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2017-08-08杨扬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7年14期
关键词:自主性高中数学

杨扬

摘 要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学科,高中数学尤甚。因而,需要高中生深入思考,才能实现系统地掌握知识的目的。因此,高中数学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借以增强高中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达到对更多数学知识的掌握,高中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提升的目标。

关键词 高中 数学 自主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4-0093-01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高中阶段的学生其年龄特点决定,他们正处于思维最活跃的时期。为了有效激发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给其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及空间。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的阻碍,高中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其思维模式单一,且对数学知识也局限在强制性记忆下,课堂气氛沉闷,高中生的学习效率很难得到提升。教师则把自己当做讲解知识的机器,采用题海战术,抛弃对数学史等有助于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内容的讲解。既不符合高中生的认知需求,也不符合当前课改的要求。

介于此,我以教学改革为契机,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和尝试,采取措施让高中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使全面培养高中生的数学综合素养成为可能。

一、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自主学习的气氛

兴趣是最好的學习动力,因此创设符合实际教学内容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数学兴趣非常关键。“学讲方式”的教学模式指出,创设合理的情境能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由此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教学中。在数学课堂上教学情境的设计应当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入手,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例如在讲解“椭圆定义”时,教师就可联系实际生活,为学生展示行星运行的轨道,使学生直观地认识“椭圆”,随后借助几何画板按照椭圆的定义来设计动点轨迹,同时提出问题“怎样的动点轨迹是椭圆?其方程是什么形式?”,由此便可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在讲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时,教师就可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目前市面上有很多关于学生的保险种类,如教育险以及分红险等。A同学购买的保险为,每年缴纳1万元,持续20年,等到60岁退休后,就可每年领取5万,同时在交纳保险的时间内,每年可获得一千元的返利。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按照银行4%的利率与此项保险来进行对比,假设A同学生能活到80岁,哪种形式能获得最大的利润?当学生思考结束后,教师可提示学生,两种方法间的差距可能会达到数百万。如此便会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更想掌握对比的方法,如此便可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二、优化教法,激起高中生的课堂参与兴趣

众所周知,教学是一门艺术,其方法有很多技巧。高中数学课堂上,选择恰当的教法,可有效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然而,所有不合理、不恰当的教法则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在高中数学课堂上,选择教法应灵活。在一节课上可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恰当地选择,并灵活地运用。例如,在学习“概率”时,教师就可先掏出一枚一元硬币,往空中抛,随后伸手接住,让学生猜一猜是正面还是反面。因为平时的数学课堂都非常严肃,学生见到此种轻松形式时,积极性都很高,注意力也非常集中,都认真地猜测教师提出的问题。此种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形式,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什么是概率,如何理解生活中的概率事件。随后,教师可引进排列组合,同时示范“抛掷10次硬币,1次正面向上的概率”,同时结合树形图的形式求出概率。随后教师可为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每三个学生为一组,一名同学抛掷硬币,一名同学记录,另一位学生计算,分别计算一些抛掷10次硬币,2次正面朝上,3次正面朝向,5次正面朝上的概率。学生在实践时,教师可走下讲台,与学生进行互动,对学生出现的细节问题进行指导。通过此种形式,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很高,自主学习能力也可得到显著的提升。

三、变革评价方式,提高高中生的学习自主性

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唯以成绩为评价标准,严重影响高中生的学习自主性。教学改革新理念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思想,因而评价体系也应以此为目的。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当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树立多样化的评价观,将关注智力评价转变为多元能力的评价,如可结合口头表达、日常作业、课堂提问等形式,还可结合学生间的互评。通过此种更加完善的评价形式,就能够使学生及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同时还可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性。

猜你喜欢

自主性高中数学
实用英语教材与艺术生自主性培养
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高中数学复习的自主性
维护科学的自主性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