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汪健:一个产业的风口与浪尖

2017-08-11麦岚

齐鲁周刊 2017年31期
关键词:华大华大基因测序

麦岚

自7月14日在深交所上市以来,华大基因已连续多次出现交易日涨停。作为华大基因董事长和实际控制人,汪健身价直线飙升,财富触手可及。

这位过着不能再普通生活的富豪,给自己的定位是“不是一个社会竞争者,而是一个社会的引领者”。在他身后,是一整座基因科技的变现江湖。

技术派的资本态度

7月14日,“华大基因”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正式敲钟上市,成为深交所第2001家上市公司,证券简称N华大,证券代码为300676。

敲钟仪式上,穿着红色T恤的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健,会同唐氏综合征代表、基因检测用户代表,以及关爱罕见病和残障群体人士等6名代表,敲响了华大基因A股上市的钟声。与这场仪式同时流传的还有汪健提出的一组数字、一个红烧肉的故事和一个五年不减持的承诺。

至此,脱胎于中国科学院、自1999年创业至今被各路资本追着投资的潜力股,终于敲开了二级市场的大门。

华大基因的主营业务为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为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提供基因组学类的诊断和研究服务。公司总部位于中国深圳,在北京、天津、武汉、上海、广州等国内主要城市设有分支机构和医学检验所,并在中国香港、欧洲、美洲、亚太等地区设有海外中心和核心实验室。客户方面,公司主要服务于国内外的科研院校、研究所、独立实验室、制药公司等机构,以及国内外的各级医院、体检机构等医疗卫生机构、公司客户和大众客户。

据招股书披露,华大基因目前已经覆盖了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国内 32 个省市自治区的 2000多家科研机构和 2300 多家医疗机构,其中三甲医院 300 多家;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地区合作的海外医疗和科研机构超过 3000 家。

“华大以前是一个很理想化的创业公司,穿着拖鞋短裤的测序员,多数人就知道钻研技术。”一位已离开华大基因的前员工如是形容。

作为一群科学家创办的公司,那时华大表示不会上市。此后数年,汪健似乎对资本也不怎么友好。

“汪健认为自己做的是长远的事情,而资本总是以短视的思维去衡量业绩。所以不愿意用投资人的钱,而更希望用银行贷款等方式。”华大基因的外部股东与董事之一、盛桥投资的金春保如是说。盛桥旗下多个基金先后参与多轮华大基因的融资,与汪健打交道多年,并称认可华大基因对于生命科学的价值观。

转折大概源于2014年。那是基因组学由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的元年。

在西非几内亚,埃博拉病毒爆发,一支顶尖科学家团队展开了埃博拉病毒DNA的实时测序工作。几个月后,研究者们用基因组学成功阐释了病毒起源和传播;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Illumina公司推出HiSeq X Ten使1000美元基因组测序梦成为事实。距离第一个人类基因组测序才10多年的时间,但是其价格已经降到了十万分之一以下;

在中国深圳,华大基因的董事长汪健被《人物》杂志评为年度“科学面孔”,入选理由是“他们的研究和临床应用使得普通人也能負担起基因检测的费用,有望借助这个方法极大地增进健康、延长寿命”。

也是在这一年开始,华大基因的综合毛利率开始连续三年上涨。急剧的发展需要足够的经费支持,汪健和华大基因对于资本的态度也有所转变。继华大基因登陆创业板之后,华大科技、华大医学都有上市计划。

汪健对此表示,“将华大商业的部分社会化没有什么不好。但华大基因整体中核心部分并没有商业化”。汪健所说的核心部分指华大基因的四个非盈利机构:华大研究院、华大学院、国家基因库、Giga Science杂志。这是汪健最得意的部分之一,用他的话说就是:“人才和科研都在这里”。

“老大”与“华小”们

自登陆创业板以来,华大基因已连续多个交易日涨停,市场以狂热的情绪表达了欢迎,不少机构惊呼又一匹“白马”奔来,甚至有机构给出了80倍的天价估值。作为华大基因的实际控制人,身价倍增的汪健一如既往的出言不逊:“天天盯着股价,研究市值没意思。”

研究市值没意思,63岁的汪健却挺“有意思”。他常年打扮的像个普通理工男,运动T恤快干裤外加登山鞋。上下班飙的都是自行车,从家里沿海骑车或翻过北山到达单位,再一步三台阶的上到八楼。住宅也不是有产权的商品房,因为“不愿干价格背离价值的事儿”,所以一直没买房。

汪健的“特别”大概还可以算是与生俱来。他曾说过,自己有HRG杂合突变基因,血像牛奶一样。这是一种特别的标志,据说这种基因携带者如果不注意活不过50岁。从这个角度看,如今年逾花甲还在登山滑雪的汪健简直是华大基因的活招牌。

他认为过去100年,人类医学被经验、迷信、无知、物理、化学及利益格局所绑架。而依靠基因科技的发展,人类可以活到120岁。他甚至自己做了个墓碑,放着一张他的黑色照片,上面写着:汪健(1954-2074)。

这样一位创始人,带出来的华大基因同样备受关注和质疑。现在的华大基因是个复合体,既有公司,也有研究院和国家基因库这样的公益机构。外人对此有满腹疑问,汪健却很笃定。他认为这是一群人寻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华大就是一个机构,一个法人机构,这个机构下面有世俗的事业单位,有世俗的企业。用世俗的眼光看、用工业的眼光看我们就瞅不清楚了,你用前瞻性眼光看,存在即合理”。

事实上华大基因一直拥有“基因界黄埔军校”的花名。一方面,无数人才被华大和汪健吸引,聚集在一起,倾听行业浪潮到来前的声音。另一方面,不断有人才出走创业,引起公众对企业文化和管理层分歧内耗的疑问。

而这些出走的华大的人所创立的“华小”企业,正是华大基因目前的主要竞争对手。

原华大医学负责人高扬出走创建了贝瑞和康,在无痛产前应用上与华大基因平分秋色,并借壳*ST天仪先一步登陆创业板;原华大基因副总裁李瑞强创建诺禾致源,在科技服务领域盈利超过华大基因;原华大医学副总裁易鑫等人创建吉因加,专注肿瘤检测;原华大基因二号人物、CEO王俊带领华大科技CEO李英睿等人出走,创建碳云智能,创业方向围绕生命大数据。

对于80多家“华小”,华大基因的CEO尹烨态度很客气:“不敢叫他们‘华小,我们称他们为‘华创。”他认为这些企业从华大基因出走试验新的可能,也非常有可能成为华大基因生态圈重要的合作伙伴。

汪健却笑着说:我们从来不是之一,老大就是老大,华大就是老大。

第一梯队背后的行业尴尬

汪健所在的行业,是一个新兴神秘,却商业价值巨大的领域。

根据华大基因招股书,全球测序产业规模从2007年的7.94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59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28.49%。据BCC research 数据,预计到2020年,全球基因测序市场规模高达13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20%。中国基因测序尚处于起步阶段,预计未来五年复合增速在35%左右,市场规模将突破300亿元。

实际上,站在这个行业的第一梯队的企业,无论是华大还是“华小”,已拥有成型的商业模式、稳定的现金流,而且完成了全产业的布局,看上去一切就绪,但仍欠东风。

汪健也表示,华大现在面临的最大的尴尬是,社会及教育不认知、政策法规滞后、利益格局冲突、资本竞争性驱动、其他不规范社会操作,层层障碍使优秀的科学技术不足够造福社会。

在中国,基因检测产品要在临床医疗使用,需要得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的批准,提供基因检测诊断的医疗机构则需要国家卫生计生委批准。目前,CFDA只批准了无创产前检测(NIPT)的注册证,其他的临床应用都没有注册证。

于是,之前一些企业只能将注意力停留在科研上。随着测序仪价格下降,很多研究机构自行购置测序设备,再加上来自诺禾致源等公司的竞争,2016年,华大基础科研类服务营收下降逾25%,占主营业务收入不足五分之一。

从成立之初到2014年,基础科研类服务一直是华大主营业务收入的最大贡献板块,动植物分子育种、动物克隆、数据库、生物技术外包等服务,带有强烈的科学家办企业印记。但受上游供应商钳制导致缺乏自主定价权,以及竞争对手的兴起等,从2014年到2016年,華大在这一板块的收入每年以超5000万元的速度下降。

这也是全行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单纯从上游供应商购买设备,B2B面向研发机构,提供简单的测序报告就能轻松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基于测序数据,研发直接面向消费者的医疗临床与健康应用,才能在未来竞争中占得先机。

猜你喜欢

华大华大基因测序
二代测序协助诊断AIDS合并马尔尼菲篮状菌脑膜炎1例
华大超硬工具事业部总经理纪勇荣获“洛江工匠”荣誉称号
华大基因收入疑云
昔日千亿市值半年跌去六成 华大基因“举报门”后又迎解禁潮
华大基因大股东是以“白菜价”减持吗
廿四节令鼓队震响华大20年
基因捕获测序诊断血癌
单细胞测序技术研究进展
中铝华大直流电站绿色节能
华大千余青年入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