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扩大视野,提升境界

2017-08-11严朝辉

关键词:高考作文语文

严朝辉

【摘要】 通过对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1卷作文题的审题立意思考及命题分析与评价,获得三点教学启示:1、坚定不移地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关注和思考生活。2、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与“思维发展与提升”是相互依存的,尤其要重视思维训练。3提升学生思想境界,既要读书又要关心天下大事。

【关键词】 高考 语文 作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7)08-013-02

0

高考一结束,最能引发热议的往往是语文试卷上的作文题,每个人似乎都有话可说。我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对高考作文题自然多一份关注与思考。当然我不是简单地给一个好评或差评,而是预测一下自己的学生面对这样的试题会作出怎样的回答,揣摩命题中彰显出来的语文教育理念和要求,思考命题带来的启示,从而反思自己的教学以便今后改进。

下面是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1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很显然,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将“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要求文章“能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实际上是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考,通过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表达自己对当代中国的理性认识。

虽说从十二个“中国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完全尊重考生的个人意愿,但要写好一篇反映中国状况或中国特色的文章,需要将关键词进行分类,有机拼接,使其具有某一共性,化大为小,从某一角度某一层面呈现中国的面貌或特色。例如选择“长城”和“一带一路”来谈中国由封闭保守走向改革开放。选择“高铁”与“移动支付”来谈中国制造和科技创新。选择“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来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和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与考验……但无论怎样组合,都要求考生对这些关键词所折射出的中国文化内涵,当代生活意义有比较清楚的认识,对祖国的传统文化、当代成就,生活状况,现实问题有比较深入的思考。作文中无论考生是赞美还是反思抑或批判,都反映出考生的价值观以及思考力。同时,因为写作预设对象是“外国青年”,目的是帮助他“读懂中国”,要求写作者有明确的角色意识和对话意识,坚决杜绝宿构与抄袭,杜绝自言自语似的无病呻吟。

我想学生拿到这个题目,应该不会感觉陌生,因为,这些关键词是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也是媒体中的热词。难怪有学生走出考场时就兴高采烈地说:他们曾写过某一个关键词的作文。据考试中心命题分析专家说:“今年作文材料源于央视5月份的一组连续报道”。另外,高考一结束,不少报纸杂志都相继出来爆料自己是“迟到的高考作文素材”,说自己的某期某页曾刊登某一关键词的文章。还有一些作文赛事或征文组委会也纷纷宣布曾经的命题与高考题“撞题”。我不否认这些指认的真实性,但也不觉得他们就真正命中了高考作文题。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高考作文题虽然涉及到这些热词,但并不是简单地要考生阐释这些热词,而是巧妙地进行了设计和转化,希望考生以这些热词为支点,搭建思维的桥梁,进而表达自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和现状的思考。从立意来看,这可谓是十分宏大高远的。从写作的出发点看,又是十分贴近身边生活的。

那为什么高考作文命题人明明知道这些关键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词语,仍然把他作为命题材料呢?我认为这正体现了高考作文命题的一贯思路,不回避热点,但绝不是照搬热点。坚持文以载道,彰显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高考历来不刻意寻求生僻怪异的话题,总是从身边熟悉的材料出发,挖掘有价值的话题,让考生表达独特而深刻的见解。考生应该是人人有话可写,但是能否写得独特而深刻,恰恰由考生的思维水平和认识水平来决定。

其实,回顾和解读历年来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能深切地感受到,全国卷的作文命题确实在不断演变,但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灵魂。从“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然后到“话题作文”,再到“命意型新材料作文”,直至当下的“任务驱动型新材料作文”。一直在自觉落实课程标准中“交流与表达”的要求:“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始终体现立德树人的核心价值观,始终坚持考查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始终坚持引导中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

应对这样的作文命题,寄希望于死记硬背一些古人事例,精彩语段,优秀范文是难以凑效的。必须要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尤其是思辨能力,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的高度。

有人说今年命题对农村学生不公平,因为他们还没有见过高铁,没有网络,不能移动支付,也不知道共享单车为何物等等。如果从实际体验的角度看,落后贫困地区的孩子确实不可能有真切体验,但站在教育和选人的角度考虑,我觉得这恰恰是一种导向。因为教育本来就是为心灵打开一扇窗,就是让蒙昧的孩子睁开眼。我们每一个人,不可能体验所有的事物和生活,而课堂的学习和课余的阅读正好能开阔我们的视野,足不出户而知天下大事,身居斗室而阅世间万物。高考是一种选拔考试,无论你身处何地,国家都需要那些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的优秀人才。我觉得有没有这样的情怀,与生活在城市还是农村没有必然联系。关键还是在教育的引领和自身学习的改变。当年毛泽东主席身处偏僻的韶山冲,可依然走在时代的前列。所以,见没见过高铁不要紧,有没有共享单车也没关系,但作为一个接受了高中教育的学生,在当今信息如此发达,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各种媒体十分丰富的时代,居然不知道“一带一路”,不知道“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这些热词,我想要不就是这个学生所在的学校教育出了问题,教学内容严重滞后,要么就是这个学生死读书,根本不关心国家大事,也不关心时事政治。

所以,我觉得高考作文命题这样出,对当下语文教育有明确的指向作用。至少告诉我必须重视以下几点:

一、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没有生活,就没有写作的源头活水,所以,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生活。中学生要开阔视野,除了社会实践,最重要的就是广泛阅读。千万不能指望死记硬背几篇范文就能应对高考作文,只有扎扎实实看书读报,有选择地听广播看电视,听新闻评新闻,才能真正积累写作素材。

二、语文核心素养中的“语言建构与运用”与“思维发展与提升”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学生作文是否有话可写,是否能写得好,不只是语言能力的问题,更是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问题。所以教学中注重思维训练和认识能力的提高比单纯的语言积累更有效。学习中应该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高考命题彰显了国家的选材标准,希望青年学子胸怀大志,德才兼备,有人生追求和理想境界。今年的命题要求考生“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鼓励考生通过具体事物来把握宏大話题,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而2015年高考全国1卷(父亲在高速公路打电话的材料)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出发有意引导考生思考法与情的关系问题,渗透依法治国理念。2016年全国1卷,从身边的教育现象出发,考查学生对社会问题是否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所有这些无疑告诉我们:高中毕业生已经不再是娇娇屁毛毛虫,而应该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风华正茂的青年。理应思考一些重大问题,在语文学习中,具有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开阔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真正具备健康优秀的人格和博大的情怀。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语文
算错分,英“高考”推迟放榜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