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槐豆荚螟的发生与防治

2017-08-14李海力朱艳丽李艳霞

现代农村科技 2017年8期
关键词:荚果刺槐豆荚

李海力 朱艳丽 李艳霞

(河南省国有西华林场 河南 西华 466600)

国槐豆荚螟的发生与防治

李海力 朱艳丽 李艳霞

(河南省国有西华林场 河南 西华 466600)

豆荚螟又叫刺槐英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湖北、陕西、云南,广西、台湾等省(区)。为害蛀食荚果,在山东、河北及陕西各地为害都很严重。除为害刺槐外,还为害多种豆科植物。

1 形态特征

1.1 成虫。为小型蛾子,雌虫体长10~13 mm,翅展22~24 mm;雄虫体长8~12 mm,翅展20~23 mm。全体灰褐色,触角丝状,复眼黄褐色,前翅狭长,基角至顶角有明显的白色纵带,近翅基处有一黄色曲形横带。后翅呈三角形,白色。腹部有成簇的金黄色毛。

1.2 卵。椭圆形,长0.48 mm,宽0.38 mm,初产之卵为乳白色,后变为红色,孵化时红色变深。表面密布网状花纹。

1.3 幼虫。圆筒形,略扁,背面紫红色,两侧及腹面深绿色。前胸背板上中央有黑色倒“人”字形斑纹,两侧各有一黑斑,靠后缘中央有1对黑斑。头壳宽1.1~1.3 mm,体长13~15 mm。

1.4 蛹。棕黄色,长7~13 mm,宽3 mm,腹端有臀棘6枚。

2 生活史

在湖南、广西1年发生5代;在河北1年发生2代,第1代发生于5月下旬,第2代发生于7月下旬~8月上旬;在河南1年4代,第1代5月上旬~6月中旬,第2代6月中旬~7月中旬,第3代7月中旬~8月下旬,第4代8月下旬~9月底,1、2代为害刺槐,3代为害早大豆,4代为害晚大豆;在山东1年发生3~4代,以老熟幼虫入土结茧越冬,翌年4月上旬开始化蛹,4月下旬可见成虫。

3 发生规律

成虫羽化后,当天即能交尾,12 h后即可产卵。成虫多在地势高燥的林缘及豆田边缘产卵。产卵量35~155粒,卵散产于花萼下部、荚柄上、叶柄基部及豆荚凹陷处。卵经4~9 d孵化为幼虫,初孵幼虫在荚上爬行15 min开始吐丝,约6 h作成薄茧藏身。再经1~2 d咬破荚取食豆粒,吃空一荚后即转移另一荚继续为害,各龄幼虫有吐丝习性,老幼虫在12:00~14:00时出荚坠地入土l~2 cm深处结茧化蛹,蛹期平均14~15 d,成虫寿命平均8~9 d。

成虫白天不活动,一般栖息在叶背及杂草丛内,尤以杂草丛内最多。到傍晚时开始飞翔活动,盛期一般出现在傍晚7:30~8:30,其趋光性不强,有取食花蜜的习性,特别是越冬代成虫最为明显。因此,成虫的出现基本与槐花开放与幼荚形成期相一致。成虫羽化后1~2 d即可产卵,其交尾产卵多在夜间进行。卵多产于花萼内壁的基部,约占总卵数的99.1%,仅有少数产于新老枝梢相接的绒毛间以及幼嫩的荚果上。卵散产,一个花萼内最多有卵4粒,一般为1~2粒。据观察,每一雌虫最多产卵142粒,平均58.7粒。成虫寿命的长短因世代不同而异。越冬代10 d左右,最长达26 d;第l代4.5 d左右。

卵初产为白色,1 d后变为粉红色,近孵化时变为灰白色。卵期长短因世代不同而异,第1代(19.4℃)平均为9.3 d,第2代(26.9℃)平均为4.6 d。卵的孵化率很高,第1代平均为88.8%,第2代平均为92.8%。其孵化时间以上午6:00~8:00最盛,其他时间很少。因此防治初孵幼虫时,最好在早晨进行。

初孵幼虫侵入荚果前,先吐丝结网隐藏其体,随即咬孔侵入。故在幼荚上常常留有丝囊和黄色或褐色的侵入痕迹。其侵入部位随幼荚生长发育而不同。在幼荚形成初期,幼虫一般在凋谢枯萎的花瓣与幼荚相接处侵入;幼荚形成后,侵入位置则无一定。据观察,从孵化至侵入幼荚,一般历时6~8 h,最短2 h,最长达24 h左右。

1龄幼虫的食量很小,多咬一针形小孔侵入豆粒内为害。当豆粒被食尽,并且不能在荚果内自由转移时,幼虫便转荚为害,再侵入同一荚果或相邻荚果内继续危害。4~5龄幼虫取食量甚强,约占幼虫期总食量的75%。因此,食料缺乏是造成转荚为害的主要原因。据调查,每头幼虫平均可食害刺槐种子12粒,最多18粒。幼虫脱皮4次计5龄,第1代幼虫历期为20~25 d,最长达30 d。

老熟幼虫脱荚后,就在其寄主植物附近的表土层中结一椭圆形茧化蛹。但由于发生世代与寄主植物的不同,其化蛹场所略有出入。以发生在刺槐林内的第1代为例,化蛹场所多集中在树冠垂直投影内的表土层,每平方米平均有蛹149.6个,树冠外极少,仅平均l.6个。入土深度,一般不超过1 cm。第1代前蛹期平均3.6 d,蛹期平均12.5 d。

豆荚螟是一种喜光性害虫,其在林内的发生和为害情况常因外界环境条件而异。其中寄主植物立地条件的好坏、生长势强弱及郁闭度大小等,是影响成虫在林内的栖息活动及其数量变动的主要因子。一般豆荚螟多喜欢栖息在环境较为干燥、树木生长势较弱或林下杂草丛生的疏林地内。该虫发生与湿度和土壤性质有密切关系,在干旱年份发生严重。土壤湿度大时,成虫羽化率极低,黏性坚实的土壤发生较少,疏松土壤发生较重。距大豆田近的刺槐林荚果被害率高,距刺槐林近的大豆田荚果被害率亦高。

4 综合防治

要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加强营林技术措施,提高林木抗病虫害能力,充分利用和保护益鸟、益虫及有益微生物,发挥病虫害天敌的作用。在防治时应本着“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则,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4.1 农业技术措施。在刺槐采种林区宜少种大豆或铲除野生豆科植物,不使豆荚螟互相转移繁殖为害,可减少虫口密度。冬耕大豆田消灭越冬的幼虫和消灭大豆场院边缘疏松土内的越冬幼虫。

4.2 生物防治。豆荚螟产卵盛期释放赤眼蜂,对豆荚螟的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老熟幼虫入土前,浇水以提高田间湿度,同时可施用白僵菌粉剂减少化蛹幼虫的数量。利用天敌,据报道麻雀能啄食脱荚坠地的老热幼虫;山东省徂徕山发现有寄生蝇和寄生蜂,前者寄生率为47.4%,后者寄生率为40.05%。

4.3 化学防治

4.3.1 地面施药。对初孵幼虫使用50%敌敌畏及80%敌百虫500~800倍液;老熟幼虫脱荚期,毒杀入土幼虫,以粉剂为佳,主要有2%杀螟松粉剂、1.5%甲基1605粉剂、2%倍硫磷粉等,1.5~2 kg/亩。此外,90%晶体敌百虫700~1 000倍液,或50%倍硫磷乳油1 000~1 500倍液,或40%氧化乐果1 000~1 500倍液,或50%杀螟松乳油1 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4 000倍液,也有较佳效果。

4.3.2 烟雾剂熏虫。刺槐开花初期,施放烟雾剂熏杀成虫。

[1]山东省林业研究所,山东省农学院园林系.刺槐[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2.

[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森林昆虫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3]张素敏,刘春雨,徐少锋.园林植物病害发生与防治 [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4.

[4]张连生,张良玉,付新生.花卉病虫害及其防治[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5]刘世骐.林木病害防治 [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猜你喜欢

荚果刺槐豆荚
花生荚果离散元仿真参数标定*
基于Workbench LS-dyna的花生荚果脱壳受力仿真研究
基于EDEM的发散带式花生荚果分级机的仿真与试验
刺槐造林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方法探究
花生除杂(清选)分级机的设计与研究
刺槐树
小房子上的绿豆荚
刺槐造林和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
“聪明”的刺槐
豆荚螟的无公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