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繁花》中的花之意象及其结构建筑美

2017-08-22李晴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4期
关键词:繁花意象

摘 要:金宇澄的长篇小说《繁花》花之意象繁复,花对应的是上海市井庸常繁杂的生活。繁花密布背后的物象则是代表着女性群体的众生百态,同时繁花的禅意在于与中国古典文学中相通的“有枯便有荣,有始则有终”思想。小说结构的建筑美也在叙事框架之外凭添了色彩。

关键词:繁花;意象;建筑美

作者简介:李晴(1992-),女,汉族,天津人,文学硕士,天津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代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02

一、“花”之意象

《繁花》讲述的是上个世纪中末期上海的市井生活,以较宏阔的视角全方位展现,属海派文学的一支。海派文学中“花”的意象繁复,张爱玲在散文集《留言》中描绘的白玉兰:“没有见过比白玉兰更皎洁的花了,谢的时候虽然难免落魄,但绝不是‘邋遢丧气的”。也许正是基于这份气质,白玉兰才能成为上海的市花。韩庆邦的《海上花列传》,将女妓与花之意象重叠,讲人情事态描绘得生动传神,细腻的笔触之外有着冲淡自然的精致。再来反观《繁花》中有关“花”的意象阐释,更是颇有意味。

1、“花”背后对应的是庸常繁杂的生活

纵观文学史的时间轴,现代文学中有关上海的叙事很是昌盛,大多是有关庸常繁杂的日常生活,大到婚娶丧葬,小到衣食住行琐碎细事,一一铺展开来。对于人物的刻画往往又犹如人像展览式一般,情节被镶嵌其中,融为一体又耐人寻味。金宇澄本人也表示之所以取名为《繁花》灵感来源于“繁花似锦”这个词,小说中所有的人物性格、场面环境、情节起伏以及心境内核都能囊括其中,犹如繁杂重叠又有规律的花瓣一般,花瓣中镶嵌着有关世风民俗的阐述,一切犹如流水般细细道来,不矫作粉饰,反映生活本身。小说的主人公沪生是上海汲汲千万生命的普通一员,这个人物也被基于惯常的框架之中书写,疏离于十七年文学中“高大全”特殊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有关环境的描写更是值得一提,文本中环境的构建完全基于真实的上海空间,从标志性建筑到路名再到很多详尽的地理位置完全按照现实来书写,这样读者就很容易被带到一个既熟悉又虚幻的亦真亦假的境地中,使读者更容易进入阅读空间,深信被塑造的“真实”是实在的真实。这样便有利于小说在宏阔性层面的开拓与延展,有了年代之外“史”的厚重,也将庸常的生活显得不那么枯燥索味,平添一抹彩色。由于作者将上海这座城市描绘得如此细密,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展现到的很多幽微之处,他爱上海并将自己构成了故事叙述的组成部分,也将广大读者被切身般地置于这座城市之中。我们便和小说中的人物同构,如若每个个体是一朵花,那么这背后则构成了既璀璨又光怪陆离的众生“繁花”。

2、繁花密布,女性是花,男性是干

这部小说的空间巨大,人物支系也庞大,刻画了七十余位摇曳多姿的女性形象。沪生、阿宝与小毛三个男性形象作为主要叙事线索构成枝干,而由他们带来的缘分则扩散开来构成不同女性形象的繁花盛景。这样的女性群像既有我们熟知的老上海女性的曼妙多姿、香粉萦绕以及细挑精致,又有被挤压于边缘的形容枯槁。绽放与枯萎,美艳与凋零,正是完整的花期,也是人生的常态。所谓“花开无声”,小毛的生日会这个契机是女性人物悉数登场的绝妙时机,其中的人情冷暖,无奈辛酸通通透过姣好的皮囊反衬出最透彻淋漓的内核。花开总有落败时,也许文本中太多的女性来不及“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更没能“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中大多数的命运都以悲剧收场,这是生活的桎梏与性别差异带来偶然背后的必然,可叹堪怜却又无可奈何。

3、“繁花”背后的禅意——有枯有荣,有始有终

金宇澄的思想体系依旧置于中国古代一脉相承的传统框架之下,认为事物的发展枯荣必然,盛极必衰,并且凡事有始就有终,回环往复也不再是同一个体。基于此,很多离殇以及人物个体的哀衰结局也变得冲淡,疏离于撕心裂肺的哀伤,这只是人生的常态事物发展的必然,也给了枯与荣背后所裹挟着的巨大裂隙找到了一个泄洪口。人物命运的走向仿佛成了花开花会谢背后的必然宿命,这便将个体的空间碾压、紧缩,使我们的视野被带入城市空间乃至人类社会的宏阔场景,个体的感受不再是于先的展现,时代的洪流与时间浩浩汤汤从不停留的前进才是决定人物命运的内核。这背后的禅意是有关“空”的大智慧,而真实的个体,书中出现的近百名人物则是构成实在意义展现后的“虚”,交相辉映,互为表里,既沉重复杂耐人忖度,又轻盈单薄值得回味。这样的旨意建构,在非刻意间造就深厚的质感之美。作者在书中曾这么写到:“上帝不响,像一切全由我定……”而其中的深意则是天行有常,全由我定只是幻象并非真实。小说里反复出现了“不响”二字,恰恰正是有关生活真相的叙述,生活的内里是非声响的甚至是寂寥静谧的,不语背后的力量则是无穷的,这也寓意着小说中芸芸众生置于上海这座喧嚣繁华大都市背后的境遇,在命运的框架之内抗争却又不曾窥见自己的内心。

二、《繁花》结构中的建筑美

文本中的“建筑美”这个名词原先被用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而金宇澄所构建的上海空间在叙事层面也有着别样的建筑之美。茅盾认为自宋人话本到《孽海花》,“其结构的变化由简到繁,由平面到立体,由平行到交错。我们的长篇小说完成了民族形式的结构:可分可合,疏密相间,似断实联。如果拿建筑作比喻,一部长篇小说可以比作一座花园,花园里一处处的楼台庭院各自成为独立完整的小单位,各有它的格局。这好比长篇小说章节各有重点,有高峰,自成局面;各有重点的各章错综相间,形成了整个小说的波澜,也好比各个自成格局,个性不同的亭台、水榭、花树等形成了整个花园的有雄伟也有幽雅,有辽阔也有曲折的局面。[1]这样的结构是属于中国传统的,同样也被运用到《繁花》中,从而在描述上海广阔的历史空间中才得以雜而有序。

人们通常习惯将连贯性的阅读确立为一种顺畅的美感,而小说的连贯性背后总会有一些杂乱的东西,想要追求连贯性不打破内在的秩序结构,运用此类方式是极好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小说结尾中很多人物的命运都被金宇澄故意的模糊掉了,这不仅仅是有关情节详略的选择,更像是亭台楼阁需要镂空雕饰才能得以流露美感一样,这是一种有意为之而造就的间隙美。这样做的弊端是显得行文松散,有点“花开数朵,各表一枝”的意味,但这正像江南狮子石这类的事物一致,藕断丝连,迷离却又牵引是最恰到好处的叙事距离。从解构主义的角度看:“文本的全部意义刚好可以在其各部分之间不可化解的张力中被发掘。”[2]实际上,作家很难让不同的声音以同等的权力说话,这便导致了很多“复调”的叙述或情节推进不到位的问题存在。反观《繁花》确实在叙述中会有些许瑕疵的存在,但从结构上我们也看到了他尽力弥补所做出的努力。书中作者也会跳出来做一些议论说明或者是阐释,叙述者的姿态是在场的,要让读者知道他要钻或挤进你的阅读之中。这般的基调使得读者在置身于上海都市真实的场域之外能保持着额外的清醒,因为叙述者在你身边提醒着你,才能意识到这只是故事的真实而非生活的真实。对于经验的强调,有一定先锋性的意味夹杂其中,这便让悲剧不再那么悲切,痛彻心扉之事不再那么淋漓。所以,这也是一种理性冷静的节制,肆意的宣泄能让人的情绪达到高峰,但那样的手法绝不是艺术的高峰。写作中始终应该是有所收敛的,将笔触熟稔地推到高峰又轻轻地抚平,已是波澜壮阔却又能波澜不惊。

注释:

[1]茅盾.《漫谈文学的民族形式》[N].人民日报,1959(2).

[2]艾梅兰.《竞争的话语——明清小说中的正统性、本真性及其生成意义》[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金宇澄.《繁华》[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

[2]茅盾.《漫谈文学的民族形式》[N].人民日报,1959(2).

[3]丛治辰.《上海作为一种方法——论<繁花>》[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2).

[4]艾梅兰.《竞争的话语——明清小说中的正统性、本真性及其生成意义》[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繁花意象
鲜衣怒马 看尽烈焰繁花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一场细雨,携着意象而来
喜欢圣诞
意象、形神
繁花之梦
心有繁花
“繁花”如麻
趁繁花还未开至荼蘼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