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用植物丹参主要病害及防治

2017-08-08李晓飞

吉林农业 2017年8期
关键词:叶枯病根腐病疫病

摘要:丹参是辽宁省广泛栽培的药用植物,本文对丹参的主要病害根腐病、根结线虫病、疫病、叶枯病和白绢病进行总结,以期为基层生产单位提供参考。

关键词:丹参病害;根腐病;根结线虫病;疫病;叶枯病;白绢病

中图分类号: S435.67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7.15.027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以根入药,在辽宁省广泛栽培,当前林下经济成为生态林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随着丹参人工栽培面积扩大,病害发生严重。丹参主要病害包括斑枯病、白绢病、根腐病、紫纹羽病、菌核病以及根结线虫病,其中以土传病害发生最为严重。本文总结了丹参主要病害的症状识别、发生规律和防治,以备基层生产单位参考。

1丹参根腐病

丹参根腐病主要为害根部,引起根部褐色干腐,后期根部腐烂,地上部逐渐枯萎死亡。丹参根部病害在栽培区普遍发生。丹参根腐病病原菌为木贼镰刀菌(Fusarium equiseti),病原菌以菌丝体在土壤、病株残体中越冬,成为根腐病的初次侵染源。初次侵染主要从细根根毛的伤口侵入根系,开始侵染循环,病原菌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雨水冲刷等途径扩散传播,栽培地区雨水多、土壤粘重以及栽培密度过大等均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传播,形成大面积的发病区。病害潜伏期15天左右,栽培区地下害虫的为害可造成根系伤口,可为病原菌的侵染创造有利条件。对于丹参根腐病的防治,应该实行轮作模式,避免连作导致的病原菌在土壤中过量积累,化学防治应在栽培前首先做好土壤消毒工作,用敌克松、阿维菌素等拌土,杀灭病原菌跟地下害虫。生长季应喷施恶霉灵、百菌清等低毒农药,同时做好药物轮用,避免形成抗药性。

2丹参根结线虫病

主要危害丹参根部,线虫侵入后,在根系各个部位产生大小不规则瘤状根结,根结最终破碎腐烂,使根系功能受到破坏,最后植株地上部分萎蔫枯死。丹参根结线虫病的病原菌为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hapla)和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属于根结科,根结线虫属。两种根结线虫寄主广泛,抑制北方根结线虫可侵染550余种植物,花生根结线虫可侵染330种植物。丹参病原根结线虫主要以卵和2龄幼虫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越冬线虫借助雨水、灌溉水、耕作等方式传播,从丹参新长出的幼嫩根系侵入寄主组织,定居后吸收养分。根结线虫一般一年可发生多代,危害严重。丹参病原根结线虫的发生受土壤环境因子影响较大,疏松、干燥的土壤环境均有利于线虫的发生和传播。由于线虫属于土传病害,因此连作也是根结线虫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线虫的防治较难,首先丹参收获后要及时彻底清除栽培区的病残体,并集中烧毁处理,减轻翌年土壤中线虫基数,降低病害发生几率;与禾本科植物轮作可减少土壤中病原线虫数量;丹参采收后在7~8月份深耕后覆盖塑料薄膜保持15天,从而利用高温杀灭线虫;化学防治中在种植前每亩用米乐尔颗粒剂5公斤,拌土50公斤撒施,发病初期用阿维菌素灌根处理,也可有效控制线虫病的发生。

3丹参疫病

发病初期地上部分植株下部叶片变黄,后期整株叶片萎蔫下垂,从植株基部开始腐烂,挖出地下部,可见植株的主根表皮水渍状,丹参疫病的扩散速度较快,1~2周可造成植株死亡。土壤潮湿时,移栽后不久便可发生,根部可断续产生白色霉状物,即病原菌的菌丝体或子实体。丹参疫病的病原菌为恶疫霉(Phytophthora cactorum),属于卵菌纲,霜霉目,疫霉属。病菌以菌丝体或卵孢子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翌年菌丝体或卵孢子雨水开始生长,通过灌溉水和雨水传播到丹参上开始侵染。该病发生的轻重与当年雨季到来迟早、气温高低、雨水量大小有关,一般进入雨季开始发病,遇到大暴雨迅速扩展蔓延造成流行病害。对于丹参疫病的防治,首先应保持轮作模式,实行3年以上轮作;改进栽培方式,实行高畦栽培,并用地膜覆盖;加强栽培管理,遇到大雨及时排水降温,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用生石灰消毒;丹参疫病发病后要及时进行化学防治,甲霜胺、克霜氰、霜脲锰锌等药剂均可有效控制疫病的发生。

4丹参白绢病

主要为害根部,发病初期基部至表层的主根附近出现白色绢丝状菌核,根部湿腐,易从土中拔起;后期植株地上部枝叶萎蔫而枯死。天气潮湿时,病株茎基部常有白色菌丝及菌核,最后植株死亡。丹参白绢病的病原菌为罗氏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小菌核属真菌。病原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天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菌丝萌发从寄主的根部伤口处侵入。白绢病的病原菌菌核抗逆性很强,在土壤中可存活5~6年以上。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易诱发白绢病,一般6~8月份发生严重。白绢病的防治难度较大,生产上应该以农业措施和生物防治为主,田间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并用生石灰消毒处理病株周围的土壤,丹参收获后要及時清理干净病残体,集中销毁;加强栽培管理,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在育苗阶段以及发病初期施用木霉菌剂,可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5 丹参叶枯病

主要为害叶片,植株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蔓延。初期叶片产生褐色、圆形小斑点,后期病斑逐渐扩大,病害严重是叶片焦枯,可导致植株死亡。丹参叶枯病的病原菌为壳针孢属真菌(Septoria sp.)。病原菌主要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组织中越冬。翌年春天分生孢子萌发,借风雨传播,经植株的伤口或孔口侵入,完成侵染。丹参叶枯病潜育期5~12天,在整个生长季节,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可不断造成多次侵染,继续扩大为害。对于丹参叶枯病的防治,应在加强栽培管理的同时结合药剂防治,发病初期选用代森锌、多菌灵等广谱性杀菌剂进行防治处理。

参考文献

[1]傅俊范. 药用植物病理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李晓飞,本科学历,林业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稽查。

猜你喜欢

叶枯病根腐病疫病
番茄萎蔫膨果慢 当心根腐病
茴香根腐病 防治有办法
饲用南瓜根腐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疫病流行期间应该怎么吃?
爱眼有道系列之二十七 疫病与眼
番茄根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大蒜叶枯病重发原因分析与绿色防控技术
水稻白叶枯病菌Ⅲ型效应物基因hpaF与毒力相关
苹果炭疽叶枯病在芮城县的发生特点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