是在这种厚重的传统文化熏陶和感召下,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壮丽篇章。

江西是一块富有革命传统的红土地。自鸦片战争以来,英勇的江西人民开展了不屈不挠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太平天国起义、反洋教斗争、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都在江西轰轰烈烈高潮迭起,江西成为近代中国革命风云际会的中心之一。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江西人民敢于斗争、敢于奉献、敢于牺牲,为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永载史册。

1922年2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安源便成立了中国产业工人的第一个中共支部。9月,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在安源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这次罢工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领导并取得完全胜利的工人斗争,是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一次壮举。

1923年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江西地方团成立。1924年5月,中共南昌特别支部成立。中共江西地方组织成立后,领导全省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推动和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在江西的形成和发展,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北伐战争。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转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革命道路进行了新的探索,开展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江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的大本营和中国革命的中心区域。人民军队的第一面军旗在这里升起,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在这里点燃,全国最早、最大的革命根据地在这里开辟,人民共和国的雏形在这里形成……江西也因此被誉为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江西人民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更是付出了巨大牺牲。据统计,江西为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达25万余人,占全国登记烈士总数的六分之一;江西各地共有革命遗迹旧址2344个,其中,重要党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1362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53个,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3个。遍布江西各地的红色资源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都折射出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情怀和高尚品质。

纵观中国革命,“摇篮”和“策源地”的定位,奠定了江西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江西进行的系列革命活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发端发展过程,推动了江西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进程,改变了赣文化乃至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方向,为中国红色文化注入了丰富的革命内涵。

(二)在江西孕育的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是中国红色精神之源。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政党、国家和民族要兴旺发达,不断地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必须形成自己的精神力量,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在江西这块红土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铸就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形成了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品格,为孕育和发展中国红色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井冈山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中,在点燃革命星星之火的艰苦岁月中最早形成的一种革命精神,具有開创性和奠基性,是中国红色精神的源头。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由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井冈山精神,始终强调任何时候都要弘扬井冈山精神,都要让这笔宝贵财富传承下去。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井冈山视察时,回顾总结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奋斗历史,指出:“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让井冈山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观照当今时代焦点与民族复兴使命,把握井冈山斗争的底蕴与奥义,对井冈山精神作出的最新概括。这一概括,从历史与现实、时间与空间的广角,高度浓缩了井冈山斗争的丰富实践,准确把握了井冈山精神的精髓要义,把对井冈山精神的理解和认知,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中央苏区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带领广大苏区军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对中国革命道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预演了治国安民的文韬武略;在创建、保卫中央苏区的斗争实践中,铸就了伟大的苏区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将“苏区精神”的主要内涵概括为“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争创一流、无私奉献”,并强调指出:“这一精神既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共性,又显示了苏区时期的特色和个性,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精神新的升华,也是我们今天正在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苏区精神是井冈山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并与井冈山精神一道成为中国红色精神之源。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的,党的七大所概括的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皆源于在江西的光辉实践。

(三)江西是毛泽东思想的孕育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萌发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红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重要的两大理论成果。这两大理论成果的诞生,彰显了江西的源头地位。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毛泽东思想主要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考察,这个时期正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江西苏区广泛发动农民举行武装起义、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时期,丰富的革命活动,为毛泽东思想的创立提供了广泛的实践基础。江西是毛泽东革命生涯中的重要活动场所,从安源到井冈山,乃至遍及赣西南、赣南等地,到处留下他的足迹。在这期间,毛泽东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重要文章,科学地回答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思想,提出了中国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些独创性的中国革命道路发展新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诚如著名学者龚育之所言:“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两篇著作,可以说是他形成自己思想体系、形成自己关于中国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的毛泽东思想最早的两篇著作。在这之前,也有一些探索的准备,但作为新的理论,作为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标志,我想是这两篇东西。”

由此可见,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江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形成地,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始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实践地,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和发展的孕育地。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之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谪居江西期间,是邓小平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萌芽期。

1969年10月至1973年2月,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劳动,在江西工作生活了三年多,也思考了三年多,他劳动时走过的田间小道被人们称为“小平小道”。这期间,邓小平对“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有了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感受。他在同探亲子女的交谈问话中窥见当时社会发展形势,在同修配厂工人的劳动交往中感受人民群众生活的艰难。随着政治处境的改善,1972年11月至1973年2月,复出前的邓小平深入井冈山、赣南、抚州、景德镇等地考察调研,实地了解各地的生产生活情况,倾听干部群众的意见建议。

这些所见所闻都以感性的方式持续地有力地触发着邓小平从生产力的视角对“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去作出新的理性思考。同时也引发了他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新认识,开始了对“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论点和重要命题的深度探索。

邓小平在“小平小道”上的艰难经历和深刻反思,为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从“小平小道”上的思考,到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直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它们之间自然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逻辑连贯性。正如江泽民在邓小平追悼大会上的悼词所说:“特别是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起落,更引起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刻反思,从而使他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毅然决然地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开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红色是江西的最大品牌,传承好弘扬好红色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担当,江西具有推进红色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新的历史时期,江西省委、省政府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充分挖掘自己的独特优势,深刻认识到红色是江西的最大品牌,始终把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不断推进江西发展。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后,全省上下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井冈山精神的最新阐释,并以之为指引,淬红播绿,不断推进全省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对于红色历史的浓缩和红色文化的载体——每一处革命遗址,历届省委、省政府都是从“精神地标”的高度来看待。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多次组织开展了革命遗址的保护、宣传和利用工作,推进红色资源的保护和传承。2009年,在以往普查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对革命遗址进行了再次普查。经过认真普查,仔细甄别,全省革命遗址数由1258处增加到2344处,几近翻了一倍,并加强了保护和利用。全省被命名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6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99个、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13个,有效地扩大了红色资源运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在对革命遗址进行普查保护的过程中,江西还通过大力推进红色旅游事业的发展来传承弘扬红色文化。2000年初,江西在全国率先提出红色旅游概念,并在全国率先出台《江西省红色旅游发展纲要》《关于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若干意见》。从2005年起,每年举办中国(江西)红色旅游博览会,将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业的发展重点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加快发展红色旅游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红色已成为江西旅游的主色调。目前,全省已有井冈山、瑞金“共和国摇篮”景区等3个5A景区,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等9个4A景区、13个3A景区。红色旅游接待由2005年的1760万人次增长至2014年突破1亿人次,综合收入由110亿元增长至890亿元。2016年上半年,全省红色旅游接待达到6450万人次,综合收入580.6亿元。红色旅游正成为江西弘扬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九八抗洪精神的重要途径,成为江西形象窗口和旅游品牌的重要载体。

(二)江西党史部门对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的积极作为。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是党史部门的职责和使命。江西是党史资源大省,党史工作大有可为,党史部门应有所作为。

近年来,江西党史部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讲好江西故事,积极修好“红色家谱”,在存史、资政、育人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重点出版了《中国共产党江西历史》第一卷修订本(1921—1949)、《中国共产党江西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中国共产党江西简史》(1921—2011)、《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人民军队从这里走来》《闽浙皖赣苏区史》《湘鄂赣苏区史》《中央革命根据地历史资料文库》(1—13卷)、《江西省革命遗址通览》(上、下册)等党史图书,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提供了可信可读的“教科书”。

在党史宣传方面,我们始终树立“大党史”理念,积极构建大党史格局,使党史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中心工作,服务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我们在全省部分高校、党校、科研院所和有关单位特聘党史研究员,并通过江西省中共党史学会和井冈山精神研究会,加强与社会各界党史爱好者的联系与合作;抓住重大党史事件和重要党史人物纪念的重要时间节点,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开展相关活动,先后与江西卫视联合在《江西新闻联播》栏目开办了《抗战时期日寇在江西暴行》九期电视专题,与省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举办了《激活红色基因 弘扬红色精神》大型图片展,与江西日报社合作在《江西日报》开设了《知史爱党 知史爱国》《江西籍抗日英烈及抗战遗址》等专栏,与省教育厅、井冈山大学、南昌师范学院、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等单位合作开展了党史文化进高校活动,与省委宣传部、省军区政治部联合举办《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江西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同时加强省际合作,与湖南、湖北两省党史部门联合打造了“湘鄂赣苏区论坛”,论坛每两年举办一次,江西首倡首办,自2010年以来,已牵头举办了两届。

(三)对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的思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考验。做好红色文化传播工作是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要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真正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当前,智能手机已经深度融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APP已经是人们无法离开的新媒体工具。因此,我们必须在传播红色文化过程中,讲究战略战术,创新思维理念,紧跟时代步伐,有效整合传播媒介,将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及移动客户端互相融合为链条式一体化的全媒体传播模式,提升红色文化传播的广度和速度,增强红色文化传播的时效性,确保效果可期。

当然,运用新媒体传播红色文化是把双刃剑。新媒体领域是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群体最集中的地方,据统计,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占比达95.1%。这块阵地运用得好,对于我们传播红色文化可以事半功倍,运用不当也会造成无可挽回的严重负面影响。因此,在利用新媒体传播红色文化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党史姓党”,坚决反击历史虚无主义,谨防为了娱乐化而哗众取宠,为了吸引眼球而违背历史编造情节,特别是对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更要把住关口,守好阵地。

艺术表现下的红色文化必须服从服务于历史真实。过度娱乐化,挑衅的是民智,失去的是民意。我們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意识、阵地意识,提升红色文化传播者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加大史学研究者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军事史、红色文化研究专家的参与度,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确保红色文化的传播既有可信度又有可读性,从而真正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责任编辑 / 梁发明

猜你喜欢

井冈山江西党史
江西银行
第一次学党史
井冈山诗五首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我爱江西奶奶
井冈山抒怀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
江西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