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三语文备考有效性的思考与实践

2017-08-26金英华

中国教师 2017年14期
关键词:高三试题文言文

金英华

随着高考改革的啟动,语文学科在高考的比重大大增加,“得语文者得天下”的说法也开始在教育界流传。可见,语文备考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考生高考成功与否。因此,对于教师来说,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该如何进行高效备考?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一、高三语文备考现状

君不见,高三语文教师日日印卷多,堂堂讲解多;君不见,高三学生天天做题多,节节听讲多。于是乎,厚厚的三年高考、五年模拟人手一册,甚至于泛黄的二十年高考题集也摆在案头。高三师生似乎默认高考备考只有“见多方能识广”,唯有“刷题才可安心”。这种备考现状虽不是语文备考的全部,但是,以此种方式进行备考者也绝非少数。

高三语文备考怎是一个“累”字了得?!造成语文备考师生俱“累”的原因是师生备考中各自存在“三不解”。

教师指导“三不解”即不解目标,不解规律,不解学情。“不解目标”是指教师在教学时并未真正了解语文高考试题要考查的语文学科素养,以及这些学科素养以何种形式体现,所以,备考的策略就是“多印卷,多做题”。“不解规律”是指教师面对各类形态各异、问法多样的试题,不能准确抓住这类试题的规律,所以,备考策略就是“一道道讲解”,不能做好“合并同类项”。“不解学情”是指教师不知道学生在试卷中反馈出来的优势与短板,不知道学生解题的困惑点,所以,备考时难有取舍,从头至尾平均使力。

学生备考“三不解”即不解自己,不解目的,不解转化。“不解自己”是指学生对自己的语文学科优势、劣势不了解,备考时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用力,不能集中精力突破困惑点、障碍点。“不解目的”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备考学习任务时,不清楚各项练习间的关联,更不清楚完成各项练习的目的和用意,不能建立此类题的关联性,只能陷进茫茫题海不能靠岸。“不解转化”是指学生备考所做练习时,不能发现此类试题所考查的学科知识、能力、方法等,不去归纳和提炼解答此类题型的方法,更不能举一反三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规律,于是,终日所做就是大量重复性劳动。

二、高三语文备考实践例析

如何将高三师生从备考的“累”中解脱出来?答案只有一个:高效备考。

实现高三语文高效备考,需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复习要有针对性。要针对语文学科考点的本质,针对每类试题背后蕴含的规律,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第二,复习必须突出主体性。备考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提供合适的备考支架,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领学生在语文实践全过程中提升语文能力。第三,复习应该注重立体性。高三复习是以备考为契机,指导学生梳理回顾多年语文学习内容,特别是高中所学内容,构建立体、丰富的学科体系网,总结个性、特色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质疑的批判性思维。

基于对语文高效备考的上述三点认识,笔者在高三语文备考中反复实践、不断思考,探索出“测评把脉,专题教学”的备考策略,期望改变现有备考方式,达到高效备考。本文以2017年高三备考文言文为例,谈一谈“测评把脉,专题教学”高效备考策略。

所谓“测评把脉”是指教师在备考某一版块前利用前测对学情进行摸底,通过梳理、统计前测结果,大致了解所教学生在本版块已有的旧知、存在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并基于学生存在的真实问题,找准备考定位。如选用教学资源的类型、数量、难易度、层级性、多样化等,从而避免教师备考的主观性、盲目性、随意性。

所谓“专题教学”,于教师而言,是大规模教学场域下聚焦问题、整合资源、提供平台、引导学习的创造性教学策略;于学生而言,是班级授课制下亲历实践、获得体验、总结得失、转化能力的个性化学习策略。采用“专题教学”进行备考,可以避免学生备考的不集中、不深入、不重构的问题。

案例:2017年备考文言文专题

1.纵向分析北京高考试题

2.纵向分析学生高考文言文得分

我校学生由两部分构成,本区学生和西藏内高班学生。根据北京考试院连续多年的高考成绩数据反馈,我校学生高考文言文失分率高。仅以2015年和2016年成绩为例,文言文得分率在0.56左右。

基于对北京市高考文言文试题特点和我校学生得分情况的分析,笔者在2017年文言文备考时确定了“六类型—六环节”备考策略。六类型指选材,包括人物传记、史传类、政论类、游记类、寓言类、其他(序言、杂说、随笔等);六环节指步骤,即回归教材——任务驱动——建立联系——选点拓展——读写结合——后测反思。

环节一:回归教材

选择教材《六国论》《过秦论》《阿房宫赋》《寡人之于国》《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五篇文章构成原点阅读的资料包。

设计意图:从教材入手预热,降低学生畏难情绪;涉及文言考点(虚词)较多;复习高考背诵篇目《阿房宫赋》《侍坐》;近年来,北京文言选材多为论述类,为议论文写作提供多种结构形式;原点阅读文字可以提供较丰富的思维拓展点。

环节二:任务驱动

环节三:建立联系

任选一个角度,将五篇文章建立起某种关联,并简要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比照、分析、归纳、辨别中树立联系观,并运用批判性思维阐述理由。

学生分享:这五篇文章的核心是治国问题。《过秦论》以秦国迅速发展、壮大到快速灭亡的时间为线轴,从反面论证“不仁”的后果;《六国论》从秦对立面灭亡的过程,既说明秦壮大统一的原因,也暗含着六国均未施行“仁”而国渐衰,遂被秦逐一灭掉;《阿房宫赋》以一幅幅具体可感的画面,呈现了“不仁”的种种表现;《寡人之于国》提出了以“仁”治国的原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体现了以“仁”治国的美好境界。

环节四:选点拓展

从五篇文章中任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对该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与同伴交流分享。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深阅读,善于发现问题,查找资料,深入探究,交流分享。

学生分享:学会冷眼看历史。通过查找资料,发现苏洵、苏轼、苏辙三个人都写过《六国论》,但是立场和观点完全不同。阅读关于历史话题的文章,需要关注“两个历史”,一个是史实发生时的真实历史,一个是写作者生活时的背景历史,穿越两个历史才能真正明白,作者只是借“真实历史”表达对“背景历史”的态度,是隐性而含蓄的表达。

环节五:读写结合

任选其中的一个写作任务完成。

任务1:任选五篇文章中的两篇,从不同角度比较文章的异同之处(内容、语言、结构、情感等)。

任务2:任选一篇文章写200字鉴赏性文字。

任务3:你如何看待共享单车这件事?围绕你的观点,借鉴任意一篇文章的写作结构,拟写一段阐释你观点的结构框架。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为学生提供写作范式,通过写作反馈学生阅读效果及表达情况。

环节六:后测反思

每位同学要完成两个任务。

任务1:模仿高考文言文测试方式,每人设计一份24分的试卷,并给出相应答案。

任务2:完成2015年北京高考文言文试题,找出存在问题,提出备考需求或建议。

设计意图:学生转换角色完成任务:1.揣摩命题人如何依据《考试说明》将抽象的要求准确转化为具体、可视的试题,在编写参考答案时训练学生多维思考、严谨表述。2.旨在对接高考,学生真实体验,发现已掌握和尚存问题的地方,反思改进深入备考;教师也通过学生任务完成的反馈信息,发现问题,调整、改进自己的备考策略,实现高效备考。

通过“六类型—六环节”文言文专题备考,2017年,笔者所执教的两个班级高考文言文得分率分别是0.75和0.71,成绩令人满意。综上所述,高三语文采用“测评把脉,专题教学”备考策略,有效且高效。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燕化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猜你喜欢

高三试题文言文
文言文阅读专练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会背与会默写
高三·共鸣篇
文言文阅读练习
我把高三写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