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居民在城市公园休闲生活行为研究

2017-08-16邓娇莺李娈启

现代园艺 2017年14期
关键词:北京林业大学海淀城市公园

邓娇莺 李娈启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

城市居民在城市公园休闲生活行为研究

邓娇莺 李娈启

(北京林业大学,北京 100083)

通过总结城市公园概念的解释居民在园内的休闲活动以及相关实地调研的成果展示,提出了城市公园与居民休闲生活发展方向的设想。

城市公园;居民休闲生活;活动

1 城市居民在城市公园的休闲活动

游憩是非强制性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具有一定道德标准的一种状态、过程和体验。这种活动具有多样性的形式,需要借助一定的外在载体才能进行,并呈现出多元共融性的行为。居民休闲城市公园与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密切相关,它为使用者提供了户外活动以及社会交往的重要空间。人们到公园活动,主要有2个驱动力: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渴求;二是对社会交往的需要。关于城市使用者的行为模式研究,是城市公园与城市居民休闲生活半耦合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完善公园的建设规划和居民的游园体验有着积极意义。

2 实地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对北京海淀公园、马甸公园、北土城公园这3个公园的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见表1),系统研究城市公园与城市居民休闲生活的半耦合关系,找寻居民休闲体验最舒适的城市公园发展模式,为以后城市公园的进一步创新发展提供全新的方向。

2.1 海淀公园

海淀公园地处北京西北四环万泉河立交桥的西北角,东侧为万泉河路、西侧为万柳中路。公园占地面积约34hm2,其中绿化覆盖面积为20hm2、湖面占地2.8hm2。

使用者行为活动类型分析(见表2):娱乐活动是居民来公园活动的主要形式,以中心大草坪为核心,聚集大量游客,主要的娱乐活动项目为赏景、组织团体活动,广场则适合中老年进行体育锻炼。

2.2 马甸公园

地处北京市北三环马甸桥西北侧,从南至北长700m,由东至西宽80~160m,总占地面积为8.6hm2。马甸公园设计力求以人为核心、绿色生态,景观层次与活动空间结合,创造出人与自然交融的场所,为周边的居民提供娱乐、观赏、健身的绿色空间。

表1 三大公园区位特征

表2 海淀公园利用者的行为特征

表3 元大都遗址公园利用者的行为特征

使用者行为活动类型分析:作为运动主题公园,马甸公园在设计时积极地考虑了符合不同运动特点空间的需要,与绿化结合的相对独立的功能分区,使运动与休闲在这里得到了较好地结合。作为公共活动场所,这里也同样提供了常规公园的基本服务设施,如休闲座椅、指示牌、垃圾桶、集中照明设施等。同时,设计者为了满足户外全民健身场所的特殊需求,为满足不同活动场地的需要,地面做了相应的铺装设计。

马甸公园设置有3类代表性的居民休闲场所:第1类是大型集散区域——中心动感广场;第2类是常规的运动场所——器械健身区;第3类是专项运动场所——场地活动区,供不同人群进行户外运动。特别是其中为儿童设计的多样化游乐场所和为残疾人设置的无障碍设施,具有借鉴意义。同时,公园内的休息设施充分结合了空间的围合设计,制造了封闭、半封闭、开放的空间,种类丰富,适应不同居民的休闲生活习惯。

2.3 元大都遗址公园

元大都遗址公园位于元大都土城遗址上,是一个能体现古城文化和历史内涵的现代公园,极具特色。其是北京市内最大的带状公园,全长大约9km,跨海淀和朝阳2个区。

使用者行为活动类型分析(见表3):此场所使用有较明显的常态化和生活化的特点。大部分居民每周都要来此活动至少1次,这可能与使用者多为附近小区居民有一定的关系。在停留时间方面,2~3小时占主流。在进行的活动方面,散步和快走的人数最多,晒太阳的人数位居第二,这表明,城市公园良好的户外绿地环境能吸引更多的居民驻足。

3 城市公园与居民休闲生活的半耦合发展

城市开放空间是否合理的衡量标准,是居民的休闲活动需要能否得到很好地满足。休闲空间营造需要迎合游憩者的心理需求,这样才能做出一个和谐的城市公园规划设计。根据居民的活动特点需求,城市公园需要设置不同的基础服务设施,如供水设施、交通设施、无障碍设施等。根据不同类型的人群,设计不同的休闲空间,让不同年龄阶段和身份各异的居民获得最佳的游憩体验,收获不同的游憩需求。

城市公园设计要注重居民的切实感受,整体统筹规划,协调人和公园大环境以及公园游憩空间的关系。并且城市公园应注重个性化的实现,提升空间的功能效果,避免千篇一律的单调设计,它是公园吸引力的决定性因素,随着居民生活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追求高层次的精神满足感,向往美的、舒适的、艺术化的休闲环境。将艺术化的思维融入空间的形式和功能的契合互补中,加大转变城市公园的原始性质,创造新的公园休闲乐趣,使居民获得最佳的满意度。人性化和参与度为居民带来归属感,每个市民都享受公园自然空间的权利,让居民参与到城市公园的建设中,引进公众参与机制,搭建设计师与居民的交流平台,做到以居民需求为基准的,有实际作用的公园。

1 覃杏菊.城市公园游憩行为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

2 覃杏菊.城市公园游憩行为的研究——以北京海淀公园为例[D].北京林业大学,2006

3 田海鸥,肖俊杰,张健.北京户外全民健身场所空间特点研究——以马甸公园健身场所为例[J].建筑与文化,2005(8)

4 任斌斌,李延明,燕华等.北京冬季开放性公园使用者游憩行为研究[J].中国园林,2012(4)

5 刘婷.城市公园场所使用及场所依恋研究——以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和紫竹院公园为例[D].北京林业大学,2010

(责任编辑 王蔓)

猜你喜欢

北京林业大学海淀城市公园
欢迎订阅2023年《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总目次
我将打扫城市公园
“海淀青少年们,欢迎回家!”
停课不停学 海淀青少展风采
飞吧!少年
How to Understand the Story of an Hour Using Id, Ego and Superego
Pilot Study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eness and Prosodic Features
浅析城市公园中的景观设计
论城市公园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