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英雄王成在青少年心中永生

2017-08-17王高岩

铁军 2017年8期
关键词:王成儿女爱国主义

王高岩

2017年3月春季开学后,长春、深圳等一些中小学先后迎来了一位特殊客人,他给孩子们讲我党、我军的革命传统。他的报告,形象生动,尤其当他在演讲中再现英雄王成手持爆破筒怒视敌人的动作和那充满革命激情、气吞山河的呼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时,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大家对他的演讲报以热烈掌声。这位深受年轻人欢迎的演讲者,就是电影《英雄儿女》中战斗英雄王成的扮演者、长春电影制片厂离休干部刘世龙。

从新四军“红小鬼”到新中国第一代电影演员

刘世龙1930年出生在安徽省萧县一个小知识分子家庭,抗战爆发后,父亲和姐姐即参加了游击队,母亲则在当地妇救会工作。刘世龙不到9岁那年也被父亲带入部队,先是参加县儿童团,后来进入县地方部队,这期间他参加了《锯大缸》《小放牛》《老太太觉悟》等一些剧目的演出。部队首长见他有一些艺术细胞,便把他送入新四军所属的联合中学“黎明剧团”学习,天资聪颖的刘世龙很快学会了演戏,第二年就加入到新四军九旅的“奋斗剧团”。后来随着演技的不断提高,他又先后被调到豫皖苏第二军区文工团、十六军四十八师文工团担任话剧演员。1951年初,部队为了培养他,将他送到西南人民艺术剧院戏剧系学习,一年后又被西南军区推荐到中央电影局北京电影学校(北京电影学院前身)学习,与日后在新中国影坛上大放异彩的庞学勤、张辉、郭艺文等成了同班同学。刘世龙作为北京电影学校的第一批学员,深知自己肩负着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希望,因此学习非常勤奋,不仅上课认真听讲,细心揣摩,课后还刻苦练习,学校练功房里常常留下他不知疲倦的身影,甚至放假休息,别人都出去玩了,他还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苦练形体和表演基本功。

功夫不负有心人,1953年初秋,刘世龙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当时东北电影制片厂(长影厂前身)急需补充演员,于是他被分进“东影”,成为新中国第一代职业电影演员,从此刘世龙告别部队生活,开始了电影表演生涯。进电影厂不久,刘世龙便在故事片《沙家店粮站》中首登银幕,以淳朴的形象,近乎本色的表演,赢得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随后便连续参加了《董存瑞》《寂静的山林》《并肩前进》《黎明的河边》《刘三姐》《英雄儿女》等几十部影片的拍摄,并根据自身条件逐渐形成了质朴与激情相结合、内在和外补和谐统一的表演风格,最终因在《英雄儿女》中成功饰演了英雄王成一角,成为家喻户晓的大明星。

从离休干部到青少年思想教育义务报告员

1990年,在电影圈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刘世龙离休了,作为一名老电影艺术家,仍有许多影视剧剧组邀请他参加演出,只是与年轻时相比,拍片频率没那么高、工作没那么累了。

刘世龙是个闲不住的人,相对清闲以后他想:“党和国家培养了我那么多年,现在离休后时间多了,除了继续拍片,还能为社会做点什么呢?”正在刘世龙不断思索时,一个剧组邀请他到内蒙古拍戏,刘世龙来到片场,刚一露面,现场观看拍摄的很多中老年群众一眼就认出了他,情不自禁地大喊:“王成!王成!”刘世龙听到喊声非常高兴,马上微笑着向大家挥手致意。突然他脑海中冒出一个念头:“大家喊我王成,是因为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的英雄壮举打动了他们,感染了他们,这些年来,也经常有电视台邀请自己做节目,讲述电影《英雄儿女》、讲述王成,这说明王成的英雄壮举已经印在了一代人的心里。既然如此,我何不结合《英雄儿女》的故事,给青少年作报告,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王成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传承下去呢?”

想到此刘世龙豁然开朗。从内蒙古拍完戏一回到长春家中,他就立即着手准备。他首先想到,给青少年作报告,必须深入浅出,适合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特点,才能让他们听进去。一连几天,刘世龙苦苦思索,满脑子都是这一件事。一周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思路——以电影故事和王成这个人物为主线,穿插一些当年拍摄时的幕后故事进行讲述。他找出1964年拍摄电影《英雄儿女》时的剧本和工作笔记,开始伏案疾书,先把电影故事和王成这个人物重新梳理一遍,然后根据回忆,加进当年拍摄时一些值得回味的经历和有意思的花絮,整理出一份报告稿。

报告稿出来后,刘世龙深知年轻人最烦照本宣科、干巴巴地念稿子,为了让自己的讲述更精彩,能够吸引青少年,他又拿出演电影时背台词的劲头儿,认认真真地把稿子背下来,并根据情节设计出抑扬顿挫的表达方式。

一切准备就绪后,刘世龙便向当地有关领导,以及全国一些邀请他做节目的电视台有关领导表达了愿义务为青少年做革命传统报告的想法。刘世龙此举很快得到社会响应,很多地方的团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纷纷向他发出邀请,请他前去作报告。渐渐的,随着作报告次数的增多,刘世龙也成了年轻一代人心目中的英雄王成,许多中小学生听完他的报告后亲切地称他“王成爷爷”。每当这时,刘世龙心中都会充满喜悦和欣慰,他知道,自己的报告打动了青少年们,他们记住了英雄王成,记住了这些为建立新中国而浴血奋战的革命英烈们。更让他喜悦和欣慰的是,自己这个“红小鬼”,离休后又能为党和人民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了。

从简单报告到声情并茂的爱国主义演讲

几十年来,刘世龙养成了对工作精益求精,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把它做到最好的作风。每次给青少年作报告时他都要仔细观察孩子们的反应,报告结束后都要找学校领导或老师征求对报告的看法,刘世龙的目的只有一个:“要让每一场报告都能打动孩子们的心,让他们受到心灵上的启迪!”一次,刘世龙到一所初中做完报告后,又像往常一样征求老师们的意见,一位老师说:“刘老,您的报告很好,也很感人,但现在的中学生基本都没看过电影《英雄儿女》,您是电影表演艺术家,如果能在讲述王成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时,加上电影中王成那段‘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经典表演,您的报告将更加生动、更加精彩!”“您的这个建议非常好,我一定考虑!”

此次報告结束后,刘世龙决定采纳那位中学老师的建议。为了很好的再现影片中“为了胜利,向我开炮”那一经典片段,刘世龙开始在家里练习起来。他心里清楚,这段表演,尽管自己非常熟悉,但毕竟几十年没演了,要再现影片中英雄王成的风采,必须努力练习一番。家里人看到刘世龙每天对着镜子又是比划,又是高声大喊,知道了他的想法后,劝他:“这段表演很耗体力,1964年拍摄时你刚30出头,体力充沛,可现你已经年过花甲,还有心脏病,怎么能经得起这么折腾!”“我作报告的对象都是青少年,加上一些表演会让报告更精彩,更吸引他们,你们放心,我多注意就是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刘世龙觉得动作和喊声都可以了,便正式将这段精彩表演加到报告中,果然,这样的报告形式马上受到青少年们的欢迎。一些青少年听完报告对刘世龙说:“您的动作,您的呼喊深深震撼了我,从您饰演的王成身上我看到了革命先烈们的英雄气概!体会到了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一些老师则说:“您这不是一般的报告,完全是一场声情并茂、振奋人心的爱国主义演讲!”

得到青少年和老师们的赞扬,刘世龙深受鼓舞,决心把这种演讲坚持下去。不仅如此,他还突发奇想:“我如果穿上军装,再化化妆,演讲效果一定会更好!”于是他想办法从老战友那要来一套老式军装,并自己花钱买来化妆用品,一遇到大型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或演讲,就按照电影中王成的装束化妆上场,生动地将王成的英雄形象呈现给年轻一代,每每都能赢得热烈掌声与好评!

就这样,离休后,刘世龙一直坚持以这种形式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即便在大儿子刘小龙执行任务时突遇车祸牺牲;妻子莽双英患白血病医治无效撒手人寰这样巨大的人生悲痛期间,他也从没停止过。

如今已87岁高龄的刘世龙,仍不知疲倦地为青少年思想教育做着贡献,他说:“我要尽最大努力将王成为代表的革命先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扬下去!以此激励年轻一代的奋斗意志和爱国情怀!”

(责任编辑 党亚惠)

猜你喜欢

王成儿女爱国主义
匆匆太匆匆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奇妙的大自然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只往坏处想
“投敌”战马助南宋平定叛乱
偏偏只往坏处想
家有儿女欢乐多
儿女不孝老人苦(一)
浩然正气贯长虹 爱国主义谱新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