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贡地区马铃薯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2017-08-22卢远华王裕官李福贵熊军李志刚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发生特点绿色防控马铃薯

卢远华+王裕官+李福贵+熊军+李志刚+陈谋全+李利

摘 要:本文根据自贡地区马铃薯病虫害的发生特点,提出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合理运用农业生态调控、健身栽培、物理防控、生物控制,配合精准化学防治,达到有效控制其危害的一整套绿色防控技术。

关键词: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特点;绿色防控

自贡市位于四川盆地南部丘陵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阴云天气常见,年均温17.8℃,最冷月(1月)均温7.2℃,年降雨量1030mm。气候特点是冬季温暖、干旱,早春气温回升快,少雨,4-6月降雨较多,7-8月有高温伏旱,9-10月有秋绵雨。2016年该市种植马铃薯10360hm2,产量239316t(鲜薯),其中秋播马铃薯(9月中下旬播种)占85%,冬播马铃薯(12月中下旬播种)占10%,春播马铃薯(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种)占5%,品种包括费乌瑞它、宣薯2号、中薯2号、中薯3号、川凉薯2号等,每年从四川省九寨沟县、北川县、成都市以及云南省等地引进脱毒种薯和部分非脱毒种薯,采取坡地覆膜或不覆膜、稻田稻草全覆盖等栽培方式。近年来,笔者对影响自贡地区马铃薯生产的主要病虫害进行了调查,并开展了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应用。

一、自贡地区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常年发生程度

晚疫病+++++,立枯丝核菌病(黑痣病)+++,早疫病++,枯萎病+++,炭疽病+++,疮痂病++,软腐病+++,青枯病++++,黑胫病+++,病毒病++++,块茎蛾++、蚜虫++,白粉虱++,小地老虎++, 蝼蛄+,蛴螬+++,金针虫+,蟋蟀++,茶黄螨+++,朱砂叶螨++。

+表示轻发生,++表示中等偏轻程度发生,+++表示中等程度发生,++++表示中等偏重程度发生,+++++表示大发生。

马铃薯瓢虫、白绢病、干腐病、叶枯病、黄萎病(早死病)、粉痂病、环腐病、根腐线虫病等,有时随种薯调入,偶尔发生。

二、自贡地区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1.晚疫病:为害叶片、茎和块茎,也可侵染花和浆果,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以菌丝体在薯块上越冬,也可在温室番茄上为害并越冬。初次侵染来自田间马铃薯或温室番茄,播种带菌薯块,出土后成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番茄和马铃薯可以交叉侵染。品种间的抗性差异显著,无免疫品种;种植感病品种,相对湿度90%以上,有水滴存在,温度20-25℃,最适发病和流行,发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引起大流行;多雨、多雾、昼夜温差大、空气潮湿适宜发病;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发病重,平地较垄地发病;密度大、株形大、偏施氮肥引起植株徒长,土壤瘠薄、缺氮、土质粘重使植株生长衰弱,均有利于病害发生,增施钾肥可减轻危害。自贡地区秋播马铃薯10-11月、冬播马铃薯2-3月、春播马铃薯4-5月为发生流行高峰期。

2.黑痣病:为害幼芽、茎基部和块茎,幼芽染病出土前腐烂形成芽腐,造成缺苗;出土后染病,茎基部产生褐色凹陷斑;重病株可形成立枯或顶部萎蔫或叶片卷曲。以菌核在病薯块上或残落于土壤中越冬,菌丝体可在植株残体上越冬。带菌种薯是翌年的主要初侵染源,也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病菌可经风雨、灌溉水、昆虫和农事操作等传播。土温23℃左右、潮湿情况下,发病严重;后期菌核形成需23-28℃的较高温度;高湿度和低的地温有利于病害发生,春寒、春季播种早,土温较低时发病重;土质粘重、低洼积水、排水不良、连作地发病重。自贡地区秋播马铃薯10月、冬播马铃薯1月、春播马铃薯3月发生较重。

3.早疫病:为害叶、叶柄和块茎,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 发病重时病斑连接成大型枯斑,使叶片局部枯死。以分生孢子或菌丝在病残体或带病种薯上越冬。翌年种薯发芽病菌即开始侵染,病苗出土后,其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水传播,不断循环。病菌易侵染老叶片,遇小到大雨,或连绵阴雨,湿度高于70%,易发病;贫瘠的土壤易发病。

4.枯萎病:为系统性侵染病害,发病初期地上部出现萎蔫,剖开病茎,维管束变褐。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在带菌的病薯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或灌溉水传播,从伤口侵入。田间湿度大、土温高于28℃或重茬地、低洼地,土质粘重,雨后积水,种植密度过大,田间通透性差,管理粗放,缺肥缺水植株长势差发病重。

5.炭疽病: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侵染块茎,引起植株萎蔫和块茎腐烂。以菌丝体在种薯或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雨水飞溅传播蔓延。带病种薯是重要的初侵染源,发病后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助于风雨传播,形成再侵染。高温潮湿有利于发病,24-28℃,降雨次数多、雨量大、雨后积水、持续时间长,空气湿度大,易引起病害流行;马铃薯生长中后期遇雨、露、雾多的天气,有利于病害蔓延;地势低湿、排水不良、土质粘重、连作、过度密植、土壤瘦瘠、田间管理差、杂草丛生,缺肥缺水、植株长势较差的地块发病重。

6.疮痂病:放线菌病害,为害马铃薯块茎和茎。病菌在土壤中腐生或在病薯上越冬。病薯长出的植株极易发病,健薯播入带菌土壤中也易发病。块茎生长的早期表皮木栓化之前,病菌从皮孔或伤口侵入后染病。高温干旱发病较重,25-30℃适合发病,中性或微碱性砂壤土发病重,PH5.2以下很少发病;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白色薄皮品种易感病,褐色厚皮品种较抗病;微量元素失衡,钙肥、硼肥用量不足,马铃薯生长不良、免疫力低下易发病;人工浇水或集中降雨,低洼地块积水较多发病较重。

7.软腐病:细菌病害,为害叶片、茎和块茎,发生在生长后期收获之前的块茎上及储藏的块茎上。细菌在病残体或土壤中越冬,借气流、雨水、灌溉水及农事操作等传播扩散。病菌只能由伤口或生活力极度衰弱的部位侵染。23-28℃,80%以上相对湿度,病害易发生;田里积水、施氮肥多,土壤湿度大、温度高发病重;收获过晚,造成田间烂薯,收获和贮运期间造成伤口多,水洗后块茎上有水膜造成的厌气环境,入窑后堆积过厚,贮藏过程中温度过高、通风不良、湿度过大病害较重。

8.青枯病:维管束细菌病害,为害叶片、茎和块茎,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严重时造成绝收,引起种薯腐烂、幼芽枯死或中后期植株萎蔫。病菌随病残体、田间其它感病寄主或带菌的肥料越冬,侵入薯块的病菌在窖里越冬,也可在土中腐生—年以上。播种时,病菌通过切刀传染给健康种薯,田间可以通过根系接触、灌溉水、浇水、雨水、土壤耕作和昆虫等传播。高温高湿多雨利于病害发生,发病最适温度30-37℃,最适PH6.6,一般酸性土发病重;田间土壤含水量高、连阴雨、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发病重;土壤地势低洼、土质粘重、地下害虫多、与茄科及其它寄主作物连作的地块发病重。

9.黑胫病:维管束细菌病害,为害茎基部和块茎,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以苗期最盛,造成缺苗断垄、块茎腐烂、贮藏期烂窖。病菌在土壤中遗留的病薯和病残体或种薯里存活、越冬,是初次侵染的来源。发病最适温度25-27℃;播种前,种薯切块堆放在一起,不利于切面伤口迅速形成木栓层,使发病率增高;种薯带菌率高、多雨、地块低洼、土质粘重、排水不良、土壤潮湿和冷凉,发病重;窖内通风不好、湿度大、温度高,病菌通过伤口、皮孔传染快,容易造成烂窖。

10.病毒病:症状有花叶型、卷叶型、坏死型(或称条斑型)、丛枝及束顶型4种类型,主要病原有马铃薯S病毒、M病毒、卷叶病毒、A病毒、Y病毒、X病毒等6种病毒。除了马铃薯X 病毒只能借助机械磨擦接种以外,其它病毒均能由蚜虫传毒。该病已成为自贡地区在干旱少雨年份不利于晚疫病发生条件下马铃薯的主要病害。冬季暖和年份,越冬基数大,再遇天气干燥,利于蚜虫大量发生,造成病毒病大发生。毒源主要来自种薯和野生寄主上,带毒种薯为主要的初侵染源,种薯调运可将病毒作远距离传播。在生长期间,病毒通过昆虫或汁液等传播,引起再侵染。高温特别是土温高(>25℃),有利于传毒蚜虫的繁殖和传毒活动,同时降低薯块的生活力,削弱了对病毒的抵抗力,容易感病,引起种薯退化;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田间管理条件差,蚜虫发生量大发病重;25℃以上高温降低寄主对病毒的抵抗力,也有利于传毒媒介蚜虫的繁殖、迁飞或传病,利于该病扩展,加重受害程度。

以上马铃薯早疫病、枯萎病、炭疽病、疮痂病、软腐病、青枯病、黑胫病、病毒病在自贡地区秋播马铃薯10-11月、冬播马铃薯2-3月、春播马铃薯4-5月发生较重。

11.块茎蛾:以幼虫蛀食为害,从薯块的芽眼和破皮处蛀入,在植株上孵化的幼虫,吐丝随风传播,由叶面钻入叶内蛀食。自贡年发生7-8代,世代重叠,同时期内有成虫、卵、幼虫和蛹发生,以幼虫或蛹在田间残留薯块、残株落叶、墙壁缝隙及室内贮藏薯块中越冬。涝年发生轻,干旱年份发生重;播种浅、培土薄的发生重,播种深、培土厚的发生轻。自贡地区秋播马铃薯10-11月、春播马铃薯4-5月受害较重,室内贮存块茎在7-9月受害严重。

12.蚜虫:主要有桃蚜、萝卜蚜和甘蓝蚜, 以成若虫群集叶背吸汁为害,可传播病毒病。自贡地区混合发生,年发生10-30代,世代重叠,没有明显的越冬滞育现象。生活史属全周期迁移式,营孤雌生殖与两性生殖交替的繁殖方式,并具有季节性的寄主转换习性,可在冬寄主与夏寄主上往返迁移为害。暴雨的冲刷能降低虫害的程度。微风有利于蚜虫的扩散,但风速过大又限制了其发展。

13.白粉虱:以成虫和若虫吸食寄主汁液,并分泌大量蜜露,引起煤烟病的发生。自贡地区年发生12-15代,世代重叠,没有明显的越冬滞育现象;温室和露地蔬菜、马铃薯等生产紧密衔接和相互交替,白粉虱一年四季均有足够的食料和繁殖场所,周年发生。成虫可交配产卵,也可进行孤雌生殖,成虫有趋嫩性。白粉虱繁殖的适温为18-21℃。冬季温室作物上的白粉虱,是露地春季马铃薯上的虫源,通过温室开窗通风或菜苗向露地移植而使粉虱迁入露地。白粉虱的种群数量,由春至秋持续发展,夏季的高温多雨抑制作用不明显,到秋季数量达高峰。

以上蚜虫、白粉虱在自贡地区秋播马铃薯10-11月、春播马铃薯4-5月发生较重。

14.地下害虫:主要包括蝼蛄、蛴螬、金针虫、地老虎、蟋蟀等,自贡地区秋播马铃薯10-11月、春播马铃薯4-5月发生较重。

蝼蛄:主要有华北蝼蛄等,自贡地区3年发生1代,成、若虫在土中越冬。成虫、若虫用口器和前足把马铃薯的块茎或根撕成乱丝状,使地上部萎蔫或死亡;咬食芽块,造成缺苗;在土中串掘隧道,使幼根與土壤分离;咬食块茎,形成孔洞,易感染病菌造成腐烂。成虫和若虫,在地下随土温的变化而上下活动,具有群集性、趋光性、趋化性、趋湿性。有机质较多的田块为害重。

蛴螬:主要有大黑鳃金龟等,自贡地区2年发生1代,蛴螬及其成虫都能越冬,在土中上下垂直活动。为害地下嫩根、地下茎和块茎,咬食和钻蛀,断口整齐,使地下茎枯死;块茎被钻蛀后,导致品质丧失或引起腐烂;成虫飞到植株上,咬食叶片。以幼虫越冬为主的年份,翌年春季受害重,与花生等连作的田块发生重。

金针虫:是叩头甲的幼虫,自贡地区3年发生1代,世代重叠,以各龄幼虫和成虫在土中越冬;幼虫春季钻蛀芽块、根和地下茎,稍粗的根或茎虽很少被咬断,但幼苗逐渐萎蔫或枯死;秋季幼虫钻入块茎,在薯肉内形成孔道,降低块茎的品质,引起腐烂。土壤湿度大、有机质丰富的地块发生较重。

地老虎:主要有小地老虎等,在自贡地区年发生3代,以少量幼虫和蛹越冬,幼虫为害马铃薯幼苗,在贴近地面的地方把幼苗咬断,使整棵苗子死掉,并常把咬断的苗拖进虫洞。幼虫低龄时,也咬食嫩叶,使叶片出现缺刻和孔洞,也在地下咬食块茎,咬出的孔洞比蛴螬咬的小一些。喜欢阴湿环境,田间覆盖度大、杂草多、土壤湿度大的地方虫量大。成虫有趋光性和趋糖蜜性。

蟋蟀:主要有中华蟋蟀等,在自贡地区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越冬卵于10-11月产下,用产卵管插入土中产卵。第二年3-4月孵化为若虫,若虫出土为害马铃薯幼苗,夜间取食,咬食近地面的柔嫩部分,造成缺苗;6月上旬羽化为成虫,继续为害。成虫和若虫也可咬食块茎,形成孔洞。

15.螨类:为害马铃薯的螨类主要有茶黄螨和朱砂叶螨,自贡地区秋播马铃薯10-11月、春播马铃薯4-5月发生较重。

茶黄螨:又名侧多食跗线螨,以成螨和幼螨集中在叶片幼嫩部分刺吸为害。自贡地区年发生27-30代,主要以雌成螨在棚室中的蔬菜植株上或冬作物、杂草根以及土壤中越冬。温度16-23℃,相对湿度80-90%,温暖多湿的环境有利于茶黄螨的发生。两性繁殖,也可孤雌生殖。有明显的趋嫩性,可通过爬行、风力、农事操作等传播蔓延。大雨对其有冲刷作用。

朱砂叶螨:若螨和成螨在叶背面刺吸寄主的汁液。自贡地区年发生15-18代,以雌成螨群集在土缝、树皮和田边杂草根部越冬。爬行迅速,依靠吐丝下垂加风力可以近距离扩散,随农事操作可以远距离传播。孤雌生殖,气温29-31℃,相对湿度35-55%且没有降雨时,可以迅速繁殖,爆发成灾。

三、马铃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根据自贡地区马铃薯病虫害的发生特点,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因时、因地制宜地合理运用农业生态调控、健身栽培、物理防控、生物防治,配合精准化学防治,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其危害的目的。

1.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

按照国务院发布的《植物检疫条例》、农业部发布的《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农业部分)》、四川省人大发布的《四川省植物检疫条例》加强植物检疫执法。严格执行种薯调运检疫程序,严禁从疫区调运种薯,凭植物检疫证书方可调入马铃薯种薯等。

2.加强农业生态调控

(1) 品种选择。选择优质脱毒马铃薯一级生产(由原种繁殖)种薯,满足高产、抗病的基本要求上,秋、冬播马铃薯宜选择生育期60-90天,结薯部位较浅、薯块分布集中的早熟或中早熟品种;并选择薯肉黄色,芽眼少而浅、表皮光滑,耐储藏运输的品种。自贡地区宜推广费乌瑞它、宣薯2号、中薯5号、川育早、川育56、川凉薯2号等品种。

(2)合理轮作。马铃薯适合与禾本科、豆科等作物轮作以及水、旱轮作,轮作可减轻晚疫病和地下害虫等的危害。避免与十字花科、茄科作物及其它块根、块茎作物轮作、套种或临近种植,禁止与番茄轮作。宜选择排灌方便、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有机质含量高、通透性好、排灌方便的微酸性壤土或沙壤土。

(3)深耕整地。田块应提早翻耕,尤其是土质较粘的田块,深耕25-30cm,达到地表平整,上松下实。深耕可使土壤疏松、透气性好,提高土壤的蓄水、保肥和抗旱能力,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为马铃薯的根系充分发育和薯块膨大创造良好的条件。翻耕能改变病虫原来的生活环境,把一些土壤中的害虫翻到土表,通过光照、温度和湿度等物理防治措施和捕食性天敌等防治措施,可有效杀灭害虫。清除田园及周边杂草,减少幼虫和虫卵数量。

(4)覆草:稻田稻草覆盖马铃薯种植田块,应在水稻收获后立即开挖排水沟,减少土壤含水量,降低田间湿度,以减轻病虫害的发生。理好围沟,净作以0.85-0.9m开厢,双行,株距0.25m,每667 m2栽6000株左右;间套作根据空行间距大小,可播1-3行,株距0.25m;按种块大小,每窝播一块或两块带芽种块。马铃薯播种后,每667 m2用500-600公斤稻草横盖于厢面,盖种厚度以不见土为好,盖草后均匀撒施好氧性秸秆腐熟剂。如无鲜稻草,可用干稻草充分浸湿再沥去多余的水分后盖草。稻草上切忌盖土。

3.健身栽培

(1)施足基肥。基肥应占全生育期施肥量的2/3以上,每667 m2施农家肥1500kg,化肥选含钾量高的硫酸钾型的三元复合肥100kg,其中基肥70kg,并施用硫酸锌1.5-2kg。为实现肥料吸收利用最大化,宜用开沟沟施,且要均匀分散,不要太集中。不使用未腐熟的菌渣、畜粪、生猪粪、生鸭粪等有机肥料,以防止招引地下害虫成虫产卵。

(2)处理种薯。选用无病、芽眼明显且已萌发的薯块做种薯。播种前对马铃薯进行消毒和浸种处理,能有效预防马铃薯晚疫病等病害的发生。结合杀菌剂浸种、干燥纯净的草木灰拌种播种既能杀灭病菌,又能为马铃薯生长补充营养、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① 切种:剔除病薯、烂薯,50g以上种薯切块,看着顶端芽或芽眼纵切,纵切后还过大的再横切,每个切块保留1-2个芽眼,要求1人备2把切刀,切刀用0.2%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切时切到病、烂薯(褐色、黑色圆圈)后,把切刀放入消毒液,再拿另一把消毒液中的切刀。② 消毒:切块后的种薯和未切种薯,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劑500倍 + 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500倍 + 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500倍配制消毒剂,浸种10分钟。③ 晾干:种薯消毒后自然晾干,待伤口愈合木栓化后播种,采取上午切种消毒晾干下午播种,或下午切种消毒晾干第二天上午播种,若遇天气不好播不下去的剩余处理种薯,要放在通风的屋内摊晾。播种前可用干燥纯净的草木灰拌种。

(3)适期播种。秋播马铃薯在9月中旬开始抢晴阴天播种,冬播马铃薯在12月中下旬播种,春播马铃薯2月下旬至3月上旬播种。根据地块条件,因地制宜选择机械化播种、半机械化播种方式。机械化播种可一次完成开沟、播种、施肥、起垄、覆土、镇压等多项作业,具有排种均匀、株行距一致、镇压严密、出苗均匀等优点。半机械化播种采用机械开浅沟、人工摆播、人工覆土。播种沟深8-10㎝。单垄单行种植的在沟底均匀稀撒基肥和地下害虫防治药剂;单垄双行种植的在两播种行中间开沟均匀稀撒基肥,撒药则均匀稀撒在两个播种行,不要太集中。然后覆土3-4㎝后按播种规格均匀摆放种薯(芽或芽眼向上),再覆土5-6㎝均匀盖种。田块四周一定要做好开沟排水。为有效防除杂草,播种盖土后,用土壤处理除草剂兑水后均匀喷施于地表,进行封闭除草。

(4)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有利于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每667 m2以6000-7000株为宜。播种方式采取条播。单垄单行,垄距66.7cm,株距16.7cm,错窝播种;单垄双行(尤其适宜费乌瑞它),垄距110-120㎝,行距40㎝(两行中间要沟施底肥,并起高垄后再在两边按行距40cm播种两行)、株距16.7㎝,错窝播种。为确保密度,可在田块中多播一部分种薯,用于补苗。

(5)强化田管。

① 追肥:幼苗出土后长至苗高10-15cm时,施追肥,每667 m2用复合肥30kg(施基肥后余留下的量),看苗酌情追施尿素3-5kg提苗,有条件的可追施硫酸钾10-15kg;封垄后选用98%磷酸二氢钾按0.3-0.4%浓度叶面追肥。

② 中耕:结合中耕除草,培土2-3次(中耕应做到前期深、后期浅)。当苗高10-15㎝时应进行第1次中耕除草培土,以利于促进早结薯;在现蕾期进行第2次中耕除草培土;在植株开花期封垄前进行第3次中耕除草培土。最后一次培土要尽量高一些,注意补裂缝、塌陷,以利于薯块生长发育与膨大,并防止块茎外露变绿、影响食用品质和商品性。

③ 化控:主要是防徒长。如果土壤中氮肥过多、遇连续阴雨天气、光照不足时,植株容易徒长,营养物质大量向茎叶中输送,出现只长苗、不结薯或结薯延迟的现象,每667 m2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g兑水50kg常规喷雾来调控马铃薯植株地上部与地下部的生长,调整光合产物的分配,有效抑制植株地上部的生长,促进结薯与块茎膨大。

④ 防霜冻:秋播或冬播马铃薯在霜冻前除采用盖膜、熏烟等物理措施外,苗期每667 m2用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4g兑水50kg常规喷雾,以增强马铃薯抗冻、抗旱能力。

4.物理防控

(1)黄板诱杀:在蚜虫、白粉虱成虫发生期,在田间悬挂黄色粘虫板,用来诱杀迁飞的蚜虫、白粉虱成虫,同时也可减轻病毒病的发生。一般悬挂黄色粘虫板(25cm×40cm)10-15块/667 m2,高度略高于马铃薯植株。每15天对黄板涂抹1次黄(机)油,以确保粘虫效果。

(2)杀虫灯诱杀:在3-5月、9-11月马铃薯块茎蛾、金针虫、蛴螬、蝼蛄、地老虎等成虫发生期,在马铃薯田悬挂频振式杀虫灯,控制虫源基数,杀虫灯每2-3 hm2一盏灯,灯间距离150-180m,离地面高度1.5-1.8m,每天天黑后开灯黎明关灯,每晚开灯6-8小时。

(3)利用银灰膜驱避蚜虫:蚜虫对银灰色有负趋性,在马铃薯生长季节,可在田间张挂银灰色塑料条;或插银灰色支架;或铺银灰色地膜等,均可减少蚜虫的危害。

(4) 根据马铃薯瓢虫成虫具有假死性,可以敲打植株,捕捉成虫;用人工摘除叶背上的卵块和植株上的蛹,并集中杀灭。

5.生物控制

(1)性诱剂防控:在3-5月、9-11月马铃薯块茎蛾、地老虎等成虫发生期,性诱剂诱捕器每667 m2设置1个,设置高度离马铃薯植株顶端20cm左右。

(2)毒饵诱杀:对于蝼蛄、蟋蟀和地老虎。将麦麸、豆饼粉碎做成饵料炒香,每5kg饵料加入90%晶体敌百虫30倍液0.15kg,并加适量水拌匀,每667 m2用1.5-2.5kg顺垄撒施。

(3)人工繁殖释放丽蚜小蜂,当马铃薯上的白粉虱在0.5-1头/株时,释放丽蚜小蜂3-5头/株时,每隔10天左右放一次,共放蜂3-4次,控制效果良好。

(4) 生物药剂:对于地下害虫,播种时可选用绿僵菌或白僵菌、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制剂混土处理。可选用天然除虫菊素、Bt乳油、苦参碱、茴蒿素、印楝素、Bt乳剂、白僵菌、甲维盐、核型多角体病毒等防治鳞翅目幼虫,用天然除虫菊素、阿维菌素、吡虫啉防治蚜虫,用阿维菌素及矿物源农药石蜡油等防治蟎类,用宁南霉素、农抗120、新植霉素、氯霉素、水合霉素、农用链霉素、大蒜素、井岗霉素等防治病害。

(5) 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如步甲、瓢虫、草蛉、螳螂以及各种寄生蜂、寄生蝇等。

6.精准化学防治

在病虫害防治适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药剂进行防治,特别强调病害以预防为主(在未发病或发病初期施药)。

(1)晚疫病:齐苗后,用23.4%双炔酰菌胺悬浮剂1000-12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预防;若田间已发现马铃薯晚疫病中心病株,则选用治疗性药剂进行防治,用50%氟啶胺悬浮剂1000-1200倍液,或68.75%氟菌·霜霉威600-800倍液,防治2-3次,间隔7-10天喷一次。

(2)黑痣病:发病初期用72.2 %霜霉威水剂800倍液淋苗,或69%烯酰吗啉·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防治,7-10天一次,连续2-3次。

(3)早疫病:發病初期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防治。

(4)枯萎病、叶枯病、干腐病:发病初期用72%霜脲氰· 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

(5)白绢病:发病初期用20%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茎基部土壤喷雾防治, 7-10天1次,连续2-3次。

(6)炭疽病:发病初期用2%抗霉菌素水剂2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天一次,连续3-4次。

(7)粉痂病:齐苗后用23.4%双炔酰菌胺悬浮剂1000-12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喷雾预防。

(8)黄萎病: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此外可用50%琥胶肥酸铜可湿性粉剂350倍液浇灌,每株灌药液500ml,7-10天1次,连续2-3次。

(9)疮痂病、环腐病、软腐病、青枯病、黑胫病:发病初期用72%农田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或47%春雷霉素+氢氧化铜复配剂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或88%水合霉素可溶粉剂1000倍液灌根,每株灌兑好的药液300-500ml,7-10天1次,连续灌2—3次。软腐病、黑胫病发病初期可用上述药剂喷雾防治,7-10天1次,连续2—3次。及时拔除病枝、病叶和枯死病株,且远离田块深埋处理。

(10)病毒病:从苗期至成株期做好避蚜防蚜工作 ,结合喷施叶面营养剂混喷黑皂或肥皂(0.1%-0.2%)以钝化毒源,可减轻危害。见病后可挑治,或全面治,喷施20%病毒A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1.5%植病灵乳油1 000倍液,或8%宁南霉素水剂800倍液, 7-10天一次,连续3-5次。

(11) 根腐线虫病:用20%二溴氯丙烷颗粒剂于栽植前施药,用药量15-20g/ m2,在开沟时把药撒匀后覆土,再播种;或用30%除线磷乳油,先开好播种沟,按667 m2用药1.5-2.5kg,兑水300-500kg稀释后淋浇后覆土,再播种。

(12) 马铃薯瓢虫:幼虫分散之前,用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4000-5000倍液喷雾防治。

(13) 块茎蛾:成虫期用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在幼虫初孵期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4000-5000倍液喷雾防治。

(14) 菜蚜、白粉虱: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2.5%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

(15)地下害虫:每667 m2用5%毒死蜱颗粒2kg,拌5-10kg细土,撒于地面或播种时撒入播种沟内;或用48%毒死蜱乳油1000倍液灌根,每株灌药水150-250g。

(16) 螨类:用15%哒螨酮乳油1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

(17)化学除草:① 播后苗前用药进行土壤处理,每667 m2选用下列药剂,兑水40-50kg,均匀喷雾于土表。

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田块:用33%二甲戊灵乳油150-200ml,或20%敌草胺乳油200-300g。

以阔叶杂草为主的田块:用70%嗪草酮可湿性粉剂25-30g。

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混生田块:用25%绿麦隆可湿性粉剂250-300g,或24%果尔乳油40-50ml。

② 茎叶处理,每667 m2选用下列药剂,兑水40-50kg,在禾本科杂草2-5叶期,均匀喷雾杂草茎叶防治。

禾本科杂草为主的田块:用10.8%高效盖草能乳油40-50ml,或20%拿捕净乳油60-80mL,或 6.9%威霸乳油40-60ml。

7.适时收获

马铃薯在生理成熟期收获产量最高。生理成熟的标志是:⑴ 叶色由绿逐渐变黄转枯,这时茎叶中养分基本停止向块茎输送;⑵ 块茎脐部与着生的匍匐茎容易脱离,不需用力拉即与匍匐茎分开;⑶ 块茎表皮韌性较大、皮层较厚、色泽正常。收获要选择在晴天或阴天进行。机收田块应在收获前5-7天刹秧,使薯皮老化,以便在收获时减少机械损伤。机械收获进地前要调整犁铲入土深浅,入土过浅易伤薯,且收不净,入土过深耗费动力,减少单机作业面积。根据地块实情,选择适宜机收机具。人工收获或机械收获裸露在田间的薯块,为防止损伤薯皮,影响卖相,要晾半小时待薯表皮晾干后才去捡薯装袋。

参考文献:

[1]郝丽萍. 马铃薯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1(10):47-48.

[2]刘洋, 刘福齐. 马铃薯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研究[J]. 现代农业研究, 2016(12):68-68.

作者简介:卢远华(1964-8-),男,本科学历,四川省自贡市植物检疫站(自贡市植物保护站)站长,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主要进行植保植检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 ,研究方向: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与防控。

猜你喜欢

发生特点绿色防控马铃薯
马铃薯有功劳
2016年阜阳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分析
建湖县白背飞虱发生情况及防治对策
定边马铃薯
茶园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探究
胖胖的马铃薯
秋马铃薯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