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下一站
——《中国传媒融合创新研究报告》和《中国传媒社会责任研究报告》新书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

2017-08-16本刊讯鲁艳敏6月10日中国传媒融合创新研究报告中国传媒社会责任研究报告新书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新闻书店融媒汇书吧举行长江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中国社会报社长兼党委书记周蔚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原主任张晓明中国编辑学会会长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传媒研究院院长郝振省等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传媒研究所副所长刘建华主持

传媒 2017年13期
关键词:中国传媒媒介报告

本刊讯(记者 鲁艳敏)6月10日,《中国传媒融合创新研究报告》与《中国传媒社会责任研究报告》新书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新闻书店·融媒汇书吧举行。长江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中国社会报社长兼党委书记周蔚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原主任张晓明,中国编辑学会会长、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传媒研究院院长郝振省等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传媒研究所副所长刘建华主持。

“中国传媒融合创新研究”和“中国传媒社会责任研究”课题是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传媒研究所负责的两大重要课题,《中国传媒融合创新研究报告》和《中国传媒社会责任研究报告》是课题研究的重要成果,由黄晓新、刘建华、卢剑锋主编,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

媒体融合下一站
——《中国传媒融合创新研究报告》和《中国传媒社会责任研究报告》新书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

本刊讯(记者 鲁艳敏)6月10日,《中国传媒融合创新研究报告》与《中国传媒社会责任研究报告》新书发布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新闻书店·融媒汇书吧举行。长江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中国社会报社长兼党委书记周蔚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原主任张晓明,中国编辑学会会长、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传媒研究院院长郝振省等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传媒研究所副所长刘建华主持。

“中国传媒融合创新研究”和“中国传媒社会责任研究”课题是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是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传媒研究所负责的两大重要课题,《中国传媒融合创新研究报告》和《中国传媒社会责任研究报告》是课题研究的重要成果,由黄晓新、刘建华、卢剑锋主编,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黄晓新从两本书的选题背景、内容介绍、研究设想进行了阐述。他指出,《中国传媒融合创新研究报告》一书所说的融合创新是指因追求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而导致的创新,与其他原因所导致的创新有根本不同,这是本报告研究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也是本报告差异化研究的价值所在。而《中国传媒社会责任研究报告》一书则是以社会责任执行力提升作为研究对象与最终目标,超越了此前社会责任报告现状描述研究的模式,提出了中国传媒社会责任执行力提升的有效路径与方法,为社会责任研究提供了一个特别的视角。

会上,十多位来自传媒业界、学界的专家学者就两本书的两大主题——“传媒融合创新”和“传媒社会责任”展开了深入的讨论,见解独到,内容精彩纷呈。

喻国明长江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

《中国传媒融合创新研究报告》和《中国传媒社会责任研究报告》为当下中国传媒行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借鉴,正好是两个内外逻辑的一个互为关照,一个是媒介自己的责任,属于内在逻辑;一个是外部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即媒介的出口。媒介在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其极重要的角色,聚拢人心、形成社会凝聚力,这是媒介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责任担当和社会角色。

关于媒体的社会责任,在目前的传媒构造之下,以一刀切的方式来要求各类媒体显然是不合适的,应该分出不同层次来,有一些要求是必须都要有的,有一些要求应该是有所侧重、不同标准的,这样才能准确地引导各领域的责任担当,并逐渐成为政策和治理本身。

在媒介创新方面,互联网靠规模化、数量化这种“跑马圈地”的方式发展已经成为过去式,未来越来越有赖于高智力的投入、专业化的发展,以及传播模式、传播形态、传播方法方面的不断创新,来获得新的市场空间、市场价值。创新融合过程中有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价值目标,需要有一个创新价值的衡量标准,这是融合创新过程中的顶层逻辑;二是功能模式,传统意义上的媒介是满足共性需求的,而互联网带来的却使得分众化、个性化的需求蓬勃地涌现,需要用一些新的方式,如大数据的方式、范围经济的模式来解决。

周蔚华中国社会报社长兼党委书记

关于媒体的社会责任,建议找一些比较典型的传媒企业做个排行,把各个省份的连起来,形成一个评价体系,各个省之间互相形成对比。慢慢地影响力可能更大,人们就会更加关注它。

对一个具体的报社来说,没有中央支持和财力支持的报社,媒体融合是非常困惑的,最关注的是两个问题:一是媒介融合组织架构如何建构;二是盈利模式,大家都非常迫切地想知道,到底怎么做?目前,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采用的普遍做法还是成立新媒体中心,再横向辐射其他部门,依旧停留在“你就是你,我就是我”的模式。如何从“你就是你,我就是我”走向“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状态,这应该是媒介融合的未来。

张晓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原主任

从20多年前欧盟在谈媒介融合和放松管制的时候起一直到现在,我国都在推动“媒介融合”,但是其实直到最近几年才出现了真正撬动性的发展。为什么?实际上这个发展趋势是一个颠覆性的变化,基本上不是不同传媒之间的融合结果,而是传媒的整个的产业链或者价值链融合的结果。传统意义上讲融合,主要指的是广电、电信和互联网三者的融合,全是供给方的融合,即生产媒介内容的不同技术载体之间的融合。现在内容生产已经开始转到媒介消费者和自媒体上,传统的出版模式和出版概念已被改变。用户自创成为内容生产的主导方,颠覆了传统采编新闻的概念。在这样的背景下,怎么去看待媒介,怎么去看待媒介融合,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中国互联网的8亿多用户中有十分之一是内容的生产者,也就是说,至少有8000万人在参与内容生产,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在这样一个时期内出现这种全民参与内容创作的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一次重大机遇,也是一次完全的创新。所以,面对其产生的管理上、内容上的所有问题也需要用最新的思维去分析、解决,这是媒介融合。

郝振省中国编辑学会会长、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传媒研究院院长

关于媒介融合的未来,能不能设计一下关于媒体融合的理想状态是什么?设计一个传媒企业的理想的融合状态是什么样的?

目前,传媒企业、传媒集团在融合过程中最核心的问题有三条:一是版权问题,实际上,现在传统媒体和数字媒体在与新兴媒体合作融合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做到版权保护;二是人才流失的问题,留不住、引不来,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三是资金引进问题,目前很多媒体企业或者叫媒体集团基本上是事业单位,投资和融资受体制限制。

此外,在媒体融合的研究方面,对内容生产的研究过度,而对消费者的研究却比较薄弱,希望能从消费者的角度研究,融合产品的需求程度,对书刊的总体需求量做一个预估,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按需生产。

杨明品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广电媒体融合的三个发展方向:第一个是融合正在由局部的突破向全面的突破迈进。这个局部突破主要体现在技术应用的突破及新媒体产品的突破。融合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市场问题,因为这些可以通过引进人才、加大投资等解决,真正制约媒体深入融合的是体制机制的改革问题。从当下的一些形势判断,媒体融合的下一程是智能媒体,不是某一个环节的智能化,或某一个环境的智能化,而是整个系统的智能化。

第二个是融合媒体的管理,或者网络媒体的管理将进一步规范。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提出“三个统一”,要求地面频道和卫视频道的管理标准一致,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的管理尺度一致,网络视频内容和广播电视频道或频率的内容管理的尺度一致,这表达了未来管理的一个政策取向,那就是任何内容的传播都要把社会责任、价值导向放在第一位。

第三个是媒体要从调配分割的状态逐步迈向传播统一的局面。随着深度融合的推进,未来的传媒体制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传媒的管理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武宝瑞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任

我国媒体融合的四方面动力:一是政府倡导,从国家到总局,颁发了一系列文件,极力推动融合发展;二是技术绑架,互联网出现后,一些技术公司推动通过技术来占领传统媒体的边界,实现新兴媒体爆发式、跨越式的发展;三是传统媒体自身发展和求生存本能的一个内在要求;四是这三个方面形成的一种强大的舆论压力、舆论浪潮。这四个推动力量的目的、标准和指向是完全不一样的。从政府的倡导来讲,主要目的是为了统一两个舆论场;技术公司的目的很明显的,那就是商业利益;而媒体自身有融合、创新、发展的欲望。

媒体融合最终的目的实际上还是回到最初的状态,要真正实现为客户创造价值,在互联网的环境之下,这个为客户创造价值跟过去有了一个根本的不同。媒体的融合要为客户创造一种所谓颠覆性的价值,而这个颠覆性的价值,有一个恒定的内在的机理在里面,不是把过去的传统价值或者导向完全抛弃掉,而是在一个新的载体和环境下怎么去实现。所以说,媒体融合到目前为止又到了一个回归媒体的本位,要重新在新的环境下塑造一种新的理想,用一种新的文化精神来重新出发,这是媒体融合在目前情况下要做的事情。

伍旭升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长

事实上对业界来说,媒体融合更关注的是解构和重构,特别是盈利模式的解构和重构问题,商业模式应当是根本。目前有一种现象,就是大家特别关注技术的玩法、关注资本跟技术玩法的结合,但是对结果的关注,对成效的关注却比较少,或者说经不起提问。那么多的模式、那么多的业态,是否有价值的重构,是否有服务读者路径的重构,特别是是否有盈利模式的重构?

有两个现象是值得关注的。一是传统媒体在移动互联背景下,都在为生存发展在寻求路径,但是却面临一种对自己的主体责任、本职属性的淡化和弱化。二是主流媒体当以导向、以政治责任、以阵地意识为核心,这是毫无疑问也是首要的,但是这与商业盈利模式却是割裂的。所以,媒体融合的实践及研究,应该更关注业态、价值、盈利模式的重构,重心放在模式分析,特别是成效分析上。这些模式到底有没有成效,能不能维持可持续发展,能不能给一线的传媒提供可借鉴的模式?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猜你喜欢

中国传媒媒介报告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英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中国传媒多元化经营的启示
书,最优雅的媒介
绿色传播:中国传媒新生态中的媒介责任
2016年我国传媒产业规模增长19.1%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报告
报告
报告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