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礼:我的位置在哪里

2017-08-26彭林

中国教师 2017年14期
关键词:长者长辈礼貌

彭林

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安排自己的位置?在宴席与会场上,我们怎样安排坐席才合乎礼?坐相与站相有什么标准?

宴席坐次

座次的安排中,有八个字记住了,就会好处理。那就是,“在朝序爵”,以官位高低为序;“在野序齿”,以年龄高低为准。比如,两省会谈,省长得坐在最重要的位置。两个国家也一样,元首要坐在最尊位。无论东西方,都是这样。民间聚会,如家里吃饭,并非政府场合,而是私人宴会,则以辈份与年龄来论。在家里,肯定是爷爷与父亲为尊,不论官职。朋友间吃饭,要以年长者为尊,请上座。古代乡村喝酒,也是这样。一个乡里知道尊老,会体现在许多场合。在私人场合,不要把官高的放在尊位。现在的大学在校庆时,一个系的校友全回来了,大家一起吃饭。宴请时,早年的校友上座,晚些的哪怕是高官,也要谦让。

汽车座位

方位,指方向与座位。我们知道古代没汽车,那汽车座位应怎样安排?

以前流行的是,将老先生放在副驾驶的位置上。现在,我也常被请到副驾驶座上,其实这是错的。一般司机后排的右手位是第一尊位,如邀请两人,左手位是第二尊位。副驾驶位最低,一般是工作人员。但有一个特殊,假如是主人亲自开车来接,你就不能坐在后边,要坐在副驾驶位上,便于交谈。这是合礼的。

站与立

站与立的选择,面对不同的人,究竟应该站着还是坐着?

清华大学早在1925年就设有国学研究院,是中国学术史上著名的学术单位,有王国维、陈寅恪等泰斗。陈寅恪,早年到德国、美国等国家留学,能够熟练地运用8种文字。就是这样有精深留学背景的学者,其生命体内流淌的是中国文化的血液。一次,有学生拜见他。到家里后,发现陈先生的父亲也在,父子师生同处一室。这就出现问题了,谁坐谁站,如全坐,就显得父子平起平坐。儿子在父亲面前,永远是儿子,无论年龄、学问,不能与父亲平起平坐,也不能让学生站着,因是客人,更不能让父亲站着。陈先生是这样做的,他恭恭敬敬地站在父亲身边,让父亲和学生都坐着。

老一代学者的风范,是我们学不来的。不能理解这一点,就不能理解汽车、地铁等处不给老人让座的现象。有些现代人很自我,以自我为中心,到社会上怎会给人让座呢?以前是家家都要教育,尊老是人人都要学的,但现在看民族学资料,一些国家把老年人当作累赘,认为他们浪费社会资源……这不是中国人的传统。我们自古就尊老,他们抚养大孩子,就是在为社会、为家庭做贡献。子女与社会成员要回报善待,“尊者立”,长辈就得尊重,随时准备听从吩咐,侍候长者。长者命你坐,才可以坐;让你坐了,还不能随便插嘴。长辈说话,要听要学,这是培养尊老的意识,一举一动都要体现出来。“侍立”“侍坐”,就是随时准备服侍长者。“有事弟子服其劳”,这说明尊老的意识是要累积的。但是我们现在很少有这种意识。如果家家户户在尊敬父母方面严格要求,到社会上看到与爷爷、父母一辈的,自然也会给予尊重。

虽然我们现在已经不再要求晚辈像古人那样对待长辈,但古人对长辈的那份恭敬之心依然是我们应该提倡的。在晚辈与长辈的关系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那就是师生。面对为我们传道授业的师长,“坐”和“立”也有很多讲究。

现在学生坐着,教师站着,学生提问,觉得站起来都很麻烦,随意地发问,这是不礼貌的。“请益则起。”我在学校上课,一堂课90分钟,先行礼然后开始讲,学生无动于衷。讲完了,我再行个礼,学生还是毫无表情地看着我。我生气了,就说中国人讲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我频频示好,套用我国台湾地区的话,那就是:我不断地向你释放善意,你们却没有表示出基本的礼貌。

礼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尊重没有了,甚至有些时候,我家里来了学生,我给他们倒茶,我是长辈,他们却依然安坐,毫无表示。尊老敬师的风气,哪儿去了?这种情况,他们至少应该说:不敢,不敢,并主动站起来。现在,一些学生连这个意识都没有,能说他们尊重教师、尊重老人吗?也许有人会说,心里尊重就行了。但我认为:不行,尊重是要让人感觉得到的,心里尊重也要流露在表情与肢体上。面对国旗要行注目礼,就是这个道理。

“坐”和“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两种姿态。俗话说,“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那这个“坐相”和“站相”有什么标准呢?我们究竟怎样做才能算是一个知礼、懂礼的人?

“坐”的基本要求是上身端正。在中国的文化中,做人要正直。这个“正”,首先是内心的正。坐要有坐相,坐得正。与长者在一起,聆听长者的教诲,椅子不能坐满,只能坐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坐着与人谈话时,不能坐得满满的,不能跷着“二郎腿”。我见过一位领导,手叉开,放在沙发上与人谈话,这难免显得傲慢。坐要坐得端正,双腿并拢。古人认为,双膝叉开十分不雅。“箕踞”是很不礼貌的,放肆的人才会如此。刘邦一次接见张敖,人家给他拿东西,执礼甚恭,刘邦却“箕踞”而骂,十分轻慢傲视对方。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将叉开双腿视为极其不礼貌的表现。

还有一点,举办大型讲座时,我们的就坐方式往往不太合适。几百个座位的教室中,最前面的地方常常坐着少数几个人,越靠后越满。古代的坐礼,告诉我们不能留虚席,要从前往后依次而坐,这样迟到的人进来也能很好入座,不影响大家。如果前面留有太多虚席,与人不便,也显得对讲课人的不够尊重。

说到“站”,关键是一个“直”字。身体脊柱的自然状态是比较直的,身体不正往往会影响内在的正直。所以,古人讲内外互相提示,勿跛倚,不可倚靠其他物体站立,这样很没有站相。西方人讲的立正,现在恐怕已经深入人心。我曾问过学生,什么是立正?他们熟练地告诉我:抬头,挺胸,两手贴着裤缝……这是仪,不是礼。它是外在的,不是内心的。中国人讲立正,不是这样的。钱穆先生1949年时先到了我国香港,后去了我国台湾,80岁时眼睛看不见了,开始讲述自己的一生,出版《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等著作。其中有段材料,我看了很是感动。那是讲江苏一所学校有一位教师教体育,叫刘伯能。他喊“立正”,马上紧接着说:立正时,要做到白刃交于前,泰山崩于后,能够凛然不动,要有大丈夫的气概。立正要往内求,然后外发,做到始得为“立正”。遇到烈日强风阵雨,“汝辈,非糖人,何怕日?非纸人,何怕風?非泥人,何怕雨?怕这怕那,你何时能立?”做大丈夫,怎能怕这些风风雨雨?

这就是中国文化。礼是仪的根本,仪是礼的表现。我们强调内外双修,涵养德行。

(作者系清华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

猜你喜欢

长者长辈礼貌
《弟子规》小绘本
《弟子规》小绘本
礼貌举 止大 家学
礼貌举止大家学 !
礼貌举止大家学!
《弟子规》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