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莱芜梆子的源流及音乐形态分析

2017-08-24刘娇

世纪之星·交流版 2017年5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 要]2008 年6月,山东省莱芜市的莱芜梆子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莱芜梆子作为极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几百年来以其丰富的剧目和独特的唱腔深受泰沂地区人民的喜爱。 本文主要对莱芜梆子丰富的曲目和典型的唱腔进行介绍和分析,以便进一步的深入对莱芜梆子的研究。

[关键词]莱芜梆子;音乐形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历史源流

历史上的“四大徽班”进京献演,带起了其他徽班向外开拓。1850年前后,徽班“老阳春”流入泰安一带,在泰安西南程子寨定居。从陕甘一带的传来的秦腔到汶上地区,形成了特色鲜明、深受欢迎的本地梆子腔。为了争取观众,“老阳春”便借鉴梆子腔中的优秀因素。在改良的过程中,受当地方言等因素影响,就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莱芜梆子。

莱芜梆子从产生到现在经历过两起两落。第一次发展的高峰期时从19世纪80年代到抗日战争爆发前。第一次低潮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铁蹄践踏着华夏大地,莱芜梆子遭受了严重的摧残。第二次发展的高峰期是解放后,与到“文革”期间,此段时间成立了莱芜梆子历史上第一个国营专业剧团——莱芜县民艺剧团,1956年更名为“莱芜梆子剧团”,并招收几批学员,排练出《送猪记》、《赵连岱借闺女》等有影响力的作品。第二次的低潮则是“文革”期间,莱芜梆子剧团于1967年取消,1970年莱芜县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成立是为了政治的需要,普及京剧现代戏和演艺创作工作,而不是为了地方戏曲而服务。不过在群众强烈的呼吁和形式不断的变化下,1974年莱芜梆子剧团重新恢复。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腾飞,莱芜梆子的发展渐渐步入正軌。作为莱芜梆子剧种惟一的专业剧团,莱芜梆子剧团的肩上扛着继承和发扬这一本土剧种的重要责任。

二、音乐形态

1.演员行当、演唱方法和特点

莱芜梆子的唱腔高亢粗犷、刚劲挺拔,体现出了泰沂山区人民豪爽耿直的性格特点。在演员门头的划分上,主要有三种:生角、旦角、净角。生角分类、唱法与特点:生角主要有老外、红脸、帮生等。生角的唱法是以真声为主,假声为辅,真假声结合的方法。在生角唱腔中,有一种特殊的唱法叫“厉嗓”。它是用极高的假声倒吸气唱出,声音高亢坚实,比记谱高一个八度。多用在戏中人物情感激动之时。旦角分类、唱法与特点:旦角主要有,小旦、正旦、老旦等。旦角的演唱是真声为主,假声为辅,真假声分开的方法。在旦角的唱腔中有一种特殊的唱法叫“小嗓”,在唱腔的尾音处,翻高八度,用假声唱出。净角分类、唱法与特点:净角主要有,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副花脸等。净角的唱法也是以真声为主,个别情况下才用假声。

2.板式

“板式”即板眼的样式,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节拍形。莱芜梆子的唱腔有着自己独特的板式结构,按结构形式可分五大类,每一类有包括它的派生板式:

(1)慢板类:包括大慢板、快慢班、中慢板、过眼腔、哭剑(又称杀妲己)等,板眼类型为一板三眼,其特点是上下句结构,旋律性较强,善于抒情。

(2)流水般类:包括快流水、慢流水、垛板、呱嗒嘴、金钩挂、一串玲、调锣(亦称一鼓二锣)等,板眼类型为一板一眼,其特点是字多腔少,口语化较强,长于叙事。

(3)梆子戏类:包括快梆子、慢梆子、光才光、紧垛子、顶帘子,板眼类型为无眼板,其中快梆子多为紧打慢唱形式,多表现慷慨激昂的情绪

(4)乍黄类:包括快乍黄、慢乍黄、大起板、小栽板等,为无眼无班的自由演唱形式。

(5)其他唱腔:包括娃娃腔、锯大缸、小放牛等,主要用于少数曲目,以表现特殊情绪。

3.伴奏

莱芜梆子的伴奏乐队主要分文场和武场。文场乐器主要有梆胡、板胡、二胡、月琴、阮等乐器;武场主要乐器有镗鼓、大锣、铙钹、小锣、梆子和手板等乐器。在伴奏乐队中最有特色的就是莱芜梆子 “三大件”:梆胡:与其他胡琴不同,椿木为筒,呈圆形,用梧桐木封口,空弦定调 (正工四)。琴声尖锐、清脆、高亢。原来演奏时手戴皮指套是用猪尾制作的,现在演奏时手带指套是塑料制。梆胡作为莱芜梆子的主弦,最能够体现该剧种的风格特点。月琴:月琴,又称八角月琴,两面用梧桐板,琴颈较短。莱芜梆子中的月琴无品,演奏时全靠听觉按弦发音,弹奏时手带铁指套按弦,用硬牛角拨子弹奏。三弦:莱芜梆子的三弦是用木板(梧桐木)做盖,由于老一辈艺人的手艺功夫失传,现在剧团乐队里面,已无人会操作,故取消这种乐器的建制。

三、结语

任何一个地方剧种的形成都要经历漫长的演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环境、地域文化、姊妹艺术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在莱芜梆子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河南传入的梆子腔是其产生的根源,演出徽戏的徽班充当了催化剂,而莱芜地区的文化氛围为新剧种提供了养分,三方面的结合产生了乡土气息浓郁的莱芜梆子,使之成为山东最有特色的地方剧种之一。然而,在当代这样一个多元文化发展的时代,莱芜梆子的发展面临着新兴艺术的冲击、绝技失传、剧团单一等诸多困难。

参考文献:

[1]李顺发.莱芜梆子的形成流传和发展[J].齐鲁艺苑,1983(S1).

[2]安禄兴.山东地方戏曲音乐[M].济南 :山东省出版管理处 ,1987.

[3]白雪.莱芜梆子唱腔艺术研究[D].河南大学,2007.

[4]笔者调研莱芜梆子剧团的采访记录.

作者简介:刘娇,女,聊城大学音乐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为音乐,研究方向:声乐表演。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