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一项家乡人类学研究》有感

2017-08-29郭永宏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17年8期
关键词:民族出版社现代性现代化

【摘 要】本书是对西北一个乡村社区—明花(位于享誉世界的古代“丝绸之路”上河西走廊中段)进行的现代性历程的研究,探索了裕固族乡村社区教育的发展。扎实的田野调查研究不仅显示出作者学术的严谨态度,更是处处展现出作者对自己民族、家乡的热爱。读这本书,在了解裕固族文化和教育历程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大量的感悟和思考。

【关键词】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裕固族

《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一项家乡人类学研究》这本书就“地方知识与普世知识的本质,地方知识的现实建构以及学校教育与地方知识关系”等问题作了深刻的理论分析,并对学校教育传承地方知识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深度阐释。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

作者在引论中就尖锐地提到了现代化进程中隐藏的各种问题,这给我很大触动。历史证明,现代化并不是一个均质的发展历程,无论现代化的冲动与诉求多么强烈,“现代性方案”多么完美,中国的现实是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追根溯源,中国业已“存在着几个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族群差距、阶层差距。这四大差距导致了资源分配的不合理性。城市优于农村、东部优于西部、汉族优于少数民族、阶层高的优于阶层低的。”①

首先这幾个差距是实实在在、我们切身能感受到的差距。尽管现在中国的经济实体总量庞大,但资源分布却不均衡,这一点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更可怕的是,社会上出现了一种普遍的观点,这些差距似乎在一点点固定——阶层固化。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公民本应平等享有的资源,也是存在各种失衡。尤其在今年高考成绩出来后,接受采访的一位状元语出惊人,说自己的父母是外交官等等,从小接触的资源优越等等。让我们不禁唏嘘,自己多年的奋斗目标,原来只是别人的起点而已。加上现代化进程中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很多信息传播得更快,包括社会上各种资源不平衡的问题,使得很多人都处于一种丧失感、心理不平衡感。

这些无疑都促使我们去思考,如何去平衡义务教育资源,如何去使那些“看上去很美”的理念真正落地开花?如何平衡学校教育、地方知识和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我想,作者大费周折带领我们梳理了明花这个乡村社区所走过的崎岖坎坷的百年历程,大概就是为了启迪我们去关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二、尧乎尔人学校教育和地方知识关系的演变历程

作者在第二章中介绍了尧呼尔人的地方知识,包括藏传佛教寺庙教育、萨满教教育等等,这些充满地方色彩的知识,不得不说有很多迷信宗教的因素,但我看到的,更多是人类祖先的智慧。尤其是“生产技能型教育内容”中,“追踪畜群”和“辨认羊只”的内容,这些绝对不会出现在正统学校教育书本中的知识,无法成为“普世性”的知识,对于当地群众的日常生产实践又是多么宝贵而实用的财富。就像作者书中所说,在现代性介入之前,地方知识伴随着沉浸其中的人们的一生,或许可以说,人都是地方知识陶冶出来的。②绝大多数明花人都是按照俗世的人生礼仪走完自己的一生,可以说是,浸泡在“地方知识”中的人群,他们的人生意义是由“地方知识”这张“意义之网”赋予且在其中获得的,他们的认知和眼界都是“地方知识”在他们不能“自觉”的情况下缄默地形塑的。在学校兴办之前的漫长岁月里,社区的文化变迁速度很慢,而且基本上是自发的变迁。③可见,在现代化之前,明花人的认知和眼界是在地方知识的“浸泡”下潜移默化地被形塑,而可以想象,现代化的快速性入侵使得地方知识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近代化的中国,在列强的炮火中,叫醒了中国这头沉睡的睡狮,被打得不堪一击,这种强烈快速地入侵,的确使得我们迫不得已做出很多妥协改变,同时也丧失很多自在的东西。这种并不是由内部萌发出来的现代化,而是由外部灌输进来的,注定会产生很多“牺牲品”。地方知识无疑就是“牺牲品”之一。

如果说在此前的乡村生活中“政治”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的话,那么“经济”在此后的乡村生活又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④书中这一段话概括了明花在激进时期和建设时期的现状。就像李书磊的《村落中的国家》中描述的,村落中的学校处处充满了国家政治的色彩,包括校园里的标语都是政治色彩浓厚。明花作为一个比较偏远的地区,也没有摆脱这样的境地。学校教育时刻都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色。

而作者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经典路线图”,考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其实透过作者字里行间的自述,也能看到明花教育的百年历程。作者多次表达了,不会流畅地使用裕固族语言的遗憾,我想这也是当时教育现状的一个缩影——在前滩接受的现代化学校教育中,没有包括尧乎尔人的地方知识,也就不会说裕固族语言,所以,才有了作者的那些遗憾。

这些种种,无疑都表达了一种当时的现状,现代化知识的快速传入和学校的建立,使得地方知识被“排挤在外”。究其本质而言,“地方知识”是一种文化信念,一种文化主张,一种叙事模式,在这种信念的支配下,根本没有“普世知识”的容身之地。“普世知识”是一种虚构,是一种理想性的信念,是“地方知识”经过标准化,特别是经过学校教育中的教科书的编撰和“教与学”而带上了“普世”面具的文化体系。⑤在整本书对明花这个地区百年历史的梳理过程中,学校知识和地方知识在不断较量着,各自都有自己的体系,都有自己的优势。地方知识由最初的占据上风,慢慢地被普世知识入侵,最后学校教育中没有了地方知识的“身影”。

这不禁让我联想到前段时间一部非常火热的电影,《摔跤吧,爸爸》。在父亲的训练模式下,大女儿一路披荆斩棘,取得无数大奖。父亲的那种独特的训练模式就像是“地方知识”。可以说是很不标准的,但却异常有用。在大女儿进入到全国最高学府学习之后,获得现代化的、标准化的训练知识,反而成绩一落千丈,各种失败,我想这就像是“学校知识”的缩影——标准化、正规化、统一化、现代化。而且,大女儿在接受“现代化知识”训练之后,反而鄙视起父亲当年的训练方式,认为是“落伍”了。这就像是我们的“学校知识”在大众心中远优于“地方知识”一样,像我们很多人都鄙视“地方知识”愚昧、落后一样。无疑,在整部电影的表达中,最后“地方知识”获胜了,大女儿回归父亲的训练模式,最终取得了奥运会的金牌。而电影中段,当学校发现大女儿又再次偷偷回归父亲的训练模式时,差点被开除,学校严厉禁止这种行为。这一点,又像是“学校知识”容不下“地方知识”的现状一样。学校知识和地方知识之间似乎是水火不容的,没有哪一方愿意去接纳另外一方。于是二者现在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关系境地。

三、启迪

那我们的现实中,“地方知识”最终要如何融入“学校知识”中去呢?又或者,学校和社区的关系究竟应该是怎样的呢?作者的一个观点,我颇为赞同,“文化自觉”。就像作者在结语中所说,“文化”很可能是知识分子基于世界不平等的现实而创造出来的一个现代性概念范畴,他本身也很可能为维护特定的利益而存在。少数群体和发展中国家应该通过文化自觉去冲破主流群体和发达国家有意识和无意识地为其设计的作为“牢笼”的“文化”,因为作为“牢笼”的“文化”其本身是为了维护主流群體和发达国家自身的利益的。⑥我们应该意识到所谓的“普世知识”的局限性,而不是一味地盲目接受。

中国作为一个被炮火轰击醒的国家,很多所谓的“现代性”,大多都是被迫接受,都是西方国家主导的,而并非是我们文化自觉发展出来。我们经历了“被迫苏醒”、到“接受和学习”,在获得现代化的“红利”之时,转身却发现我们的“地方知识”、“传统”、“本土文化”很多都在被一点点消融,而我们所接受的“现代性文化”又是不是“牢笼”呢?作者所提出的这个问题让我思考了很多。就像作者在遗憾自己不熟悉裕固族语言的同时,我们这一代又何尝不是呢?现在很多孩子,英语说得很流利,然而自己的家乡话却听都听不懂。还有一些孩子认为方言、家乡话难听,认为很过时,而说一口流利地道的伦敦腔、美式英语才更高人一等。这又反映出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的什么问题呢?

我非常赞同作者的观点,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中,文化自觉是社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社区发展模式应由“政府主导型”向“乡民自主型”过渡。对明花的“地方知识”的汇集、书写、编撰和展示是未来社区文化建设和“明花研究”一个重要的面向。⑦但我想,乡土教材的编写过程应该也必须是“乡民自主型”,而不应是某个外来专家在没有任何实地调查的情况下,坐在象牙塔里一拍脑袋编撰出来的吧。

注释:

①《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巴战龙著,民族出版社,2010,4,第15。

②《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巴战龙著,民族出版社,2010,4,第98页。

③《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巴战龙著,民族出版社,2010,4,第155页。

④《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巴战龙著,民族出版社,2010,4,第221页。

⑤《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巴战龙著,民族出版社,2010,4,第276页。

⑥《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巴战龙著,民族出版社,2010,4,第312页。

⑦《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巴战龙著,民族出版社,2010,4,第311页。

作者简介:

郭永宏(1989.5~ ),女,江苏徐州人,硕士,少数民族教育学。

猜你喜欢

民族出版社现代性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The Analysis of Teachers"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on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民族出版社责任编辑的工作职责刍议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何小竹著作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