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事三重门

2017-08-28李青蔓

藏天下 2017年5期
关键词:三重门李青茶事

文/李青蔓

茶事三重门

文/李青蔓

人物名片

李清蔓,蜀中人士,现长居京城,曾经从事广告传媒行业、IT行业,现专注茶文化传播与推广,国家高级茶艺师、国家高级评茶员、茶文化资深讲师。2013年创办茶韵东方(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同年底创办“茶艺师联盟”自媒体平台。

◎茶艺之道 袁泽友 摄

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新认识的朋友说:“我不懂喝茶,都是乱喝。改天一定要向您请教,喝茶太有文化了。”

每每听到这样的话,我都是很心痛的,什么时候喝茶成了一件如此复杂和让人不敢轻易碰触的事呢?

或者,正是因为这几年所谓的茶文化让茶与人有了距离吧,真的不知道这样是好还是不好。因为这样的文化传播,会让我们把很多人挡在门外,也让很多人会把喝茶想得很高深,一提起喝茶觉得太有文化太高深了,高深到都不敢碰触了。没错,这是大家普遍对茶或者叫做茶道的第一反应。

说起茶道那更是仙风道骨,让普通人觉得自己要不懂茶道都显得很没文化。

其实茶道真有这么高深莫测吗?

我的回答是:既是也非。那是因为我们太多的人把茶与茶道混为一谈了。

学茶时间太短,对茶道领悟不深,到如今,也才只看到了三重门。

第一道门,我谓“茶技”。

这里面包括了对茶叶基础知识的了解与认知。这个知识其实就是一门科学知识,有规律可循,有理论依据可查。学好了这门科学知识,没事多喝茶多泡茶,就会懂得泡好一壶茶,懂得喝好一杯茶,也就懂得了健康的喝茶,这是基础。

◎泡茶需遵章法 乔啟明 摄

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很灵活的看人泡茶、看茶泡茶。这其实是个建立在理论基础上的技术活,掌握这门技术,只需要熟能生巧,跟道不道的没什么关系,也不需要懂得那么多的传统文化。但是你却能很好的识茶、辨茶、泡茶、喝茶,这也是茶之谓茶的根本,一种能解渴的健康而好喝的饮品。

我们很多在院校里的茶学老师,很多老牌培训机构的茶讲师,包括很多制茶的老师也是属于非常懂得“茶技”之人。他们在生活中都是简单泡茶、认真识茶、好好喝茶、没有多余的动作与飘渺的理论,谁也不会主动去说道,因为他们的关注点都在茶上。所以此处请不要拿国学、哲学说事。

第二道门,我谓“茶艺”。

茶艺是一定要建立在“茶技”基础上,有一定的提高和审美,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可以令人赏心悦目的行茶之事。

茶艺表演就属于其中的一种。但是,如果你只会茶艺表演,而不懂得泡好一杯茶,那请不要说自己是专业茶艺师,最多算是街头卖艺的而已。要相信,任何一个艺术院校毕业的漂亮妹妹学几个小时都比你表演得更好。

除了表演性质的茶艺,更多的其实是我们生活中的茶事活动,从环境布置到茶席设计,从茶食搭配到行茶中司茶者透出的那份优雅娴静、从容淡定,能使人产生美与愉悦的我们谓之“茶艺”。

◎巧手香茗 乔啟明 摄

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不懂茶的人,装神弄鬼搞的一些以茶的名义的表演,我们暂且把他们看作是一种以茶为主题的“行为艺术”,不便多论。

第三道门,便是我们常说的“茶道”。

这里的道,其实就是心性。它依然是要建立在“茶技”的基础上,如不知茶之起源,又如何知它的归途?所以茶道,不是行为艺术,而是建立在对茶深厚的了解之上的行茶之事。以茶为媒,茶随心走,到达一种道法自然的精神境界。

茶道其实就是一种修心性的方便法门,而道的修炼不仅可以以茶的形式修它,以别的形式也可以修。所以,茶可以通道,却不是唯一的路径。无非是那文人雅士们通过茶之特性将茶赋予了一些哲思,从茶的生命旅程中看到了人生的映射,于是开悟,美其名曰“茶道”。

所以“茶道”其实是因人而有所不同,花样百出,各思其哲,各行其道。常人既不必惊叹仰视,也不必自贬自谦。中国茶道融入了太多的中国哲学思想、无论是儒家的、道家的、还是佛家的,其实最终追求的还是一个“心逍遥”,虽奢侈,但不是必须。

一杯茶从淡到浓,再由浓转淡,经历十泡八冲,最终是从一杯白水回到一杯白水,圆满了它的生命旅程,这就是道,中国茶之道。能悟便是道,不能悟,他就是茶而已,不必自觉高攀不上。

责任编辑 袁泽友

猜你喜欢

三重门李青茶事
纸鸢风与少年
茶事春秋
李青作品
反思错因正确解答
新丝路
年轻干部面对“三重门”
记丁俊之教授的茶事人生
崂山茶事
英语语言中的茶事活动研究
三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