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输液治疗与安全

2017-08-15许亚鹏李素珍颜素卿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7年45期
关键词:静脉炎医嘱无菌

许亚鹏,李素珍,颜素卿

(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1)

输液治疗与安全

许亚鹏,李素珍,颜素卿

(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1)

实践标准首次从《输液护理实践标准》更名为《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从“护理”到“治疗”的升级,意味着安全输液标准及循证支持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由于输液治疗中的种种原因会出现并发症,不及早处理的话,会产生严重后果。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静脉输液治疗时产生并发症的原因及预防处理对策,目的是控制静脉输液治疗并发症发生率,并及时采取措施对静脉输液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处理。

静脉输液治疗;并发症;预防;护理

1 发热反应

常见原因:(1)输入液体和加入的药物质量有关。(2)输液器具的污染。(3)穿刺不成功未更换针头。(4)环境空气的污染。(5)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的总热量过高。

1.1 预防措施

在操作前,做好查对工作,例如检查并核对药物的有效期、密封情况等。

对操作流程进行严格控制,保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操作,确保环境卫生、清洁。加强供应室的管理和质量的控制。

减少联合输注、注意配伍。

高热患者先降温再进行输液。输液时,控制输液速度、药液温度。

1.2 处理措施

输液停止,抑或保留原有静脉通路,改用其他输液器,更换其他液体。

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寒战者给予适当保暖。遵医嘱给药:高热者遵医嘱给予物理降温,即用酒精为患者擦浴,或用温水进行擦浴,抑或二者交替进行,并联合药物降温;抽搐者给予安定、地塞米松等药物干预措施。

及时上报给医院感染科、药剂科等科室

将输液器送往供应室,将药液送往药剂科,并将同批液体、输液器以及注射器送去检验。

针对患者家属提出的异议,立即根据规范流程将输液器封存起来。

2 静脉炎(化学性静脉炎、机械性静脉炎、血栓性静脉炎、细菌性静脉炎)

常见原因:(1)无菌操作不严格。(2)输入液体过酸或过碱。(3)输入高渗液体。(4)较长时间在同一部位输液。(5)输入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

2.1 预防措施

保证在无菌环境下实施技术操作;合理选择静脉导管和穿刺针;尽量不在瘫痪的肢体、关节或活动度大的区域置入穿刺针或静脉导管;尽量避免在下肢静脉处实施穿刺输液;针对需要长时间输液的患者,需要有计划的改变输液位置,也可以选择留置深静脉导管的方式;送管中动作轻柔,尽量匀速运动[1];戴手套操作者,接触导管前冲洗干净附于手套上的滑石粉;穿刺后要固定牢固,进行维护。

2.2 处理

一旦发生静脉炎,建议使用INS静脉炎分级标准监测病人情况。若发生机械性静脉炎或是血栓性静脉炎则应该及时告知医生。

3 药物渗漏

发生渗出的原因:因为输液管理疏忽导致非腐蚀性药物或液体进入穿刺部位周围的组织,使得非腐蚀性药物或液体没有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2]。

发生外渗的原因:因为输液管理疏忽导致腐蚀性药物或液体进入穿刺部位周围的组织,使得腐蚀性药物或液体没有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输液管理疏忽的常见情况:静脉针头部分或全部脱离血管;静脉针头斜面穿透血管后壁;血管通透性增加;局部静脉内压升高等。

3.1 预防措施

熟练掌握穿刺技术。减少对静脉钢针的使用。针对中、长期静脉输液患者,尽量采用静脉中、长导管或实施深静脉插管。应选弹性好且较粗的血管,血流丰富、无静脉瓣的血管,避免在肢体屈曲的部位进行注射。避免选用下肢静脉。针对不合作、意识出现混乱、定向力存在障碍的患者,在静脉输液过程中,应当安排他人在旁协助。针对过度活动的患者,需要合理固定,必要时可遵照医嘱对其实施镇静剂。

3.2 处理措施

一旦出现渗漏,则应立即停止静脉滴注,使患肢抬高。若是渗出的溶液不具有较强的刺激性,可以通过热敷患部缓解渗漏情况[3]。如果出现细胞毒药物外渗,则需立刻停止输液,用空针抽出皮下渗透出的液体,然后将针拔出。在实施局部封闭治疗时,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将5 mL生理盐水以及2.5 mg地塞米松,注入发生渗漏的部位,需保证注射范围大于渗漏范围。遵照医嘱运用拮抗剂。

4 导管堵塞

常见原因:导管打折;导管被血液或沉积物形成所堵塞;未注意观察导致液体走空;冲管方法不当;输注因配伍不当引起沉积的液体或药物

4.1 预防

避免导管打折、液体走空或冲管方法不当等情况发生。

4.2 处理

1PVA--拔管

PICC、CVC

药物性堵管,(2)血栓性堵管--不完全性堵管、完全性堵管;①不完全性堵管:遵医嘱使用尿激酶5000 U/mL封管,总量联超过1 mL,保留 24h.(如回抽通畅,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如回抽不通畅,尝试负压方式溶栓,不成功则拔管。);②完全性堵管:遵医嘱使用尿激酶5000U/mL封管,负压方式溶栓。

5 急性肺水肿

常见原因:(1)输液速度过快。(2)心、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

5.1 预防措施

对输液速度以及输液量进行严格监控。

尤其是针对年老体弱患者、患儿以及心肺功能不良的患者,应当尤为慎重,对其进行严密观察。

5.2 处理措施

立刻停止输液,抑或是降低输液速度。并及时报告给医生,对患者进行紧急处理。对患者抢救过程进行仔细记录,做好心理护理,安慰患者,缓解其紧张情绪。

6 空气栓塞

常见原因:(1)输液空气未排尽。(2)加压输液时没有按时加液。

6.1 预防措施

输液前对输液器功能和质量进行严格检查,将其内部空气完全排出。

加强对输液过程的巡行视察,针对连续输液的患者,需要及时加药或换药;输液结束后及时拔掉针头。

6.2 处理

立刻报告给医生,并配合医生实施抢救。帮助患者调整至左侧卧位,使其保持头低足高卧位。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发现异常及时对症处理。记录抢救过程。

7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主要是指患者血管内存在导管或拔出导管后的48小时内,发生菌血症或真菌血症,体温明显升高(>38℃),伴有寒颤或血压下降等感染症状,并且除血管导管之外无其他相关感染源。通过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得到结果显示:实施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培养结果呈阳性;或对导管段和外周血进行细菌培养,得到种类、药敏结果均相同的致病菌。

引发感染的常见情况:(1)导管留置时间过长;(2)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存在问题;(3)无菌操作未得到严格实施;(4)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存在问题。

7.1 预防

置管时

(1)保持在无菌环境下置管技术,并且操作人员需戴好帽子、口罩以及无菌手套等。(2)医疗器械、器具、敷料等在置管过程中应当始终保持灭菌状态。

置管后

(1)覆盖穿刺点时,尽量选择无菌、透明、透气性强的敷料进行覆盖。针对具有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等状况的患者,需要选择无菌纱布对穿刺点进行覆盖。并按时更换敷料。间隔时间根据敷料材质确定,无菌纱布控制在每两天一次,无菌透明敷料控制在每周一次至两次,若是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或具有可见污染物时,需要立刻更换。

(2)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7.2 处理

(1)当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拔除导管后应取导管尖端125px做导管半定量培养,并同时在对侧(或其他不同部位)抽取外周血培养,在化验单上注明抽血时间;导管不能拔除者,同时抽取导管血和外周血做血培养。

(2)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如插管部位有渗出,应用棉签蘸取渗出液进行培养,并进行革兰氏染色。

8 导管脱出、移位

常见原因:(1)因为患者颈部活动度较大,排汗量较多,贴膜极易失去黏性,在穿衣和睡眠时不注意,就会将导管带出;(2)患者烦躁不配合,自行拔出。

预防与处理:(1)加强宣教,适当镇静、制动预防;(2)选择置管部位、敷贴类别;(3)发生导管脱出、移位者,立即拔除导管,绝对禁止回送导管,用无菌纱布按压穿刺点。

与静脉输液治疗有关的并发症大多数可以预防。通过静脉输液治疗风险有关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减轻并发症发生时对患者的危害。

[1] 王莹洁,王 坤.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防护[J].吉林医学,2013,34(26):5507-5508.

[2] 何 杨,陈 雄.静脉输液治疗的安全管理与实施探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5(11):187-188.

R473

A

ISSN.2095-8242.2017.045.8898.02

本文编辑:赵小龙

猜你喜欢

静脉炎医嘱无菌
无菌空气在烤酸奶生产中的应用
高渗性药物导致静脉炎的研究现状
医院H IS 系统下电子医嘱的规范管理
遵循医嘱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朱顶红快繁无菌体系建立的研究
一次性使用无菌冲洗器在腮腺造影中的应用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
基于无菌术的毫针持针钳研制
门诊医嘱管理系统中医瞩执行单的设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