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几个问题

2017-08-25合玉君张晓燕

速读·下旬 2017年8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问题课程

合玉君++张晓燕

摘 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被列为全国大学生公共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精心设计,使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效果凸显,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同时亦发现诸多困惑和难题。所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必须具有自觉的问题意识、清晰的辨识理路、多维的思维触角和处理好若干关系。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问题

1前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开设能够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16号文件和中宣部、教育部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的新方案的精神,通过首轮“纲要”课程的讲授,我们发现,在该课程的教学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思考和研究。

2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几个问题

2.1关于“纲要”课程的定位问题

“纲要”教材中关于中国近现代史概念的定位是:中国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的中国的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的历史,是中国的近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是中国的现代史。很显然,教材中关于“中国近现代史”概念的定位与过去传统的历史划分方法有所区别,教师必须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并在教学中对之有所阐述。

“纲要”课程在教学目的、任务上的定位为:通过“纲要”课程的学习,指导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进程及其内在规律,了解国情、国史,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从教学目的、任务的定位上我们也应认识到,“纲要”课程绝不等同于学生以前接触过的历史课程,而是一门完全意义上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其意识形态功能较强。这也是我们在讲授中需要特别注意的。

2.2关于“纲要”课程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的问题

以学生为本,一要重视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只有思想教育内容满足了大学生的内在需要,并经由各种教育渠道进入大学生主体视野,才能促进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接受它和践行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内在需要,然后根据其内在心理需要组织设计和开展教学,因势利导,使其自觉地接受思想教育,在受教育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二要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大学生非常关注自身的发展问题,只有让他们感觉到思想教育对其个人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他们才能够乐于接受教育,这也正是我们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的着力点。三要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必须将作用于大学生身上的由教育引发的外部压力,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动力。这种转化,不能仅仅依靠教育者的教学,还必须依靠学生的自我教育。在實施思想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大学生开展积极的自我教育,要触及大学生更深层的心理层面,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思想教育的实效性。鉴于以上考虑,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广泛发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要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参与制作教学课件、教学短片等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关于“纲要”课程的实践性教学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道德观与法制观的极为重要的任务。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对此,人们在认识上并不存在多大的分岐,但对实践教学的具体理解和实际把握却不尽一致,甚至存在根本性的分歧。多数人认为,实践教学就是课外教学、校外教学,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实施实践教学就是要组织和带领学生离开课堂,走出校门,开展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校外见习或实习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劳动等。

3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问题解决策略

3.1如何与中学历史课衔接

就一般情况而言,高校学生在中小学期间已经系统地学习了历史课程,对中国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已有较多的了解。但是大学历史学什么和怎样学与中学历史课衔接是一个问题。

我们最初想得比较简单,认为只要借鉴高校历史专业课知识,以前人研究近现代史提供的基本理论框架和主要线索为依据,增加知识和理论分析的深度就可以了。但出乎意料的是,讲过几节后学生普遍反映授课没有新意。所以,确定大学历史课学什么,区别大学与中学学习历史不同在什么地方,处理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与中学历史教学的衔接,就成为实现这门课教学目的并取得教育教学实效的重要问题。

3.2如何处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学的关系

对于处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学的关系,有人建议由于二者重合地方较多,历史课可以着重讲前面,即新中国成立之前部分多讲些,后面少讲些。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搞清楚:大学历史课和理论课虽然都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二者的性质和讲法是不同的。历史课以学习历史的方式提高学生认识和理解历史的能力,从历史文化中吸取资源,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理论课则以学习执政党的指导思想,加深理解现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提高理论思维能力,从思想理论中吸取资源,以达到教育目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活动,应在弄清课程定位的前提下,把握基本线索,以学生为本,密切结合社会现实进行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习动机,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体现了现代教育对大学生创新型综合能力培养的宗旨。

参考文献:

[1]刘远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参与式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199-200.

[2]范连生,FANLian-sheng.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研讨式教学的几个问题[J].凯里学院学报,2016,34(1):151-154.

[3]宋进.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75-78.

[4]朱志敏.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几个问题[J].教学与研究,2007,V(5):61-66.

[5]马慧吉,李向勇.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11(2):77-78.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问题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