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用训练,让学生“练”有所依

2017-08-24王利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语用训练实践运用切入点

王利

[摘 要]吴忠豪教授指出对小学生而言,学语文主要就是学习语言,学习准确认识和使用我国的语言文字。因此,“语用训练”便聚焦于每堂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探寻语用训练切入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关键词]语用训练;切入点;实践运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对小学生而言,学语文主要就是学习语言,学习准确认识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因此,在教改盛行的今天,“语用训练”已聚焦于语文课堂。在语用训练过程中,学生一直与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与作者对话,并把自己摆到作品中去,这个过程不仅能练习表达,还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实践证明,语用训练较多的班级,最大的好处是不用给学生专门讲写法,讲思路,讲用词,学生的思维与课文相接,也根本不会发愁写什么和怎么写。因此,教师每上一节课,都应该深入文本,解读学生,从各种文本中寻找语用训练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学习运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那么语用训练的切入点该如何寻找呢?

一、于精彩处仿写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课堂上的语用训练,教师首先要明确让学生“写什么”,可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现实的可望可即的仿写内容,这内容即可来自课文之中,也可以教师自己创设,还可以是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感受。有了仿写的范围和内容,学生才“练”有所依,不会为写什么而费神费脑了。

其次要明白“怎样写”,它包含两个步骤:一是分析范例,概括表达特点,并体悟这样写的好处。二是创设情境,促进读写迁移。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为仿写而仿写的弊端,使仿写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助推器。教学《赵州桥》第二、三自然段时,理解文字之后,我先引导学生概括这两个自然段的表达特点:“总起+X(数字说明、描写说明)”并让学生这样写的好处和效果。然后为学生提供素材,學生任选一个,学写“总起句+X”式的构段:

(1)这是一只非常可爱的小狗。

(2)花园里的花真美啊!

有了课文语段这个例子,学生写起来就有章可循,容易多了。

二、于空白处补写

文本的空白,在课文中随处可见,也可以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创造而显现。利用这些空白,让学生植根于课文,想象于书外,进行课堂练笔,即可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实践,也可带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入情入境地体验与感受。

《鱼游到了纸上》写的是一位聋哑青年画金鱼的故事。“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聚焦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围观的人有哪些?反观前文,有小孩、老人、青年等,接下来需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这些人有的赞叹,有的议论,想想各自的神情、动作、话语,选择一类人围绕一个内容来说说,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之后,补白这句话,写具体,写生动。如有一个身着西装,手提公务包的年轻人,一边注视着青年画鱼,一边赞叹道:“画得太好了,一条条鱼活灵活现,形态各异,颜色丰富。看着鱼尾巴,仿佛真的在摆动呢!”

三、于“迁移点”拓写

练笔中的拓展提升,是让学生在解读文本主旨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赋予了文本新的含义,提升了文本的价值,体现出了教学的现实意义。在《落花生》一课中,我依据父亲“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进行适当拓展,给了学生一个辩题:“当今社会,你想做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并据此提供了一次小练笔:我想做( ),我认为( )。这为学生提供了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表现自己,张扬个性。这样的训练,不仅加强了对文本的理解,而且强化了感悟和语言运用。

四、于结尾处续写

阅读完一篇好文章,常常会有一种言犹未尽的感觉,好像故事还没有结束,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往往让人浮想联翩。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学此类课文时,我们可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故事续写,在与课文保持一定连续性和一致性的基础上大胆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

教学《穷人》之后,可以安排课后小练笔:续写《穷人》。桑娜告诉丈夫自己已经把孩子抱回家后,课文就戛然而止了。孩子的命运会怎样?桑娜和渔夫又会带领孩子怎样渡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这些问题牵动着孩子的心。教学时,可告诉学生,续写时要把握故事情节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无论最后发展成什么样子,主线不能变,人物的思想品质不能发生本质的变化,然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创造。还可以通过开读书汇报交流会、出专辑等形式展示自己的作品,激发写作兴趣。

五、变换文体练习写

文本转化的练习,锻炼学生学会融入自己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这不仅能有效锻炼学生的表达运用能力,也能使文本体现出无穷的生命力。变换文体写的方式很多,最常见的是古诗改写,特别是一些具有童趣的情境诗:如《牧童》、《清平乐.村居》、《所见》等,以及剧本、文言文与记叙文等文体的互换。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出现了剧本《半截蜡烛》,这是小学生第一次认识剧本,学完之后,可让学生改编成记叙文,也可让学生从《半截蜡烛》的前一篇课文《晏子使楚》中任选一个故事,改写成剧本,从中感受不同文体的不同表现力。

人教版《牧童》这首古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充满童趣。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抓住“草铺”“晚风”“笛”“三四声”“黄昏”“明月”这些表达环境的词语,想象画面,尝试描写,再联系“不脱蓑衣”“卧”将诗中的景、情、人物、声音用现代语言描写下来。突出“情趣”体会“眷恋”,实现读与写,诗与文的结合,学生在主动积极的读写结合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延伸来写自己的童年,自然会迁移,会选材,会描写!在阅读课中,不动教材,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语用训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阅读课和作文课的界限,在探寻读与写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二者的巧妙链接。

文本资源取之不尽,把语用训练点选好了,训练到位了,便有可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神效。只要我们教师能坚持不懈探寻语用教学的策略,时时处处利用它来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就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传河,王维宝.谈指导小学生写作入门[J].教学交流·理论版,2010(5).

[2] 张萍.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策略[J].吉林教育,2010(9).

[3]陈顺秀.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教学理论研究,2013(4).

[4]王正有.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研究[J].今日教育,2015(1).

猜你喜欢

语用训练实践运用切入点
谈小学英语乐学课堂模式的组织与实践
试论小学语文“递进循环式”教学
高中英语个性化教学策略研究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警惕语用教学技术化与功利化倾向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