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语文文本解读策略

2017-08-25黄小康

速读·下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文本解读核心素养

摘 要: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研究的重点,而将核心素养与语文学科融合而成的语文核心素养更是作为语文新课程与发展的突破点。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在语文核心素养视野的背景下,对语文教材文本如何解读则显得尤为迫切,本文试从语言符号层、艺术形象层、内在意蕴层以及社会意义层四个主要方面来解读语文核心素养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发展层面。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文本解读;策略

一、对几个概念的理解

要想弄清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下的语文文本解读策略,那么首先得弄清楚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什么是“核心素养”?这个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我国教育部2104年4月24日正式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即:“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第二:什么是“语文核心素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高中阶段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它们是语文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总目标的四大构成要素,也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制订的核心依据。可见现代语文学科的发展要求教学价值取向回归于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这给语文教学研究传达了新方向和新思考。

第三:什么是“语文文本”?语文文本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文本,经过编者的加工,加上“阅读提示”、“课文注释”、“课后练习”等内容,成为语文知识体系的形象化示例,是语文教学内容的载体,成为知识的、能力的、情感的繁复的多重复合体。

最后什么是“文本解读”?《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对“解读”二字的解释为“解读就是通过分析来理解。”解读是蕴含了理解与自我理解的活动。即是对客体的把握,也是解读主体的存在方式。而文本解读就是要完成语文知识的认知和理解,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提高,以及师生精神世界的建构。语文文本解读通过关照客体与作者进行积极的对话,从而实现对文本建设性的体验与创构,实现文本的价值。并且在《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文本阅读的三维结构:“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文本解读的四个层次的策略

正确的文本解读是教学内容设计的基础。同时正确的解读教材应该是在教师、学生、文本、编者四方对话过程中达到的统一。首先文本解读第一步就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王荣生教授在《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中就说:“就某套特定的教材,要确定‘教什么的问题,可作如下考虑:第一,看教材的编排体例或教材结构。比如《国文百八课》是以‘文章学知识来编排的,我们在把握这套教材时,就要考虑,对于‘文章学而言我们该教哪些东西。第二,看教材的单元导语。单元导语往往体现着教材编制者的编辑意图以及该套教材在该单元的教学目标以及所建议的教学内容,把握了单元导语,‘教什么的问题也就有底了。第三,最为关键的,是教材的‘思考和练习部分。因为在具体的教学中,一篇课文教什么乃至怎么教,很大程度上要受制于帮助读和练习的编排,而就一篇课文而言,可从四个层面研究其蕴含的意义,即语言符号层、艺术形象层、内在意蕴层和社会意义层。”语言符号层,是指字、词、句、段、篇、标点符号等课文的外层结构;艺术形象层,是指课文所描述的故事、人物和景物等事物表象和生活原型;内在意蕴层,指课文的表象、原型、重点词句所蕴含的意义;社会意义层,指课文意象的象征意义,即与社会环境相关的课文价值取向。课文所蕴含的这四个层面的意义,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融合,共同为教材的“教学化”提供依据。因此从这四个方面入手,来应对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文本解读策略。

(一)从语言文字中建构语言与运用

教师深度解读文本,要突出学生对语言的“体验”。具体方法是品读文中关键字词,对重点文段的反复朗读。要读出文章的特色(如体裁体征,语言组合形式,美学特征等)和品出语文味道来。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主要借助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来培育。在阅读教学中,既要渗透语言知识的教学,更要注重语篇识解能力与语篇评价能力的养成。例如教师在教《再别康桥》这首现代诗中就要多让学生朗读,让学生从文字的朗读中感受到文中的音乐美、从文字的排列中感受到建筑美,同时从《再别康桥》中开头中写道:“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结尾最后一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透过这两句,我们在品读这篇课文时就更能解读出作者对剑桥大学中康河的热爱以及爱恋。通过品读感悟文章的语言来解读确实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方法,品读感悟只有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通过反复朗读、反复咀嚼品味语言文字,学生的读只有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通过对文章语句的推敲、揣摩、品味,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从课堂提问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语文教育中,无论是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还是综合实践活动,都必须融进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训练。《论语·述而》说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主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更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問,通过“主问题”,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思维,驱使其走向思维“深水区”,实现思维发展素养的提升。例如我听过一位教师上《草船借鉴》一课时,他先让学生进行自学,要求学生读懂课文;接着,引导学生逐段理解内容,把课文读懂;然后,教师启发学生围绕体现诸葛亮足智多谋的重点段落提出问题。

生:诸葛亮让鲁肃准备了什么?为什么不让周瑜知道?

生:诸葛亮为什么会断定曹操在这样的天气里只敢放箭,不会轻易出兵?

生:诸葛亮为什么选择第三天四更去取箭?

生:诸葛亮为什么两次下令掉转船头?

生:课文为什么以《草船借箭》为题?

……

师:你们提了不少问题,说明你们在读书时进行了深入思考,这些问题正是我们需要好好理解的地方。

老师和同学们边读书边对大家提出的问题逐个进行解答,老师给学生创造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机会,时间安排合理,学生的质疑也质在了关键处,为每个学生创造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思想和信息得到多向交流,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增强了,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从而,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不难看出,这是一节成功的课。因为在这节课上,既突出了学生主体地位,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从阅读鉴赏中提高审美与创造

高中语文课程新课标指出,“审美教育有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的作用,要善于发现美、追求美和创造美,语文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力。因此在语文阅读鉴赏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思显得尤为重要,那么该从何着手呢?矛盾先生曾经介绍过自己的阅读心得:“第一遍最好很快把他读完,它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的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品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的一段一段地读,这时要注意到它炼字炼句。”所以文章的阅读先整体通篇快速阅读,从文章的序和目录中了解大概,然后再深度各段内容,仔细研究,最后再归纳总结出规律和理清文章的重难点。例如《水浒传》中的《林冲风雪山神庙》一章节,整篇文章很长,在第一遍的时候,通读全文,梳理文章的脉络,主要人物,最后仅仅抓住风雪、山神庙这两个线索,深刻理解林冲的风雪山神庙的缘由,冲突和结果,以至于林冲被逼梁山的无奈。

(四)从文以载道中感受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从形式上看,文言文本身就是宝贵的传统文化,其言语形式是我们民族书面语言的最初形式。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的篇目都是经过时间的筛选,不管是文字表达还是语法,亦或是语义,都是“厚积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情感和精神,潜存着汉民族生命的根基和热情”,所以文以载道也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例我们通过学习一篇文章,总是会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例如小时候学习的《农夫与蛇》这篇文章就告诉我们:人一定要懂得分辨善恶,不要盲目地同情弱者,否则将会受其所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Z].20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9.

[4]万明华.有效的语文教学[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116.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119.

作者簡介:

黄小康(1992.10.10—),男,汉族,湖北黄石市人,现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6级学科教育(语文)专业,主要研究方向:语文教育学。

猜你喜欢

语文核心素养文本解读核心素养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