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把本土文化引入幼儿园教育

2017-08-08李砾珍

神州民俗 2017年8期
关键词:本土资源德育幼儿

[摘 要]让幼儿从小接受本土文化的熏陶,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是幼儿园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的重要内容。通过挖掘家乡本土资源,把家乡的本土资源文化与开展德育工作相结合,立足于乡情教育。本文对幼儿本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开展方式做简单的介绍。孩子们在接受本土文化的熏陶过程中,激发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从而也达到乡情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本土资源;幼儿;德育;乡情教育

《纲要》要求我们,应该综合开发、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创造良好的条件,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历史文化名城连州是粤北文化的核心地区,这里有着独厚的自然资源:山、石、建筑、农田、瓜果、农产品、民俗风情等都可成为幼儿活动的丰富资源。笔者意识到这些本土资源具有很高的教育的价值。但是如何才能将这些家乡的本土资源转化为适合孩子学习、探索的资源呢?笔者认为应立足连州本土,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并将本土资源有机地加以整合,将其设计编写成课程,渗透到五大领域(健康、语言、艺术、社会、科学)中。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在情境中感受,把抽象的乡情教育变成了直观和幼儿感兴趣的实践活动和游戏,使学科教学获得内外巧妙的衔接,既提高了德育教学的实效性,又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双赢效果。以下是笔者在挖掘和开展家乡本土资源教育活动中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一、环境创设本土化

蒙台梭利认为:“在教育上,环境所扮演的角色相当重要,因为孩子从环境中吸取所有的东西,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之中。”我们组织幼儿在生活和学习的环境中寻找各种乡土材料,有用于装饰的:芦苇杆、蒲扇、丝瓜、簸箕各种农作物等;有用于操作的:泥巴、种子、树叶、稻草、竹子等,并把收集回来的乡土材料创设环境,以满足幼儿的需要。另外,在环境的创设中,我们还充分体现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幼儿与环境对话,寓教于环境之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从而提高活动的效率。

1.营造本土环境。

环境是幼儿发展的首要条件,无论是大环境还是小环境,墙面环境还是区角环境都富有很大的教育空间。随着对本土文化认识的深入,教师使用的教具从鲜艳漂亮的成品教玩具转向了身边的自然材料。

比如在幼儿园的走廊里挂上了一面面蒲扇、一个个丝瓜、葫芦、簸箕、斗笠制作的挂饰;在过道上粘贴了各种各样的农作物种子、树叶、石头、壳类等做成的装饰图;利用农作物装饰的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在窗户上悬挂着草珠子穿的风铃、项链,一串串莲藕、莲蓬、水果串成的吊饰;在主题墙上布置了有体现家乡旅游胜地、土特产、民俗文化的图片,有各类活动的留影,有孩子们稚嫩、富有童趣的作品,有根据民间剪纸进行的创意剪纸活动等。孩子在参与环境的布置时,在不断尝试中,学会了解着各种乡土资源的材料,体验到经过脑和手把普通的本土材料变为一件件艺术品的自豪和喜悦。大大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使幼儿的创造灵感油然而起。同时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2.制作本土学具。

有专家指出:幼儿自己动手创造、亲身体验,能引发幼儿自我学习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我们利用家乡的本土资源,变废为宝,优化幼儿户外游戏,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让幼儿在动手操作本土资源游戏材料的过程中,加深对周围环境和家乡的了解。

我们利用家乡本土资源制作了一系类户外游戏器材,如体育运动类:利用稻草做成形态各异的稻草龙,让幼儿给稻草龙“穿衣打扮”;利用细竹竿、竹滚圈等开展跳跃游戏,训练幼儿动作的灵敏性及协调性;利用麦杆、小树枝、稻草等,可作为孩子练习立定跳远的操作材料,孩子根据自己划距离自己跳的要求,用小棒划线,麦杆或稻草做记号,练习立定跳;利用火柴盒做把小手枪;用几根鸡毛和一颗纽扣做个毽子,抓根竹竿当马骑等。民间游戏类:如用纸皮箱和竹竿做成的花轿,开展“抬花轿”角色游戏;用枯稻草制成的火龙、龙舟,进行“舞龙”“爬龙舟”;用鞋盒、布做成狮子进行“舞木狮”;用竹节、奶粉罐做的“踩高跷”等。这些本土资源材料创造性的使用,给幼儿带来了无穷的乐趣和成就感。我们坚持因地制宜,变废为宝的原则,开发本土资源,利用这些材料产生的游戏活动,既能给幼儿提供了动脑的机会,又能培养了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幼儿课程特色化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幼儿在生活中,耳闻目睹了许许多多当地的文化景观,对本地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或多或少还是有一些了解的。然而,一直以来我们的教学活动内容普遍局限于省编教材内容的选择,造成孩子对本土情感的缺乏。一些孩子们生活中最为熟悉、最容易诱发他们感兴趣的本土资源就得不到充分利用,达不到《纲要》中所倡导的“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理念。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最大限度地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改变单一的学习方式,增进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让家乡的本土文化 走进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使之自然而然地萌发爱家乡的情感。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家乡连州美味小吃、丰富的特产、民俗风情等这些富有教育价值的本土教育资源,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进行精心选择、设计一系列《我爱我家》的主题教育活动。

1.特产资源进课堂。

连州的人民勤劳勇敢,家乡的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人民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创造许多特产、名产。如:山上片的星子红葱、百合、红瓜子、蜜枣、潭岭水晶梨等;山下片的连州菜心、东陂腊味、马蹄、水角、丰阳牛肉干、酿田螺、瑶安冬菇等;连州片连州白茶、黄精糯米酒、龙须草、四方茨菇、连州溪黄草、连州木屐等。随着交通和信息的便利发达,越来越多的家乡特产流向社会,家喻户晓。为了让孩子了解家乡的特产,拉近他们与劳动人民的感情,我们特地设计了主题活动——《家乡的土特产》。

在探索活动前,我给他们布置了任务和操作环境,我们发动家长收集有关家乡土特产的实物、介绍特产的VCD,通过观察认识特产的生产过程、食用特色等,使幼儿对家乡的特产、小吃有较全面的认识,从而让幼儿对这一主题产生一种亲切、熟悉的情感。同时还在各领域开展教学活动,如:音乐综合活动《包水角》,水角是我们连州最具特色的小吃,其中以东陂水角最为出名,走出连州,是吃不到的。我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幼儿了解水角的由来、制作材料和方法。接着让幼儿跟老师学一学包水角的动作分别有:擀皮、剁馅、包水角、蒸水角的动作,培养幼儿肢体的表现能力。幼儿基本学会包水角的动作后,我配上音乐《喜洋洋》与幼儿进行角色游戏包水角。通过与孩子谈话、操作、表演、游戏等形式让他们充分利用各种感官尝试、探索、体验,知道家乡特产的种类、特点、制作方法等。在孩子探索过程中,我们做好他们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导者,亲切、友好的态度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活动的乐趣。这些活动不仅拓展了主题的内容,又整合了各个学科,激发幼儿主动探索,促进幼儿的发展。

2.民俗文化进课堂 。

连州民俗风情源远流长,民俗资源丰富,是幼儿活动的“活”资源。如:耍歌堂、抬大神、唱春牛、舞龙、舞狮、舞马鹿、瑶族长鼓舞、赛龙舟等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仅舞狮的狮种就有十多种。我们挖掘、筛选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素材,进行活动的加工和设计。如星子镇元宵节的歌舞表演《舞火龙》,让幼儿自己装扮,敲锣抬轿放鞭炮,感受家乡人传统节日的热闹、有趣和喜庆的气氛,激发幼儿对家乡本土风俗活动的兴趣;端午节开展科学活动“西岸镇划龙舟的风俗和由来”;重阳节开展社会活动“保安镇抬大神”等。这些家乡特色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活动,向孩子们介绍家乡传统节日的风俗人情,家乡风味小吃等,表达了家乡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同时把一些民间音乐编成教材带入课堂当中。如音乐活动《马灯调》以原汁原味的客家方言来加以演唱、表演,不仅韵味十足,而且十分活泼有趣。这种寓学科知识于传统民间小曲的传唱方式让幼儿十分喜爱,既活跃了课堂,又有机渗透乡土教育资源,大大地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结语

通过“环境创设”、“幼儿特色教学”等环节的实践和讨论,运用本土文化资源,以培养幼儿认识家乡,热爱家乡为主题教学活动,收到比较满意效果。接下来,我们将继续以本土文化资源运用为抓手,帮助幼儿从小认识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随年龄增长慢慢体会家乡的美,使之最大化培育幼儿的审美观念,使幼儿真实地感受自己与家乡本土文化之间密切关联,激发其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幼儿对本土文化的传承精神和热爱意识,让幼儿从小润育爱家乡的种子,让家乡的本土文化走进他们心中。

参考文献 :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陈幸军.幼儿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高志红.乡土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论文网,2014。

作者简介:李砾珍(1978--),女,大专,助理馆员,现任连州市文化馆馆长。endprint

猜你喜欢

本土资源德育幼儿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依托本土资源 提升科学素养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