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使命

2017-08-22王义桅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7年12期
关键词:欧亚大陆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

王义桅

【摘要】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今天的“合”,就是超越国家的狭隘、利益差异,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崛起的中国对事关人类最基本问题的响亮回答。各国具有差异性,世界具有多样性,但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处境、共同的追求,将各国紧密相连,形成共同身份与认同,塑造共同未来。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远意义是告别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对立,追求人类共同价值观。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旨就是,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实现了国际政治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到地缘文明的跨越。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逻辑。

【关键词】欧亚大陆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7.12.001

从人类历史上看,大国崛起一定会提出引领世界未来的合作倡议和价值理念。“一带一路”及其背后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承载着这一使命。2017年3月17日,联合国安理会一致通过关于阿富汗问题的第2344号决议,呼吁国际社会凝聚援助阿富汗共识,通过“一带一路”建设等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敦促各方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安全保障环境、加强发展政策战略对接、推进互联互通务实合作等。决议强调,应本着合作共赢精神推进地区合作,以有效促进阿富汗及地区安全、稳定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此前的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五十五届会议协商一致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呼吁国际社会本着合作共赢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加强对非洲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这是联合国决议首次写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成为广泛的国际共识,标志中国逐渐占据人类道义制高点。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三重意义

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弘扬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全球治理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核心理念,旨在超越消极意义上“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形成积極意义上的“命运相连,休戚与共”,就是不仅要在物质层面,还要在制度、精神层面上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塑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新身份,开创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人类新文明。从人类文明史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就是给国际社会确立“三同”,化解“三异”:

一是以共同使命化解国家利益冲突。“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习近平主席的讲话表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和平、发展、合作人类主题的高度浓缩和升华,着眼于各国共同发展而非纠缠于国家利益的分歧和冲突。

二是以共同目标化解全球化争执。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经历一个多世纪血雨腥风的探索得出的宝贵启示。然而,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当前,这种担心尤其体现在对全球化前途的迷茫:传统全球化失去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赋予国际社会以更宏伟的目标,超越了西式全球化的狭隘。

三是以共同身份化解价值观分歧。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引领了全球治理、国际合作的新方向,体现了中国的天下担当。今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中指出:“纵观近代以来的历史,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从360多年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平等和主权原则,到150多年前日内瓦公约确立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从70多年前联合国宪章明确的四大宗旨和七项原则,到60多年前万隆会议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国际关系演变积累了一系列公认的原则。这些原则应该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遵循。”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深远意义是告别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对立,追求人类共同价值观。各国具有差异性,世界具有多样性,但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处境、共同的追求将各国紧密相连,形成共同身份与认同,塑造共同未来。西方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铭言,东方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思想,“命运共同体”之道具有穿越时空的普遍意义。正如习近平主席2015年9月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指出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

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个维度

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崛起的中国对事关人类最基本问题的响亮回答。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我们从哪里来、现在在哪里、将到哪里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思想的升华,最初着眼于周边(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后来多用于发展中国家,强调南方意识,最高境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现实世界延伸到虚拟空间——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从传统领域拓展到全球公域——要秉持和平、主权、普惠、共治原则,把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竞技场。

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超越国家身份,体现天下担当;命运:升级合作共赢,体现命运与共;共同体:超越地球村,树立大家庭意识,塑造共同认同。

具体而言,可从三个维度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故事:

一是历史维度。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今天的“合”,就是超越国家的狭隘、国际差异,树立人类整体意识。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了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和平发展思想,并在21世纪使之升华。

二是现实维度。政治上:伙伴关系。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国家之间要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

安全上:相互依赖。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可持续安全的新安全观。

经济上:共同发展。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命运共同体源于相互依存又超越相互依存,以积极相互依存超越消极相互依存,推动国际均衡、协调发展。

文化上:多元共生。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2014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时指出:“当今世界,人类生活在不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环境上:可持续发展。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命运共同体强调“命运相连,休戚与共”,为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共同景象,共同应对共同的危机、共同的挑战。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才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三是未来维度。命运共同体思想也是对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宣示: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更长远的意义则是告别普世价值的虚伪,追求人类共同价值观。命运共同体着眼于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推动建立文明秩序,超越狭隘的民族国家视角,树立人类整体观。超越国际秩序和意识形态差异,寻求人类最大公约数,塑造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和平发展、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

“一带一路”建设的实践

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旨就是,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这点也得到了发达国家的呼应。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北约峰会和G7峰会结束后表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能够完全依赖别国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我在过去几天里体会到了这一点。我们欧洲人必须真正地将我们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

总的看,建设命运共同体有三个阶段:

階段一,寓命于运。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世界的前途命运必须由各国共同掌握,这是建立共同体的前提。中国应积极倡导建立“同呼吸,共命运”的安全伙伴关系,超越“安全上靠美国,经济上靠中国”的“亚洲悖论”及双边军事联盟体系。

阶段二,寓运于命。命运要联通起来,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各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实践,实现安全与经济协同发展。

阶段三,寓异于同。各国具有差异性,世界具有多样性,但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处境、共同的追求,将各国紧密相连,形成共同身份与认同,塑造共同未来。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路”。“一带一路”倡议正在践行其理念,化为各国共同行动,体现了中国“知行合一”哲学。“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就是要鼓励各国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减少对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大国的依赖。以我“四个自信”助推沿线国家的“四个自信”,让世界走出近代、告别西方,从而也彻底消除西方颜色革命的思想土壤。

“一带一路”推动欧亚大陆回归人类文明中心地带。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天下大同思想在21世纪的大回归。在地理大发现之前,世界的中心是欧亚大陆,即从西班牙海岸延伸到中国海岸的一整块大陆,当时的主要商道就是丝绸之路。而欧洲特别是英国显然处于世界的边缘地带。自从丝绸之路断了以后,很多国家都想恢复。恢复丝绸之路是百年梦想,因为欧亚大陆内陆国家物流成本非常高,根本竞争不过海上,而产业链都是沿海布局,内陆地区就落后了。不打通丝绸之路,内陆与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就难以消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先后提出了东西文明对话、欧亚大陆桥的概念。第一个欧亚大陆桥是从海参崴到了鹿特丹,第二个是连云港到鹿特丹,第三个从昆明到鹿特丹。这些理想因为“一带一路”而全部实现,而且是超越实现,今天欧亚大陆开通了35对欧亚快线。其他国家也有一些复兴丝绸之路的想法,包括日本、美国等。中国最晚提出丝绸之路复兴计划,但却是最成功的。据此,欧洲迎来了重返世界中心地位的历史性机遇,这就是欧亚大陆的复兴。作为“世界岛”的欧亚大陆一体化建设将产生布热津斯基《大棋局》一书所说的让美国回归“孤岛”的战略效应,和让亚欧大陆重回人类文明中心的地缘效应,重塑全球地缘政治及全球化版图。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实现了国际政治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到地缘文明的跨越。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逻辑。

超越地缘政治。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传统地缘政治的牺牲品、文明与版块断裂带,如今成了欧亚互联互通的香饽饽:中东欧国家本为欧洲的边缘地带,如今成为欧亚连接处;塞尔维亚本是大国角逐的弃儿,如今成为中欧陆海快线的节点,“16+1”合作非欧盟成员国的领头羊和基础设施欧方协调国;波兰从俄德对峙的牺牲品转变成“16+1”合作的领头羊、中国进入欧洲的门户,告别非欧元区国家的尴尬而在中东欧国家中率先加入亚投行;乌兹别克斯坦从传统内陆国变成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的节点国……原因都是一样的,因为有了“一带一路”倡议,这些国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超越地缘经济。地理环境不仅规划了政治版图,也促进了经济合作。然而,地理因素、区域经济是地缘经济的主要表征,跨国公司是地缘经济中最活跃的要素。“一带一路”通过陆海联通、经济走廊、政企统筹,超越了地缘经济,其空间重点走向可以用“六廊六路”“多国多港”来概括。“六廊”就是六大经济走廊;“六路”就是铁路、公路、水路、空路、管路、信息高速;“多国”就是培育若干支点国家;“多港”就是建设若干支点港口。

塑造地缘文明。“一带一路”建设强调市场化运作,但也体现正确的义利观,强调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有机统一。沙特麦加轻轨铁路被誉为穆斯林“朝觐之路”,就超越了经济—政治考量,缩短的不是空间距离,更是心理距离。该轻轨是沙特阿拉伯王国用于缓解每年数百万穆斯林在朝觐期间的交通压力,在伊斯兰教第一圣城——麦加投资兴建的铁路,全长18.25公里,是沙特第一条轻轨铁路。2009年2月10日中沙两国签订合同,2010年9月23日全线铺通,2010年11月14日开通运营。而中国—尼泊尔—印度经济文化走廊,则打造了佛教朝觐之路,是“一带一路”倡导地缘文明的又一例证。

沿线国家命运与中国越来越铆在一起,途径就是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为此,中国增加对沿线国家的公共产品供给,尤其是互联网等新兴领域,增加沿线国家对我国经济依赖,探讨以全球伙伴关系化解美国联盟体系。

中美应共同倡议“一带一路”2.0或全球基础设施联盟、国际开发署等新架构,推动中美合作。甚至可考虑将“一带一路”延伸到美国中西部地区,对接特朗普总统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探索中华文明如何实现与欧亚非大陆古老文明共同复兴之道,可以说承载着21世纪的“张载命题”:为天地立心,就是激活“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开创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探寻21世纪人类共同价值体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生民立命,就是鼓励各国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先进、适用、有利于就业、绿色环保的产能合作,支持其工业化进程,让合作成果更多惠及“一带一路”人民,实现共同发展与繁荣;为往圣继绝学,就是实现人类永续发展,各种文明、发展模式相得益彰、美美与共,开创中华文明与欧亚非古老文明共同复兴的美好前景;为万世开太平,就是推动人类的公平正义事业,缔造“一带一路”地区的持久和平,实现全球化时代的“天下大同”。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告别了近代“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虚幻,回到“我们共享一个月亮”的事实。历史上,我们同是丝路人;如今,我们同是带路者。习近平主席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挑战频发的世界。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正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为解决这三大赤字,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回溯到两千年的丝路文明,号召我们不忘初心,不让浮云遮目,坚定信念——各国之间的联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人类战胜困难的手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提出建设“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这在中国经历近40年改革开放所探索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基础上,展示了解决世界性难题的中国方案。

和平之路:丝绸之路是和平的产物。今天,“一带一路”通过倡导发展导向的全球化,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标本兼治、统筹协调,综合施策,正在消除冲突、动荡的根源。

繁荣之路:丝绸之路是繁荣的标志。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曾是“流淌著牛奶和蜂蜜的地方”,“一带一路”正在再现这种繁荣景象,通过“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福音。

开放之路:丝绸之路是开放的结果。“一带一路”正在打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是应对保护主义的最有力方案。

创新之路:丝绸之路是创新的宝库。“一带一路”着眼于21世纪的互联互通,创新合作模式、创新合作观念,引领国际合作方向。

文明之路:丝绸之路是文明的象征。“一带一路”将人类四大文明——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串在一起,通过由铁路、公路、航空、航海、油气管道、输电线路和通信网络组成的综合性立体互联互通,推动内陆文明、大河文明的复兴,推动发展中国家脱贫致富,推动新兴国家持续成功崛起。一句话,以文明复兴的逻辑超越了现代化的竞争逻辑,为21世纪国际政治定调,为中国梦正名。“一带一路”所开创的文明共同复兴的秩序可称之为“文明秩序”。

针对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各种各样的担心,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承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但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更不会强加于人。我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而将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不会形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而将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做到这一点,就在开创人类新文明,开创国际合作的新纪元。“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强调开放包容,超越近代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创造没有霸权的时代,开创东西和谐、南北包容的未来。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美日韩等国都派代表参加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可谓盛况空前,这正应了那句话“形势比人强”。“一带一路”在鼓舞各国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基础上,正在开创人类合作新纪元,引领21世纪人类新文明,需要各国携手并进,走通、走好。我们坚信,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非洲谚语也说,独行快,众行远。“一带一路”成为全球合作平台,而不只是中国倡议,这是高峰论坛的盛况所展示的。

一句话,“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奏响了全球共建“一带一路”这一伟大事业的伟大实践的序曲,正在形成大合唱,开创人类新文明。

抓住欧洲,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

中国与欧洲,是一条欧亚大陆绳子上拴着的两只蚱蜢。链接欧亚大陆东西端的古代是丝绸之路,今天就是“一带一路”。这期间经历了五百年的中断。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垄断古丝绸之路贸易,欧洲人无法通过丝绸之路与中国正常贸易,才被迫走向海洋并殖民世界,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东方从属于西方,大陆从属于海洋。一句话,近代以来中欧分道扬镳了。

以“一带一路”为代表的欧亚大陆互联互通,使实现历史大回归,重塑中欧命运共同体成为可能。“一带一路”倡议更是使中欧关系发展提升到洲际合作高度。“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中东欧“16+1合作”的层次、意义又得到了提升,“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期规划”就是明证。在“一带一路”60多个沿线国家中,中东欧国家占四分之一,是全球新兴市场的重要板块,“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拓宽了沿线国家的企业投资之路、贸易之路,也拓宽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文化之路和友谊之路。匈塞铁路延伸并连接希腊比雷艾夫斯港,成为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的关节点。这不仅赋予中东欧国家作为进入欧洲心脏的门户、桥梁与纽带角色外的新使命,也为“16+1合作”机制拓展提供了可能。“16+1合作”已成为中欧关系新亮点,成为“一带一路”的样板房。

从欧洲方面说,抓住中国机遇成为应对危机、走出危机的重要方向:“在当今这个互联互通的世界,欧洲和亚洲之间的人为划分是难以为继的。……欧洲只有一条摆脱地缘政治陷阱的途径:它也必须拥抱欧亚的天命。”葡萄牙欧洲事务国务秘书布鲁诺·马萨斯曾在《金融时报》撰文“我们都是‘欧亚人”,代表了欧洲精英对“一带一路”所开创的欧洲振兴时代的欢迎。

对于中国来说,大国崛起须站在巨人肩膀上,得欧洲者得天下,已成国内共识。尽管迄今GDP占据世界的才13%,离开史上最顶峰时期的三成还有巨大差距,但是中国在世界大三角——“中俄美”军事大三角、“中欧美”经济大三角中,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中国崛起如何做到三分天下有其二呢?“一带一路”就是在世界制造业中心(北美、欧洲、东亚),地区一体化三翼(NAFTA,EU,EA)的三分天下中,中欧合作开发欧亚非第三方市场的国际合作倡议。这可谓21世纪的“隆中对”。中欧因为丝绸之路的复兴而再次走到一起,建设命运共同体,开创东西互鉴新时代,引领21世纪和新型国际关系,既是中欧之福,也是世界之福。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部曲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带一路”思想所构想的最高目标,可通过三部曲实现。

首先,“一带一路”思想的小目标是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我国有14个陆上邻国,与6个国家隔海相望,安定的周边环境对于中国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中国周边外交秉持“亲、诚、惠、容”理念,坚持以邻为善、与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非常重视作为中国安身立命之所、发展繁荣之基的周边地区。习近平同志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正是通过“一带一路”建设,中国能够积极推动同周边地区和国家建立起紧密的经济联系和区域合作关系。无论是“守望相助、弘义融利、心心相印、风雨同舟、勇担责任”的中巴命运共同体,还是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等,都是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小步。此外,互联互通是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具体途径,习近平同志在“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东道主伙伴对话会上的讲话中将“一带一路”比喻为亚洲腾飞的两只翅膀,而其血脉经络就是互联互通。

其次,“一带一路”思想的最高目标离不开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意识的塑造,其具体表现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相互依存的发展使世界各国命运更加紧密相连,习近平同志在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七次会晤中,习近平同志提出“国际经济规则需要不断革故鼎新,以适应全球增长格局新变化,让责任和能力相匹配”,“推动国际经济秩序顺应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力量上升的历史趋势”。在习近平同志看来,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的特征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以合作解决分歧以及重视共同发展的实现。为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在现存全球治理体系中扩大新兴国家代表权,提升发展中大国的制度话语权,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再次,“一带一路”思想的最高目标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国际认可。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瑞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时,呼吁各方共同促进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进程,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建立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2017年2月10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协商一致通过“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呼吁国际社会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协助非洲经济社会发展。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第一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也标志着其作为一种共同的发展愿景获得了广泛认可。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今天的“合”,就是超越国家的狭隘、利益差異,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推动建立文明秩序,超越狭隘的民族国家视角,树立人类整体观。这是从人类文明高度理解“命运共同体”思想应有的启示。

责 编∕郑韶武

猜你喜欢

欧亚大陆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
与南亚高压相联的欧亚大陆-印度洋经向环流
新时代中俄全面合作与欧亚大陆经济空间再拓展
如何在几分钟之内往返欧亚大陆
考古发现的舌头琴与欧亚大陆东部的古代游牧文化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