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美术院校美术教学改革与探索

2017-08-29张丽军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8期
关键词:美术院校美术教学探索

张丽军

【摘 要】当代文化话语权的丰富,不断改变着高校美术教育的外部环境。通过美术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型,逐渐实现从单一的写实美学体系转向多元的不同美学共存的局面。在转变过程中,困难重重,途径各异。本文从调整专业结构,合理基础课程设置、道器结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提高师生艺术素质等方面进行美术教学的改革与探索,更深层次地挖掘高校美术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关键词】美术院校;美术教学;改革 探索

随着本土文化的深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推进,外来文化沟通的不断加强,新媒体艺术的出现,生态学、图像学等新的研究方式的涌入,文化话语权越来越丰富,逐渐改变着美术教育的外部环境。中国当代艺术语境由于艺术从关注意识形态转向关注生活与各种社会现象而悄然发生着变化。各个美术学院的艺术美学观渐渐从单一的写实主义美学体系转向多元的不同美学共存的局面。艺术的教育局面也相应地呈现出包容性、多元化与融合性的特征。以往教师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已不再是唯一的美术教学形态。通过对当今美术教育的广泛思考,重新考虑美术教学的新方式已成为可能。

1 现代美术教学思想观念的转型

王国维曾把学科分为职业与非职业两类:“夫教员、医生、政治家、法律家、工学家之学,固职业的学问也”。“非职业的学问何?科学、哲学、文学、美术(即艺术的总称),四者是已”。说明了艺术与科学是一个教育整体的教育思想理念。我国的教育正好忽视了将艺术与科学互补结合。钱学森父亲让他学理科的同时,也送他学绘画和音乐。这种将科学与艺术结合起来的教育使他终生受益。无怪乎法国物理学家阿曼德·特鲁梭叹言:“所有的科学都接触到艺术,最差劲的科学家是没有成为艺术家的科学家,最差劲的艺术家是没有成为科学家的艺术家”。高度概括了艺术与创新思维培养的密切联系。

我国高等美术教育形式和内容僵化统一,缺乏多样性,对艺术基础的认识是偏执的。不考虑未来艺术家所应具备的条件,学院要培养的是知识视野开阔的创造性人才,有极强的适应性,进入社会各种工作机构和领域的人。

然而当下狭隘的艺术教育理念仅依靠以往传统的审美共识和习惯性视觉语言,并没有从社会、政治、生活等多方面进行艺术研究,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仅是单一的视觉经验,并没有全方位的综合体验,远离现当代宏观环境下的对艺术认识的要求。在美术教学中,教育观念的严重滞后,许多教师还仅仅满足于灌输知识与传授技法,传统手工艺的师徒传承方式的影响还十分深重,束缚着我们的教育经验,使我们无法建立起民主开放的教学模式,无法最大限度地去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以往的美术教育是以相对简单的“造型”为基础的,重技轻理,迷恋内容和外部形式,在观念上和精神上缺乏深度,传统美学一味地在学院艺术中成为唯一的美学基础,导致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缺失。我们不仅仅要在艺术表现形态上追求视觉本能的反应,还应寻找艺术背后所支撑的文化、哲学、政治、社会等问题。要采取人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手段进行多向思考。在教学中关注美术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发掘视觉延伸的可能性及艺术作品的思想深度。例如学生在进行艺术创造时,在构思阶段,对文学诗性的解读会帮助他构图,产生独特的意境表现,能更自由地表达艺术。对政治经济的了解,能使他更深刻地挖掘出表现主题的社会题材。

纵观艺术教育发展的历程,从50年代典型的苏联模式到60年代以后艺术教育的名存实亡,再到改革开放后的逐步深入,艺术教育步履艰难,艺术教育改革依然局限于传统窠臼和观念狭隘的层面,艺术教育几乎等同于艺术技巧的传授。而现代教育观强调的是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广博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活跃的思维和完整的基本能力。而且还应当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以及较好的思想和文化素质,同时还应当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我国艺术教育与实践需要我们在吸纳知识质量观和能力质量观的基础上,尽快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现代艺术的要求。一些美院(如中国美院综合艺术系)率先对此现象迅速作出了反应,很好地体现了现代教学思想观念上的社会转型,认为“艺术应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人文层面,切入当代社会核心问题和拓展生活艺术共生的关系。”从而回归了艺术的本真,拓宽了教学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 调整专业结构,合理基础课程设置

对于艺术发展来说,追求自决、追求自身艺术语言最大限度地发挥所导致的各种艺术样式的分化和独立的趋势,与各种艺术样式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某种综合甚至融合的趋势,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因为这两种趋势实质上都造成了艺术门类的不断增加以及艺术反映生活手段的不断丰富,而这正是艺术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

当今艺术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显现出边缘化、交叉性的特征。本科学生被限制在一个过窄的专业中度过四年,将会使他们失去更为自由的发展选择。因此,规划好专业设置非常重要。根据高等美术教育发展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要设置大课程,打破专业课、选修课、公共课的界限。课程设置要灵活多样,与时俱进,加强学生专业理论的学习与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水平。

传统艺术门类,为了增加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呈现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共通性和关联性,以及满足学生们跨学科学习需求,学院进一步以选修课的方式,催生艺术的多元发展,为艺术创造提高有效的教育平台。但有些选修课内容陈旧,课程形同虚设,提不起学生的兴趣,重技轻理严重,只知在课堂内对着静物、模特写生,对着古画临摹,一旦出了课堂,他们立刻暴露出对社会生活及自然万物的无知与默然。应开设与艺术有关的《艺术心理学》、《艺术哲学》等,会让学生从中受到很多益处,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有些学院,例如四川美术学院,为了适应新的就业需要,调整了专业结构,在原有学科设置的基础上,设立了设计艺术学院和影视动画学院。其中,设计艺术学院下设视觉传达系、设计学系、环境艺术系,服装系、工艺设计系和工业设计系。而影视动画学院有分为摄影和动画两个专业,并纳入了建筑专业等。从中不难看出,随着艺术自身的发展和社会外部的变化,一些新兴的艺术门类开始出现,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些伴随着社会发展而衍生出来的新学科,为学院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更多的竞争力,也为艺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另外,通过具有实质意义的学分制,工作室制,讲座制等教学组织形式,强化合理有效的课程建设,建立课堂外学习的系统指导,提供給学生更多的自由空间,使学生能够具备相对全面的专业基础。

依据国家教委“通才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大学本科生前两年必须在基础部广泛涉猎各学科,但基础部广泛没做到真正提供通才教育和素质教育。事实上,基础部的学习阶段基本上是一个“后考生阶段”。把石膏像和人物头像升级成了画人体写生。把水粉静物写生升级成了风景写生。但教学要求和考前班没什么根本区别。更别说和二年级进入各个专业之后的对接。所以,调整专业结构,合理基础课程设置势在必行。

3 道器结合的高校实践与理论教学

艺术应该是一个亦道(形而上)亦器(形而下)、融道器为一体的有机整合。如何处理好道器之间的辩证关系,不仅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美术教育的核心命题。艺术从本质上讲,是艺术家对生命的感悟与反刍。任何艺术作品的产生,不仅是手的产物,更是心灵的宣泄、意志的外化和情感的结晶。艺术教学中,道器是一个辩证统一无法割裂的整体。在教学中,任何只注重道而忽视器或注重器而忽视道的做法,都注定是对艺术规律的背离,也无法取得教学的成功。美术教育不仅是一门技艺训练和培养,更是一门具有思维模式引导和价值观塑造的特殊教育。因此,要建立理论与实践并进的教学模式。

美国哥伦比亚密苏里大学美术系终生教授梁蓝波认为:在美术实践教学中,围绕学生作品进行研讨的训练,改变传统的“师授生听”的模式,教师重点做启发性提问,让学生对自己作品的理念、主题、形式和创作所受影响做提纲式的陈述。通过陈述,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及创作过程进行深刻地反思,力求作品在形式与内容上的统一,最终达到画你所说的,或者说你所画的,帮助学生整体和锤炼思维,从而使他们的创作目标更加明确和清晰。思维锤炼和技巧训练同时进行,另外,经常进行作品汇报展也能很快提升对作品的认识及促进学生的思想及技艺进步。

在美术理论欣赏教学中,同样也可以进行“研讨”训练。对一些观点、作品有意提出质疑,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形成具有开放性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开创性、超越性、可行性的多维欣赏方式。在学生进行论述自己观点的同时,适时地加入一些現当代新理论体系,帮助其不断完善观点,明确思想,主动搭建完整的知识框架,建立具有关联性的教学体系,不断培养学生的艺术感悟力合敏锐洞察艺术的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掌握审美评判标准。进行多元化教学,营造互动的、情境式的教学环境。

4提高师资与学生艺术素质 确保学生文化素养

要更好地进行高校美术教学改革措施的实行,在师资和学生素质方面也应该加强各个方面的提高,要实行美术教育的改革,是要以师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为前提的。事实上,艺术高校的教育在今天看来,已不再是造型、色彩、技法、材料等这些过去艺术教育的关键,然而,教学观念的转变却有赖于教师新知识的掌握。一些美术院校理论老师缺乏,教师仅仅掌握一门美术技能重艺术型,但史论及美学方面知识匮乏,对当今美术发展趋势反应不敏捷,传授给学生的充其量不过是一门技能,教师们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学生如何在一种自觉中生发出中国经验和中国制造的意识?这显然为我们本土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埋下伏笔。进一步说,今天的艺术教育不再是技艺性的说教。它应该是把观念、思想、研究、探索、实验、创新等作为学习的方式,来弥补我们在全球化语境中艺术思考发展的不足。以至由此导致的文化负数。

目前的美术高考考生水平和过去相比较存在着质量上的退步。学校本身扩招,考生人数太多,很多学校在招生考试的时候,一切从简,甚至连写生项目都取消,顺便省下租用模特和购买石膏像、静物等写生道具的经费,成千上万考生在考场中默写,这种招生考试的模式,在美术高考的考前阶段,诱发出死记硬背饿模式化学习。培训班老师为了升学率,片面地要求考生对着几副有代表性的素描静物和头像(如各个角度的头像),反复临摹和默写,以至能在考场发挥,考生的实际造型能力普遍比不上往年。学生的观察力得不到体现,更不用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了。另外,学生进入高校前没有系统地学习美术史,严重影响了美术理论课的教学。中学美术与高校美术严重脱节,“扩招”使学生进校后的专业程度参差不齐,生源质量明显呈下降趋势,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给美术教学也带来了很大难度。高校录取分数线,艺考生文化分数线明显低于其他考生(如2010年有些省份文化分出省线仅200分就够了),这在文化素养方面,美术学生大打折扣。要想高校美术教育彻底得到改革,我觉得美术高考制度要变,专业的选拔不仅注重技巧,也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发现,要在同等文化分数线上选拔具有特长的人才。中学美术教材应与高等美术教育教材相联系,并适当增加一些美术理论的初步学习,使美术院校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并是有一技之长之人。

唯有如此,美术教育改革才能得以真正贯彻与实施!

猜你喜欢

美术院校美术教学探索
构建具有专业美术院校特色的计算机课程教育
搞好幼儿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对高中生报考美术院校的指导分析
美术院校雕塑教学思想的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