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一公墓力推“微信扫墓”

2017-08-08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7年7期
关键词:扫墓逝者亲人

清明扫墓祭祀,是中国延承了几千年的传统习俗。焚香蜡纸钱、供蔬果鲜花,方式多样。据媒体2017年3月20日报道,今年清明来临之际,成都长松寺公墓推出了一种新的“互联网 + 祭祀”方式——微信远程祭祀。用户在微信公众号上填写寄语,随后寄语可同步到墓地前的一块35平方米的电子屏上滚动显示,以表哀思。

据成都市殡葬协会会长李崇禄介绍,今年推“微信扫墓”有两个出发点。第一是比起焚燃香蜡纸钱的传统祭祀方式,其更加生态环保,不会产生不可降解的垃圾,也不会排放有害气体;第二是微信祭祀不受地域和空间的限制,所以那些身在远方、不能亲自赶回来祭祀的人也能寄托哀思。

那么这种新型的祭祀方式能被大众所接受吗?有网友认为,祭祀更重要的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和祭祀方式没有太大关系。也有网友对新兴的扫墓方式表示反对:“‘微信扫墓让思念一‘点就到,虽然简单省事,但是却失去了祭扫的意义。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微信扫墓不宜提倡。”

多维解读

“微信扫墓”也是一种成人之美

作为一种民俗活动,扫墓祭祀为人们提供了一次接受精神洗礼的机会。在生者与死者共处的空间里,人们除了缅怀逝者,更应该追思“时间都去哪儿了”。在我们的价值排序中,家庭、亲情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在过去的日子里,你是否留下了有价值、有亮点的记忆?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该怎样活得更有意义?只有重新认识和发现自己,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在理想的图景里,清明祭扫理应亲自上阵。可是,对于那些在外地打拼的人们来说,返乡祭扫成了一种有心无力的尴尬现实。尽管不能到亲人的墓前亲自祭扫,“微信扫墓”也依然进行了情感表达,未尝不能起到精神洗礼的作用。在社会流动不断加速的今天,既要坚守清明节扫墓的传统习俗,也要与时俱进地进行观念重塑与更新,对“微信祭扫”等新生事物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如果强人所难,甚至对他人进行道德绑架,难免会导致一些人不堪重负。“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的“微信祭扫”说到底也是一种成人之美。尊重他人、体谅他人、帮助他人的成人之美,赋予了传统民俗更多的时代感,既切实地圆了一些难以回乡祭扫的游子的心愿,也让传统节日更有亲和力、更具有可操作性。

“微信扫墓”不宜提倡和复制

清明节是纪念祖先的节日,扫墓祭祖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弘扬孝道的一种具体表现。在传统习俗中,清明节是最需严肃对待的一个节日,因此就有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说法。清明的祭拜,表达的是一种对已逝亲人的怀念,更是一种感情的寄托,而这种内心的情感是什么也代替不了的。

诚然,客观地讲,现代人都很忙,清明节虽然有法定假期,但对于离家太远的人来说,专程回去扫墓,时间也未必允许,这情有可原。因此,“微信扫墓”作为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临时性应急措施也未尝不可。但是若想以此来替代传统的祭扫方式就不合适了。祭祀已故亲人,当心存思念,若无怀念,则不必将此当作负担;当亲力亲为,若不能亲为,则重在有个念想。这样一种深情肃穆的思念,应尽量避免流于表面。和微信红包一样,这些有传统意味的行为一旦变得极为廉价便利,其内涵就会大打折扣,其传承传统文化习俗的功能也就无法正常发挥,最终使本来意义重大的行为变得索然无味,以致慢慢变味消亡。“微信扫墓”不宜提倡和复制,扫墓本身就是一种对已逝亲人怀念的仪式,如果都用“微信扫墓”,那么扫墓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缅怀已故亲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亲力亲为,“微信扫墓”只会亵渎亲情,让扫墓变味。

时评佳作

“微信扫墓”不妨加入更多人性关怀

文/文昕雨

清明的细雨还没有如约而至,但不少人对逝者的思念早已开始积聚,催生出各种寄托哀思的形式。2017年3月,成都、南京等地先后推出的“微信扫墓”服务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触”起满屏争议,“扫”出一堆是非,让以往祥和的祭祀共识,莫名多了一些嫌隙。

不可否认,市场总能在层出不穷的需求下,不断地更新供给方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微信祭扫”的出现,正好满足了部分人群“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现实需求。无论是将寄语同步显示在公墓的LED大屏上,还是通过微小的手机镜头直播“代扫”过程,这些被无数的0和1组成的互联网语言,所传达的对象与附着的心意,本质上与传统祭祀方式对逝者的眷恋和怀念并无二致。

不仅如此,“微信祭扫”等新兴祭扫方式所秉持的理念,除了具备最新的互联网思维与技术手段之外,也在不经意间推动了环保、文明观念的进步。以往,我们焚烧纸钱给逝者带去慰藉,却鲜少顾忌足以燎原的“星火”;我们点燃炮竹尽情地表达情感,却不经意间在幽静的山间、肃穆的场所制造了喧嚣……“微信祭扫”固然不足以涵盖我们内心对真挚情感的追求,但其中包含的对社会、环境等因素的考量,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当然,也有不少人担心这种稀奇方式的流行,会不会消解清明节的仪式感,让我们内心充沛的感情变得廉价。毕竟,时代的变革,始终无法割裂情感的延续,技术的革新也始终无法取代网络背后的人性关怀。不過事实上,与“微信扫墓”相似的案例早已被人们广泛接受。新春佳节,不少人熄灭了手中的明火,选择去点燃网上虚拟的引信;国家公祭日,更有高达 1500 多万人次在公祭网上点烛、献花、鸣钟、祈愿。一如光明不灭,正义永恒,我们所祭奠的,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所怀念的,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情思。新颖的方式不会削弱厚重的感情,简单的方法也并不代表仪式感的消弭。实际上,为真挚的情感寻找到有力的支点和宣泄的出口,才是所有祭奠行为内在的本真。

值得注意的是,“微信扫墓”的出现,虽然不足以成为移风易俗的标志,却依然带来了伦理道德上的争议。“直播扫墓”会不会涉嫌侵犯隐私?“代人尽孝”是否违背家庭伦理?“线上扫墓”随意定价是否合理?这些疑问的产生,显然是在饱满的情感表达之外需要引起思考的现实课题。毕竟,再懂得需求的市场,也会有失灵的时候;再强烈的缅怀之情,也不得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在新事物、新现象屡屡搅动时代浪潮的当下,公序良俗万不能缺位。

“天涯共此时,同寄一缕哀。”从土葬、火葬,到树葬等新型殡葬方式,从鞭炮、香烛、纸钱,到鲜花果品、网络祭奠,社会习俗始终处在一个渐进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不妨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传统祭祀方式的革新,在日新月异中呵护好最质朴的情感,使之历久弥新。

——摘自“人民网”

点 评

中国人一向看重清明节,看重亲自祭扫亲人的仪式,而随着科技发展和民众需求应运而生的“微信扫墓”等方式,却严重削弱了这种仪式感。新生事物的出现,往往代表着对传统共识的撕裂,然而要建立新的共识却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而本文作者,就从技术革新、人性关怀、绿色环保、仪式感的保留等方面,陈述“微信扫墓”的益处,试图让大家以更宽容的心态看待“微信扫墓”,建立新的共识。同时也还看到了事物的两面性,提出了一些“微信扫墓”身上有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文章条分缕析、认识深刻,文笔隽永、论述有力。

猜你喜欢

扫墓逝者亲人
我们去扫墓
逝者师友二题
你是我的亲人
亲人
爆炸一周后,贝鲁特停下来缅怀逝者
亲人(连载二)
写自己的亲人
“代人扫墓”的是是非非
徐显秀墓的镇墓神兽壁画 逝者的神佑