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是他们让苏州园林成为永远的网红

2017-08-16程子

现代苏州 2017年15期
关键词:苏州园林苏州园林

记者 程子

是他们让苏州园林成为永远的网红

记者 程子

都说“苏州园林甲天下”,这座城市里的园子们,无疑是一个个有名的“网红”。但是,苏州园林的奥妙与美学,如果没有得到发展与挖掘,又如何能够在世界散发出如此大的光彩?

对此,我们无疑要感谢那些为了园林无私奉献的学者们。从古到今,正是这些热爱苏州园林的人,最终成就了苏州园林。

计成,打造了一本名为《园冶》的奇书

计成,生于明代万历十年(1582年),卒年不详,字无否,号否道人。原籍松陵人。

他青少年时代家境尚可,受到良好的教育,优游于经史子集之间,于诗词绘画有相当素养,年轻时游历南北,但中年家境衰落,一生艰辛坎坷。

计成善造园,明天启三至四年(1623~1624),应常州吴玄的聘请,营造了一处面积约为5亩的园林,名为东第园。他的代表作还有明崇祯五年(1632)在仪征县为汪士衡修建的寤园,在南京为阮大铖修建的石巢园,在扬州为郑元勋改建的影园等。他创作旺盛期约在明崇祯前期。他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整理了修建吴氏园和汪氏园的部分图纸,于崇祯七年写成中国最早的和最系统的造园著作——《园冶》,被誉为世界造园学最早的名著,提出了 “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造园理念。

《园冶》是世界第一部园林专著,在园林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日本造园名家本多静六博士曾称之为“世界最古之造园书籍”。它是中国园林建筑的经典,为后世的园林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书中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八字真言,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最高境界,已被后世园家们奉为最高的美学原则。

《园冶》创立了许多第一: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肯定了设计师的地位,大胆提出了以设计师主导的造园活动;第一个明确指出园林所追求的境界是文人理想中的山水之乐、自然之美;第一次系统提出借景为“林园之最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第一次破除了当时对太湖石特别是故园名石的迷信,推崇使用到处都有的黄石,扩大了用材范围,节约了造价……计成以后,中国园林走向了一个新时期。

文震亨,以《长物志》构建园林精神生活

文震亨(1585年—1645年),字启美,作家、画家、园林设计师,出生于明朝长洲(今中国江苏省苏州市)人,是文徵明曾孙,文彭孙,文元发仲子,文震孟之弟。天启五年(1625年)恩贡,崇祯初为中书舍人,给事武英殿。书画咸有家风,山水韵格兼胜。明亡,绝粒死,年六十一,谥节愍。

文震亨著有《长物志》十二卷,为传世之作,并著有《香草诗选》、《仪老园记》、《金门录》、《文生小草》等,平时游园、咏园、画园,也在居家自造园林。

文震亨的《长物志》,通过对园艺的介绍,构建出了文人在园林里的精神生活

《长物志》一书完成于崇祯七年,全书十二卷,直接有关园艺的有室庐、花木、水石、禽鱼、蔬果五志,另外七志书画、几榻、器具、衣饰、舟车、位置(布局)、香茗亦与园林有关系。相比于《园冶》 ,《长物志》更多地注重于对园林的玩赏,与《园冶》更多地注重于园林的技术性问题正可互为补充。此外,《园冶》因为是立足于江南的造园实践,而江南花卉繁茂,水源充沛,所以计成对此措意不多;《长物志》则主要是针对南方的造园实践,文震亨对此的重视尤见匠心。明人宋诩在《宋氏家规部》中称“长物”为:凡天地间奇物随时地所产、神秀所钟,或古有而今无,或今有而古无,不能尽知见之也。

文震亨取“长物”一词,意指多余之物,实际上书中所指又并非多余之物,而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不过这些物品非一般的物品,而是投射和沉积了文人的选择和品格意志之物。从生活的层面来看,它们大体上并非日常必需之物,器物不是作为生产之用,食物也不是果腹必需的粮食。这些物,在一开始归类时就没有放置在日常生活的范畴中,所以它们被称作“长(zhànɡ)物”——多余的物,文人的雅物。说是无用,但一个时代的文人却要藉此建立起他们全部的精神生活。

姚承祖,用《营造法原》展示江南建筑美学

姚承祖(1866年—1938年),字汉亭,号补云,又号养性居士。今苏州吴中区胥口镇墅里村人。他是继明代蒯祥之后又一位建筑大师。姚承祖也出身于木匠世家,其祖父姚灿庭著有《梓业遗书》。他自幼在家读书,16岁辍学从梓,常年跟随叔父奔走苏州城乡,操斧使凿,营造房舍殿宇,不到20岁便在建筑界脱颖而出。

他被尊称为一代宗匠建筑大师,一生设计营建的厅堂馆所、亭台楼阁、寺院庙宇、园林庭院数以千计,惜乎多无记载,无从查考。而今为世人所知,较为著名的有四处:一是同治、光绪年间为过云楼顾文彬“怡园”建屋三楹,隔扇将其分为南北二厅,前曰“锄月轩”,后曰“藕香榭”,为怡园之精华。二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和雕刻名家赵子康一起重葺木渎羡园。三是1923年在光福马驾山东坡造“梅花亭”。四是1937年和赵子康合作重建灵岩山大雄宝殿。

姚承祖从小受其祖辈影响,喜爱营造业,很早就致力于研究香山匠人的传统建筑技法,想把它汇编整理成书,于是用工余闲暇,注意访问各位能工巧匠,探究建筑技艺,再根据家藏秘籍和图册,汇集成书。这就是后来传世的《营造法原》,为记述中国江南地区古建筑营造作法的专著。

《营造法原》是“唯一记述江南地区代表性传统建筑做法的专著”(张至刚《营造法原再版弁言》),被人誉为我国南方建筑的宝典。它系统地阐述了江南传统建筑的形制、构建、配料、工限等内容,兼及江南园林建筑的布局和构造,内容十分丰富。当年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先生曾说:“《营造法原》书中所辑住宅祠庙、佛塔泊岸及量木计围诸法,未见官书,足传南方民间建筑之真相……它虽限于苏州一隅,所载做法,则上承北宋,下逮明清,今北京匠工习用之名辞,辗转讹误,不得其解者,每于此书中得其正鹄。然则穷究明清两代建筑嬗变之故,仰助此书正多,非仅传苏杭民间建筑而已。”这段话的意思说明《营造法原》不单单是传载苏南民间建筑,而是对研究我国建筑的文化发展史有很大的作用,学术价值很高。

叶圣陶,一篇《苏州园林》让姑苏名满天下

叶圣陶(1894年—1988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生于江苏苏州甪直人,故居位于苏州市滚绣坊青石弄5号。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说到叶圣陶对园林的贡献,就不得不说到每个人小学时代都熟知的《苏州园林》。

文章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之门。

此文是叶圣陶为一本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老写一篇序文。叶老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之暇,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写作这篇序文时又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一书。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香港那家出版社,但图片册一直不见出版。《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叶老有这样一篇文章,便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这篇序文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发表时删去了序文最后的几句话。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序文的第一段,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随之改为“苏州园林”。这篇文章后收入教科书,让每个孩子都有了一个园林梦。

刘敦桢,苏州古典园林理论体系的创建者

刘敦桢(1897年—1968年),现代建筑学、建筑史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字士能,号大壮室主人,湖南新宁人。192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现东京工业大学)建筑科。解放前,苏州工业专科学校有着全国第一个建筑专业,刘敦桢在此执教。后任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教授。中国建筑教育及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毕生致力于建筑教学及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刘敦桢曾创办我国第一所由中国人经营的建筑师事务所。长期从事建筑教育和建筑历史研究工作,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创始人之一,又是中国建筑历史研究的开拓者。在对华北和西南地区的古建筑调查,以及对我国传统民居和园林的系统研究方面,都为这一学科奠定了主要基础。又曾多次组织并主持了全国性的建筑史编纂工作,出版了《苏州古典园林》等颇有影响的专著。

他毕生致力于建筑学教学及发扬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着重民居和各地古建筑调查,创办中国建筑研究所,为中国建筑教育及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开拓者之一。编撰出版的《苏州古典园林》获1981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编著有《中国住宅概说》、《中国古代建筑史》;撰有《北平智化寺如来殿调查记》、《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等论文;出版有《刘敦桢文集》(4卷本)、《刘敦桢全集》(10卷本)。

1956年,刘敦桢发表了专著《中国住宅概论》,在国内学术界掀起了对这一领域全面开展研究的热潮。后来,又开展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他率领助手们对苏州大、中、小典型园林详细测绘,八、九年间绘制测绘图纸2000余张,摄影2万余幅,文字稿10万余字。此项工作因“文革”而中断,遗稿于1979年由他的助手和后人整理出版。出版后,蜚声中外,又被译成英、日文出版。他集中了建筑史学界和部分考古学界的老、中、青学术精英,主持、编写了《中国建筑简史》和《中国古代建筑史》,历时7载,改稿8次,终于在1966年成书。该书至今仍是重要参考书,1988年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特等奖。

叶圣陶的《苏州园林》让这座城市的园子更加闻名

谢孝思,恢复各座园林的“苏州功臣”

谢孝思(1905年—2008年),字仲谋,著名书画艺术家。

苏州不是他的故乡,却是他钟爱了大半辈子的地方。 62年的苏州岁月里,谢孝思的名字与苏州园林、书画、评弹、彩绘、道教音乐等 “最苏州”的元素紧密相连。从文物保护到园林修复,从文艺创作到人才培养,没有人会怀疑他作为 “苏州功臣”的评价。

无论是解放之初的园林整修,还是他年事已高后主持编撰《苏州园林品赏录》,无论是亲笔为园林题写匾额,还是面对《苏园六纪》的镜头讲述对苏州园林的感情,甚至是为苏州园林培养自己的导游讲课,只要与园林有关,谢孝思总是热心参与。

解放之初,当时的市领导与谢孝思交谈时,希望把苏州园林恢复起来,在保存文物的同时发展园林旅游。谢孝思与懂园林的周瘦鹃、范烟桥、陈涓隐、蒋吟秋、汪星伯等,以及上海、南京的园林专家陈从周、刘敦桢一起组成了苏州市园林修整委员会,共同商议如何整修。首先修的是留园。整修工程开始于1953年5月,谢老和伙伴们一起先用两个月的时间清理场地、动迁棚户人家,同时摸清全园景点,访求能工巧匠,组织工种队伍,采集建筑材料,做好施工准备。留园的修复被建筑学界看做是“修复古典园林史上的奇迹”,“利用旧料,保证质量”是修复留园得以成功的关键,为其它古典园林的修缮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范例。除了留园,留下谢孝思“痕迹”的古园古寺还有很多。从拙政园到狮子林,从虎丘到寒山寺,当年的修复工作都有谢孝思的参与。

苏州园林里,有陈从周这些学者的影子

陈从周,视园林为生命的一部分

陈从周(1918年—2000年),原名郁文,晚年别号梓室,自称梓翁。浙江杭州人,闻名中国的古建筑园林艺术专家,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著有《说园》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积极从事保护、发掘古建筑工作。他揉中国文史哲艺与古建园林于一炉,出版了第一本研究苏州园林的专著,其《说园》五篇,总结了中国园林的理论。晚年参加多处园林设计实践,直接参与指导了上海、浙江诸多古园的维修和设计工作。

陈从周以古园林专家名世。全国解放之初,他应苏州美专之聘讲授《中国美术史》和《中国建筑史》;在上海同济大学,他创办了建筑历史学科和教研室。教学之余,探访、考察园林和文物,足迹遍踏大江南北;参与古建筑及园林工程,事必躬亲。有人戏称他是“两江总督”。 1956年,他出版的《苏州园林》一书,成为中国当代第一部园林专著,阐述了苏州园林的本质特征——文人园林的诗情画意,还总结归纳了中国园林造园手法,如借景、邻虚、屏障、对景等。接着又出版了《苏州旧宅参考图录》、《漏窗》。他不仅对于古建筑、园林理论有着深入的研究、独到的见解,还参与了大量实际工程的设计建造,如设计修复豫园东部、龙华塔、宁波天一阁等,设计建造云南楠园等大量园林建筑。

“梦也苏州,醒也苏州”,陈从周热爱苏州园林,把它视为生命的一部分。穷十年之功,完成皇皇八十万言的《梓室余墨》。这是他园林小品之集大成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从周联络叶圣陶等八位社会名流提议修复晚清学者俞樾的故居曲园。其后应苏州政府之请审核行将开放的“苏州古典园林艺术陈列室”,他顺便考察了艺圃、拙政园等景点,发表《苏州园林今何在?》一文,批评苏州园林商业化的世俗之风破坏了园林之美,促使有关方面及时进行了全面整顿和清理,使苏州园林大有改观,1997年苏州古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1978年,应世界著名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邀请,主持了中国第一个整体园林出口项目,以苏州网师园的园中园——殿春簃为蓝本,建立一个独立的庭院——“明轩”,移于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他成为将中国园林艺术推向世界之现代第一人。

陈从周独辟蹊径,把诗词、美术、音乐、戏剧和建筑园林糅在一起,以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品质,开辟了建筑和园林研究的新境界;他也由梓室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被称为“中国园林第一人”、“中国园林之父”。

金学智,将园林与美学做最完美的融合

金学智,1933年生,江苏常州人,苏州教育学院中文系教授。

金学智爱园林,1956年就读中文于南京师范学院时,学校正坐落于清代著名诗人袁枚随园的旧址上。据胡适考证,随园正是《红楼梦》大观园的前身,这引起了他莫大的兴趣,园林情结于斯萌生,日久弥坚。1960年,他到苏州工作,苏州园林为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他把古典园林嫁接到美学的“砧木”之上。

金学智把文学和各门艺术、美学理论以及创作、鉴赏实践统统彼此交叉,相互打通。他三味园韵,日涉成趣,探美于建筑、花木、泉石之中,陶醉于色、光、影、声、香的虚景之间,研究领域几近苏州园林的每一个角落,形成了学科互通法、古今中外法两个特有的方法论。

这些年来,金学智著作等身,著有《中国园林美学》、《苏州园林》、《留园》画册 、《网师园》画册 、《苏园品韵录》、《风景园林品题美学——风景园林品题系列的研究、鉴赏与设计》、《园冶印谱》(策划、作序,与何斌华联合主编)等书,其中《中国园林美学》填补了中国美学的空白,在他看来,园林应该是凝固的诗,立体的画,园林设计者不但应有“诗心”、“画眼”,而且应有“乐感”。《中国书法美学》 “书法在艺术群族的关系网络中”一编;他的《中国园林美学》,有“艺术泛化与园林品赏的拓展”一章;他主编主撰的《苏州文学通史》,有些朝代均辟有园林文学的专章……这些均与一般的研究著作有异,这也可说是一种创新的尝试。

近七年,金学智潜心研究《园冶》。明朝计成的《园冶》,是一本奇书,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对世界有影响的、具有完整造园学体系的经典名著,在金学智眼中,这也是一部骈、散结合,以骈文为主写成的文学名著。而金学智从文学的角度来研究《园冶》,更在国内开创了先例。他的《园冶多维探析》,既是一本对经典及其研究的综论,又是一本对名言难句的析读;既是一本古籍的校注,又是一本特殊的专业工具书。金学智将它称为“四合一”工程。

迟暮之年,他依旧孜孜不倦研究《园冶》解读。致力于挖掘园林的美,推广园林的美,是金学智毕生的心愿。作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他说:“我,只是一个终生在园林里学步的人。”

热爱园林的金学智,将它嫁接到了美学的“砧木”之上

詹永伟,让江南风景园林与世界对话

詹永伟,南京人,1959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早期在南京工学院主要参与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刘敦桢教授所著《苏州古典园林》一书的调查、测绘和写作。后调至苏州园林管理部门,主要从事园林规划和建筑设计工作。主要设计成果有《虎丘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1988年版》、《浙江临海东湖公园规划和建筑设计》、《苏州东园涵碧楼》、《天平山钵盂泉》、《苏州影竹园》、《苏州南园小筑》等,还参与了《苏州民居》、《苏州古典园林营造录》、《园林经典》、《园林美学》等书的编写。曾任市园林局副总工程师、苏州科技学院兼职教授等职,现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顾问。

1997年12月4日,从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1届会议上传来喜讯,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典型例证的“苏州古典园林”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3年后,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这个过程中,詹永伟作为首席专家与国际组织进行对话,为园林走进世界做出了贡献。

今年4月,首届苏州风景园林终身成就奖颁奖仪式在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举行,詹永伟因其在风景园林行业的杰出贡献成为7位终身成就奖获奖者之一。

猜你喜欢

苏州园林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苏州园林的秋,美得太惊艳
苏州园林修复面貌之谜
清代园林初探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苏州园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